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堂教学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深入探讨有效教学,首先要对目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对有效教学概念不清的问题加以辨析。有效教学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学方案,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有效生成。应以一种综合的有效教学观为指导重构有效教学的概念。关键词:有效教学;预设教学方案;动态有效生成;综合有效教学观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选中。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然而,“对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去定义、如何去评估之类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也尚未形成共识”。国内外的学者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其发表了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无所适从。因此,对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新进行梳理和界定,以形成正确的有效教学观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国外对有效教学的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描述式定义认为有效教学是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的默塞尔(Mursell)为代表。他认为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自信、能在生活中运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种界定更多地考虑的是教学结果的因素,忽视了教学过程因素。流程式的界定是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这种观点将教学有效性分析成一个由背景变量、过程变量、产出变量构成的流程,背景变量影响着过程变量。背景变量包括教师特征、学生特征、班级特征、学科特征、学校特征、社区特征和时机特征等。过程变量主要包括对教与学的看法、对教学理论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看法等观点,过程变量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到产出变量。产出变量包括短期结果或长期结果,以及认识或情感方面的教育结果。这种观点充分考虑了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不足之处在于过多地强调观念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研究。

  另有学者将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归结为三种基本取向:一是目标取向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的教学。二是技能取向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智力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学科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把握。三是成就取向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

  英国学者基里亚科(c Kyriacou,1986)在《学校有效教学》的专著中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由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最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类似的定义还有: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好。嘲有效教学就是指成功实现了明确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在西方学者目前流行的视角里,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

  (二)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2)沿用经济学是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比如,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3)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姚利民也认为应紧扣“有效”和“教学”这两个概念来揭示有效教学的内涵。首先,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其次,从“有效”的内涵来看,在英文中,对有效或有效性,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有实现目标的力量,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在中文中,将有效性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果即有“好的结果、作用和影响”。综合引申,有效教学则表现为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4)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因此,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5)综合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第二,整合、协调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

  二、有效教学概念之辨析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理解,有两种解释较为经典。

  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与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即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方面综合来描述有效性,而不是局限于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这种理解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有效教学的。笔者以为,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有效教学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首先,教学活动与经济活动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人类活动。教学活动主要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经济活动主要是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培养人的活动不能完全去追求效果、效益和效率。其次,根本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去衡量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譬如,按照“教学投入主要指教师花在教学上的时间、精力和努力”,如何衡量教学投入?又如何测量教学产出(效果)?众所周知,教学效果有些是显性的,更多的是隐性;有些是短期的,更多的是长期的。再次,有效教学的原意“effec—tive teaching”根本就无法包含效果、效益和效率三方面的涵义。对“effective”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也就是说,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方面来描述有效性是扩大了有效教学的内涵。最后,仅从语义的角度也不能用“效果、效益和效率”来定义有效。

  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即从学生有效学习和发展的角度规定教学的有效性。把“有效教学”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第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第三,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这种观点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角度阐明了教学的有效性,照顾到学生发展的需求,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发展价值。也就是说,这种理解又缩小了有效教学的内涵。

  可以说,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有效教学的概念的把握还都不够全面,不是夸大了就是缩小了有效教学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概念不同理解的背后反映着学者们不同的有效教学观。

  三、综合的有效教学观

  (一)静态与动态的有效教学观

  根据汪霞对现代课程研究范式和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区别论述,现代课程研究更强调指令性传输计划,突出程序和指令的执行,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遵从经验证实的原则。同理,现代课程研究范式下有效教学观也一定旨在通过执行预设的教学方案以达成可以证实的教学目标。很明显,这种对教学是否有效仅作静态的方方面面的事实判断,或者说,以静态有效观来看待有效教学是很容易顾此失彼的,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静态的事实判断都不可能穷尽教学效果的不同层次和不扁方面。不难看出,目前大多数学者还仅仅使用现代课程研究范式下的静态有效教学观在审视研究有效教学的问题。

  然而,静态的有效教学观有其明显不足,不能成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尺度。如果仅持这种静态的有效教学观来考察和指导有效教学,就难免要么夸大有效教学的内涵以求其“全”——尽可能多地包括教学的各个方面,要么以缩小有效教学内涵以求其“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有效教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客观上要求一种超越静态有效教学观的教学观——动态的有效教学观来指导。动态的有效教学观是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体现。后现代课程研究注重人文理解的方法,把课程置于“生态”的层面。在教学方面,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背后的价值和规范,而且重视学习者存在的经验、学习主动性的创造价值和学习过程中“冲突”的意义。这一动态有效教学观更重视把学生作为积极的建构者,并重视教学情境与交流的意义。

  我国学者龙宝新和陈晓端也深刻认识到了动态理解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概念重构,他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过程。虽然两位学者的动态教学观有发人深省的作用,令人看到有效教学不是一个静态目标的追求而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环节的“链接”和兼顾“预设课程”和“有效生成”的教学过程。但是该观点注重了有效教学达成过程中教师“教”的动态特征,却明显忽视了“学”之结果的静态特征。

  (二)综合有效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它是由许多支系统或者说是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比如,教学理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与设备,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与反馈、教学决策的调整等等无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以单一的“非静态即动态”“非结果即过程”的二元对立的有效教学观显然都会对如何认识和达成有效教学造成有失偏颇的指导。

  笔者认为应以综合的有效教学观来看待和指导有效教学,即以一种兼静态有效教学观和动态有效教学观于一体的综合视角来认识和看待有效教学。这里“综合”不是“静态与动态”的简单相加。“综合”体现的是“整体”的概念、“系统”的概念、“交融与互动”的概念。以综合有效观为指导所追求的有效教学一定是充分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教师充满教育机智的创造性教学,是教学结果既有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有有效生成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具体而言,在这种综合有效教学观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方案时会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课前预案不过是课程实施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使课程实施由“执行预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能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所取得教学效果,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增强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效果。

  四、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概念

  (一)有效教学本质的复杂性

  有效教学概念的定义困难是由有效教学本质的复杂性决定的。教学本身是一项艰难复杂的工作。评价教学是否有效,实质上涉及两个尺度:一是教学行为的“内在尺度”,即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其自身规律性;二是教学行为的“外在尺度”,即教学行为是否合乎人对教学效果的目的性追求。理想的有效教学一定是实现了教学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但这种统一并不是有效教学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简单相加,而应是智慧超越。有效教学固然要合乎教学的规律性,但那些只是依照规律的被决定的、机械的和受动的教学行为,绝不能导致创造性的有效教学,只有那些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满人们个性自由的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才可能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有效教学是教师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有效创造的教学行为,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和创造的。如果说科学的有效教学还是可以通过设定有效教学的目标并加以评价而追求和获得的话,那么艺术的有效教学是充满变数、依赖于教学情境的把握和教与学主体的主观状态的,很难有用来评价的“科学”的手段。所以,也就难怪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和学生发展变化影响的动态概念”。这种观点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本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合乎规律的教学只是有助于有效教学的生成,但却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预设的教学方案和预期的教学目的虽然可以尽最大限度被加以把握,但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效与否却受到具体教学情境中各种变化不定的因素的影响,是对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教学机智与智慧的挑战。所以,动态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可能是“有效生成”也可能是“低效、无效或负效生成”。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最大程度地把握住课前预设方案的有效,这是有效教学的始点;其次要尽可能地把握住教学过程的有机有效,这实质上指的是教师按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处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是否连续、系统、整体有效。而作为有效教学始点的课前预设方案的有效性和作为过程的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只有达成了最终的结果: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当然,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

  (二)有效教学概念的涵义

  那么,在这种综合有效教学观指导下,有效教学可以界定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而实施的兼顾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动态有效生成的教学”。具体而言,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四方面的涵义。

  第一,有效教学是基于预设教学方案的教学。这与国外学者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有类似之处。任何有效教学首先是基于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学目标是对具体某学科、某堂课教学预定结果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的设定,是教育者预想的教学结果。只有制定恰当、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根据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可见,设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和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任务是有效教学达成的前提,是预设教学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有效教学是重视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教学。任何教学都不可能是静态预设教学方案的照搬实施,而应是基于具体的动态变化的教学情境的教学。教学情境具有变化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决定了预设的教学方案有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进行调整的余地和必要。在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教学一方面要在具体教学情境下努力地实施预设教学方案以期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和修改预设方案和教学活动以取得有效生成教学。

  第三,有效教学是追求教学效果富有成效的教学。任何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过程都指向一定的结果。教学作为一定时空下师生共同参与的有计划的活动,再借助一定的措施手段,也一定会导致一定教学结果。有效教学所追求的效果不是一般、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而是具体教学情境下预设的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达成和一定有效生成教学的取得这样一个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没有既不追求预期教学目标实现也不注重具体教学情境下的有效生成的有效教学。

  第四,有效教学是重视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教学。有效教学作为教师的一种专业追求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追求得到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增长教育智慧,以便能够根据具体教学情境,机智地作出教学决策,并切实采取行动取得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有效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师需对照自身状况,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不断反思和积累教育经验,以非凡的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驾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

  总之,以综合有效教学观来考察和指导有效教学,它是孕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努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同时兼顾有效生成为其最终目的的教学,也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的教学。说到底,有效教学是一种实践理性的结晶和升华,它融静态名词词组“有效的教学”和动态动词词组“有效地教学”于一体,是既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的一种教学求。当然,这种既带“科学性”又兼“创造性”的有效教学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在努力学习和应用一般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并积累教学经验,以形成成熟睿智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既实现帮助学生学习目标取得、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有效课堂来自教与学双轨并行    下一篇:“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