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对话古诗文,享精彩课堂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黄茜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对话”,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是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以及合作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三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成效。由此可见,“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核心。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选入教材的古诗是古诗中的精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在短短的二三十个字中就融形象、感受、艺术于一炉,若教师在教学中对古诗作刻板的结构和语言分析,没有与学生进行“对话”,就会把古代优秀诗篇中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分割成几块僵死的“零件”。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与古诗词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呢?

  一、把握文本要处,挖掘意蕴源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的关键处就是文本意蕴的源头活水。这样的关键处,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处品味、辨识、吟咏,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的妙境。

  1、抓“词”

  案例:《夜书所见》教学片断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在这个秋风落叶,冷冷清清的夜里,诗人动了什么情呢?

  生:此时正值秋天,诗人看到落叶飘飞,秋风瑟瑟,不由得想起自己客居他乡,漂泊流浪,自己是多么孤单寂寞啊!

  师:是啊,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难怪诗人彻夜难眠,倍感孤寂啊!诗人还动了什么情?

  生:诗人客居他乡,孤寂无奈,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想起了家乡的一切一切……

  师:诗人在这个寒气袭人的秋夜,想起了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了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诗人多么想归故里、见亲人啊!

  生:诗人还动了怀念童年生活的感情,他看到有小孩子在夜晚津津有味地捉蟋蟀,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

  师: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团圆的时候,诗人却独自在寒冷的秋夜之中,他怎能不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看到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又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动客情”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入了诗人深深的情感。让我们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词,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朗读。

  生齐声朗读全诗。

  教师紧紧抓住了这首诗的关键词“动客情”来开展全诗的教学。诗人的“情”究竟蕴涵着什么样深层的意蕴呢?教师引导学生对“动客情”作了深入的体会:诗人一动了思乡之情,二动了想念亲人之情,三动了怀念童年生活之情……学生在这样一种抓住文本关键处阅读体会的引领下,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品“句”

  案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这首次的词牌就是“忆江南”,在诗人白居易心中,为什么江南这么值得回忆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的景色太美了,难怪诗人要“忆江南”呢!

  师:谁能来想象下江南美丽的景色呢?

  生: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江边的花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鲜红,简直像一团团火焰,一江春水格外碧绿,让人觉得犹如生命在流动,这江南的春啊,简直让人如痴如醉……

  师:江南景色确实美,难怪诗人在67岁高龄的时候还在“忆江南”,除了美景,诗人还会回忆什么呢?

  生:诗人曾经在江南做官,生活了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诗人白居易肯定会回忆起自己做过的许多事情,回忆起江南人民。

  师:江南人民思念白居易啊,白居易又何尝不思念江南人民啊!

  生:十余年来,江南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已经深深烙印在白居易的脑中,诗人游西湖,看钱塘江潮,生活是多么惬意啊!

  师:诗人的江南情节直到67岁高龄还是忘不掉,抹不掉,叫他如何不忆江南啊!让我们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能不忆江南?

  生反复读,一遍比一遍感情强烈,读出反问句的味道,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强烈的赞叹和思念之情!

  师:诗人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让我们来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

  生自学、感悟、诵读。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忆江南》。教师在教学全词时,就紧紧抓住“能不忆江南?”这个反问句展开对话,让学生走入白居易的心中,去唤醒他心中的江南美景,江南故事,感受江南胜景在白居易心中仍然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从而体会到白居易对江南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相约文本人物,品味真情告白

  创设情境与文本人物对话的目的就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窦桂梅)。

  1、相约作者

  案例:《秋思》教学片断

  师:诗人离家好长时间了,满腹的心里话不知有多少。在这个难得的写信机会里,想想诗人会对谁说些什么呢?

  生:如果我是张籍,我会对自己的老父亲说:父亲啊,不知你现在身体是否安康,又到了秋天了,秋风瑟瑟,你可要多保重身体啊,都怪儿子不孝,不能在你身边侍奉。

  师:是啊,父亲母亲永远是孩子的牵挂。

  生:张籍会对妻子说:贤妻啊,我身在外地,家里的事情就要麻烦你多照管了,你上要照顾双亲,下要管教孩子,你要多费心了。秋天到了,你要多加件衣服啊。

  师:远在外地的张籍对家里的妻子是饱含歉意的啊。

  生:张籍还可能对孩子说:孩子啊,父亲不在身边,你们可要听话啊,学习要认真,不懂的要多请教老师,希望你们多写信给我,讲讲你们自己的学习情况,告诉我家里发生的事情。

  师:真是一位慈父啊!张籍想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可时间匆匆而过,捎信人要走了,他生怕什么事情忘了说,以至于“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信短情长,承载了张籍这位游子多少情感啊!这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这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秋思》之中,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如何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教师创设了与文本人物对话的情境,让学生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替诗人说出心里话。学生在这样一个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过程中深切地洞察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相约“对方”

  案例《赠汪伦》教学片断

  师出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这个汪伦与李白结下深厚友情的典故,生阅读。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终于要走了,在“乘舟将欲行”时,却“忽闻岸上踏歌声”。同学们,对诗中的哪个地方不理解?

  生:什么是踏歌?

  师出示材料: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踏歌”是古代一种群众性、自娱性的歌舞游乐活动,它是一种不拘场地大小,不论人数多少,随时随地都可以聚集在一起,欢乐歌舞的方式,它牵手踏地边歌边舞,随意填词、呼号的形式,既活泼单纯,又能够使内心感受得到尽情抒发。

  生:原来是汪伦带着村民们来了。

  师:是的,不仅汪伦来了,他还带来了一群村民一起为李白送行。他们边唱歌,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此情此景,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村民们踏歌的内容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但现在,我们就是汪伦,就是桃花潭的村民,让我们填上歌词,用自己的深情厚谊来送别李白。

  生:李白兄啊,幸好赶上这一刻,为你送别,你我今天虽然分别了,但你我的感情永在心间。

  生:叔叔,我们舍不得你,舍不得你啊,希望你能再来我们村。

  生:你的到来,让我们村蓬荜增辉,今天能为你送行,我们倍感荣幸,如果有机会,请再来我们泾县。

  ……

  古诗《赠汪伦》展现的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纯真友谊。桃之夭夭,潭水清澈,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主客两依依。这是多么让人刻骨铭心的送别场面哪!教师让学生编写踏歌的“歌词”,使学生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走进汪伦和村民的内心,展开与李白的“对话”,从而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了对李白深厚的情感,以及对李白的仰慕之情,这场送别是真挚而动人的。

  三、纳入相关材质,层叠文本意蕴

  同类引证所引用的材料应与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意蕴点想契合,这样的引证才能起到填充、充盈的效果。同类引证时,可以使用学生已学过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学生未知的材料。同类引证通过“借力发力”的方式叠加文本意蕴,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形成有效链接,从而充实、丰富对文本意蕴的建构。

  1、层叠人物

  案例:《四时田园杂兴》教学片段

  师:“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多么有趣的画面啊!同学们,你觉得这些小孩子——

  生:天真、可爱。

  生: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师:想想看,这些小孩子是怎样可爱地学大人种瓜的?

  学生同桌间相互说,也可以做一做动作。

  生:大人说:“爸爸妈妈忙着呢,去、去、去……玩去吧。”小孩噘起嘴说:“不,我也能干活……”于是,就学起大人种起瓜来。小孩拿了一把小锄头,在地上刨啊刨啊,终于刨出了个小土坑。刨好坑后,他又拿来了一株绿绿的豆苗,种了起来,看那孩子认真的模样,大人们开心地笑了。

  师:听了同学们这么一描述,老师不禁想起了“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的垂钓小儿,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还想到了《池上》中的“小娃”——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生:我还想起了《回乡偶书》中的“儿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生:我还想起了《宿新市徐公店》的那个“小孩”——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小孩子,顽皮吗?喜欢吗?来,让我们带着满腔的喜爱读一读诗中小孩子的天真顽皮吧!

  生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小儿的“天真可爱”呢?教师主要采用了“同类引证”的方法,让学生回忆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唤醒学生在阅读这一类诗词时所累积起的相关认知与情感体验。通过这一“对话”,诗中小孩的“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活泼之情已跃然纸上。

  2、层叠画面

  案例:《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断

  师: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说西湖无时无刻无地不美,你能用其他诗句向我们描绘一下吗?

  生:西湖的夏天很美,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诗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西湖下雨时候也充满着另外一种美。

  生:我来介绍雪天的西湖,宋林逋的《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生:我来说说夜晚的西湖,苏轼的《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师:西湖真的是时时刻刻都美,难怪我们的大诗人苏轼说西湖“妆浓抹总相宜”,来,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朗诵这首诗吧!

  生有滋有味地朗诵古诗。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对西湖的美景还没有深刻的印象,只是停留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上,对西湖时时刻刻处处的美丽景色却并没有领略到。为此,教师请学生回忆描写有关西湖的其他诗歌,来叠加人们对西湖的印象,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领略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沟通、互动的教学,是创造的,以人为本的教学。古诗这个文本与学生的世界是距离相差较远,但并不是不能达成两者之间的豁然贯通。对话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富有活力和魅力,洋溢着学生思维的光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从同课不同板书的比较中看板书设计的有效性    下一篇:板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