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拓展中阅读,在阅读中提升──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4-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肖小梅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1]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拓展性阅读。努力营造拓展性阅读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个性阅读平台,激发学生感悟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潜能,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拓展性阅读,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2]那么要做到拓展性阅读的实效性,就必须讲究引导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笔者曾做如下尝试,以求同仁举一反三。

  一、挖掘拓展性资源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课内进行拓展性阅读的直接资源。引导学生拓展性阅读时“有时利用文本表达上的含蓄朦胧或留下的空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富;有时需要课内外联系,引入课外的阅读材料(包括网上的),进行对比阅读,交流读后感受。”[3]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性资源,激发学生拓展性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想阅读、爱阅读、会阅读。

  1、利用字词句资源。品读课文时,首先从字、词、句开始。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够发挥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既是有效感悟文章的前提,又是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基础。如在学习“舞蹈”一词时,文中这样写道:“北风呼呼地唱歌,雪花在欢快地舞蹈。”教师挖掘拓展资源“你还见过什么怎么样,好像在欢快地舞蹈?”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训练了思维。同样在学习《颐和园》一课时,利用“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句话,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狮子的特点。于是学生一一列出“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千姿百态”等词语。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如学习《搭石》一课时,让学生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句中展开想象,体会文中蕴含的美。学生在拓展中既获得了文中字、词句所表达的情感熏陶,又结合自身体验拓展了思维。

  2、利用插图资源。课文中大多配有插图,既能辅助理解课文,又为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如《可贵的沉默》一课,文中没有具体写出孩子们沉默时的情形。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凭借课文插图,引导观察他们的动作、表情,展开想象,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学生这样说道:“同学们有的摸着后脑门,一脸的尴尬,心里想着:对,我怎么就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是我平时没去关心这件事,有的同学双手托着腮帮想着父母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可就是想不出来;还有的同学羞愧得双手捂住脸,心想:爸爸妈妈为我庆祝生日,可我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太不应该了,以后得改正。” ……插图中孩子们形形色色的动作表情以及丰富的内心都在同学们的拓展想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拓展为理解文本作了铺垫,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

  3、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对文本常有自己独特的体验,独到的见解。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生成问题。这时,教师能机智地运用到恰到好处,也是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好资源。如:在学习《五花山》一课时,学生突然问到:“课文中为什么没写冬天的山呢?”这一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文中只写了五花山春季的“淡绿”,夏季的“浓绿”,秋季的“五颜六色”,唯独没写冬季。教师可这样利用拓展:“你们猜猜五花山的冬季是什么样的?”联系上下文,对比出想象最合理的答案。“五花山的冬天是被白雪覆盖,一片银装素裹……”,于是结合课题及上下文,可明白作者不写冬天的意图。同时,指导学生习作时讲究选材的切题性与代表性。

  当然,拓展性资源,不完全局限于文本,不局限于课内,课外会有更广阔的拓展天地。有时的拓展性阅读需学生在课外的生活实践中进行。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需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了解时代背景,拓展相关内容的阅读面。学习《花钟》一课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并说说自己对花的开放时间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拓展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拓展性阅读”就会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

  二、多元化进行拓展性阅读

  1、模仿拓展。教材“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4]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教材这一例子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模仿是学习文本后进行语文实践的最初阶段。

  “教育家克鲁普斯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读了课文的句、段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5]。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个性想象。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模仿课文拓展延伸“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会_______________。”在学完课文《颐和园》之后,让学生模仿运用游览顺序的方法写一处景点。这样学生在模仿中拓展,在模仿中创新。

  2、迁移拓展。迁移法是指“先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术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产生的影响。”[6]教学中,迁移法源于课文,但又超越课文,是阅读后的一种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领悟了课文以后,可以尝试用另一种体裁来表达。如把《长城》等写景的课文改编成导游的解说词。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等写事抒情的古诗改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学生归纳了一组课文的表达方式后,又可经过对比,总结出自己对同一事物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老舍笔下的《猫》,与周而复、夏丐尊笔下的《猫》都各具特色。同是写猫,表达方式却不同。有“抓住性格特点来写”有“抓住外貌、神情特点来写”,还有“通过人们的态度来侧面描写”……于是,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写一熟悉的动物。学生可选择、可创新。只要自己能“学有所用,用中提升”就是拓展性阅读。

  3、质疑拓展。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有对文本的深入感悟,更不可能有解读文本中的创新。因此,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有价值地质疑,并围绕问题深入探究。学生的思维活动会更精彩。例如,学习《凡卡》一课时,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质疑:“凡卡是鞋店的伙计,为什么还没鞋穿呢?”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就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去分析,去体会,从而揭露沙皇统治的残冷。再如学习《鸟的天堂》一课中,引导学生质疑“通过阅读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情景,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然问道“为什么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看见鸟,第二次却看到许多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就“作者去的时间”、“鸟的生活习性”、“榕树特点”等方面进行探究,既不脱离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4、“空白”拓展。

  研读教材,会发现课文中留有许多学生想象的余地,引领学生弛骋其中,能极大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升华。如:教学《搭石》一课,让学生想象“老人搭石”的具体动作、神情、心理活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还可为文中这一段文字,创编插图。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想象“中国妇女会如何哭诉”、“中国巡警和洋人是怎样的‘耀武扬威’”。这一系列的拓展,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阅读方法得到了提升,达到了阅读贵在得“法”的目的。

  5、续编拓展。

  续编是以原文为凭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有利于发展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续编过程中需深入理解文本,展开合理想象,选择表达方式。集“读、思、创、写”为一体。如:在学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后,让学生想象“大陆青年小钱与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会在怎样的场合中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要求学生以《相遇》为题,续编一个真挚感人的故事。此时,每一位学生的创造都独具特色。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相遇场合,而且情节波折,感情细腻、真切。再如学习《小木偶的故事》后,让学生去续编“小木偶有了各种表情后,会发生什么事?”这样,学生的思路好比“开闸的洪水”倾泻而出。可见,续编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种拓展方法,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大胆地想,大胆地编。

  拓展性阅读给学生一个拓展思维、发展个性、展示个性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在拓展中阅读、在阅读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了情感,而且培养了创造性阅读的兴趣,训练了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韵小丽《阅读教学教什么》(《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10期)

  3.  钱正权《语文课缺失了什么》(《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4期)

  4.  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3年第12期

  5.  邹清《开发利用文本的习作资源》(《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6期)

  6.  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激发学习兴趣 快乐学习语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谈小学口语交际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