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写作指导 > 写作技法

写作训练--审题立意

所属栏目: 写作技法  更新时间:05-22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以上内容,你有何感悟和体验?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写作时,此题可实写,也可虚写,因为“缝隙”不单可以实指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还可比喻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现象)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应“留一道缝隙”。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意义)以此可以留足空间,避免出现问题。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方法)如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包容。“留下一道缝隙”应该注意什么?(告诫)该疏则疏,恰到好处。如此一问,思路定然豁然开朗。材料中要求“丰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做人和处事,如果时时处处追求“丰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可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本次作文可立意如下:

  1、艺术创作上追求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冰山原则”“留白”等;

  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为自己留后路;

  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

  4、给持不同见解者留缝隙,可形成思想的兼容;

  5、保护环境: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空间);

  6、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的互相尊重和融合;

  7、凡事要留回旋的余地。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许多人摆在案头。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女儿成长中的许多有趣的琐事,由衷地表达了希望女儿能够拥有庸常而快乐的人生的愿望——作者称之为一种“新型育人的理想”,并由此指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搞清命题意图,要结合作文材料,利用材料中的相关语句。本次作文的命题意图应该是——让考生谈谈自己对平庸与快乐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弄清楚话题概念的内涵。什么叫平庸?什么叫快乐?结合材料中的“拥有庸常而快乐的人生”等语句,可知“平庸”的含义应该是平凡,而非庸庸碌碌。那么,何谓“平凡”?平凡是相对的,是比较而言的,它可以体现在多方面,譬如,“贫穷”相对于“富有”,“微贱”相对于“高贵”,“默默无闻”相对于“万人瞩目”,前者都可谓之“平凡”。什么叫“快乐”?快乐应该是指精神方面的,也体现为多种形式,譬如,“贫穷”中的快乐,“富贵”中的快乐,等等。

  再次选择入题角度。既然作文的命题意图是让考生谈自己对平庸与快乐之间关系的理解,那么就可以从“立”的角度入手——平庸中有快乐,也可以从“破”的角度入手——平庸中无快乐。在具体写作中要注意辩证思维,本论采取对照式的结构说理效果会更强烈些,譬如,“平庸中也有快乐”的本论部分可以这样写——即使贫穷却很快乐,虽然富有却很痛苦,等等;“平庸中无快乐”的本论部分反向写——因为富有所以快乐,因为贫穷所以痛苦,等等。

  最后选择文体。入题角度确立后,就要展开联想,如果写作议论文,联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如果写作记叙文,就联想具体事件。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屡遭挫折、穷困潦倒的人准备跳崖自尽。崖边一株低矮的树听到这个人的痛苦经历后,也不禁流下了眼泪。人问其故,树说:“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辛苦的树了。你看我,生在岩石缝隙之间,食无土壤;渴无水源,环境恶劣,让我枝干不得伸展,形貌生得丑陋;根基浅薄,又使我风来欲坠,寒来欲僵。看我似坚强无比,其实我是生不如死呀。”

  人劝树与他一同赴死。树说:“我死倒是极容易,但这崖边便再也无其他的树了,所以不能死呀。”人不解。树接着说:“你看到我头上的这个鸟巢没有?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材料中的“树”虽是“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但它却以一颗博爱之心去爱“喜鹊”。树知道,自己死虽然“极其容易”,但却关系到喜鹊一家的生存。面临苦难,“喜鹊”成了“树”顽强存活的理由,成了“树”生命的支点。由物及人,我们便可以感悟到“面临苦难,我们应发现自己的价值”“人,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爱别人,才能面对生活风雨”“再渺小、卑贱的人,对于有的人来说也是一棵伟岸的‘树’”“人应拥有一颗博爱之心”等道理。写作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琢磨寓言的意旨,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立意的偏颇;要在确保立意准确、恰当的前提下,力求观点新颖,论述充分、深刻。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母亲,曾经问年幼的儿子,身体的哪部分最重要。当时儿子给母亲的第一个答案是“耳朵”,但母亲说:“不,很多人的耳朵是聋的,但他们依然活得很快乐,你再想想。”后来儿子一直猜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几年后,母亲再次问儿子同样的问题时,儿子回答的是“眼睛”。母亲笑着说,这个答案还是不正确,因为很多盲人依然活得很精彩。很多年过去了,儿子的回答似乎总不能令母亲满意,直到儿子走上工作岗位,又逐渐成了家庭支柱后,母亲才对儿子说:“孩子,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是肩膀。”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从材料整体看,这是关于“人生”乃至“生命”范畴宏大而深邃的话题,但内容表述简单朴实。在母子关于“身体哪部分最重要”的回答中,“耳朵”“眼睛”都不是母亲想要的答案,最后母亲告诉儿子:“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是肩膀。”显然,这里的“肩膀”就是一种为自己也为他人的“承担”。“承担”就是一种踏实的举动,是一种义务的履行,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使命的开拓。简而言之,承担,至少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层级:一是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承担,二是生活责任的承担,三是生命意义的承担。可见,承担不只是承受和担当,还包含了创造和付出,这便是“承担”的本质和意义,也应该是材料的“中心含意”。至于“重要和次要”“引导和感悟”“自我与他人”等,只要能够围绕、扣住“承担”,也是符合题意的。但如果是“快乐”“坚强”“精彩”“成熟”等,那显然就偏离题意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数800字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从教授的言行上看,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从青蛙的言行看,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从其他动物的议论中可以提炼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等。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金鱼对邻近的水桶里的鲤鱼说:“别以为你也同我一样快活,等一下你就成了盘子里的佳肴,岂能像我一样永远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我并不羡慕你这种囚徒的生活,”鲤鱼说,“我虽然遭遇了不幸,但我毕竟领略过江海的壮阔汹涌。”

  这一则寓言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导引】 金鱼和鲤鱼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语境来判断,出题人更倾向于鲤鱼代表的人生态度。(一)从鲤鱼的角度:①强调人生曾经所拥有的和经历过的,结局可能不尽完美,但毕竟我们走过,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的、饱满的。鱼缸再华美,也只是个囚笼;鱼食再美味,也只是被豢养的标志,金鱼活得再久,也只是一个不能创造、不能经历的干瘪的生命。而与风浪搏击的鲤鱼,即使经常会受伤,他的生命却只会因这些伤口而更加丰富、饱满。这远比鱼缸中一生安逸的“囚徒生活”更让人激动。一个人可以忍受任何折磨,可以遭受各种不幸,可以被所有人讽刺,甚至可以被死亡威胁,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束缚,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与其静坐着等待时间将生命一点点氧化腐蚀,何不放手一搏去追求生命的灿烂。②也可以从“真正的自由”这个角度切入。如金鱼的心只有鱼缸那么大,而鲤鱼虽身处险境,却心盛大海,真正的自由,是拼搏的自由。追求安逸、好吃懒做的自由是奢靡、腐败的。金鱼认为鱼缸里的安适是自由,实则是坐井观天,鲤鱼则认为只有向往风浪中的自由,才能领略真正的豪放不羁。(二)从金鱼的角度,只要言之有理也可以,例如:人生有多种选择,甘于平淡的安逸的生活为何不可?樱花虽然绚烂美丽,却很快凋谢,还不如常青树的永久。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黑暗中,石头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钻石说:“我不知道平时人们为什么把你抬得那么高,把你视作宝贝。现在你跟我又有什么两样呢?”

  钻石说:“是的,我和你一样,也不会发光。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

  这时,天边露出一丝星光。石头发现,身边的钻石立刻熠熠生辉,它的光芒甚至比星光更闪亮、更耀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材料中关键句是“但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由此可作出这样的演绎:

  如果你是钻石,就不要把自己看成石头。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某种情形下,“石头”和“钻石”两者可能看不出有何区别;但只要你具备“钻石”的潜质,具备一种条件,换一个环境,或者借助某种外力,“钻石”就可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据此,可提炼出这样几方面意旨:

  ①正确认识自我;(从“石头”与“钻石”的角度看)②正确对待别人;(从“石头”的角度看)③要学会欣赏别人;(从“石头”角度看)④正确认识自我并善于借助外力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以成就自我(彰显自身价值)。(从“钻石”的角度看)

  拟题点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写作导引】 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一片金黄”——“一穗泛青”,“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1.农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粒麦穗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2.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割”,“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夫一味地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否则,后悔莫及。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3.“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鲫鱼爱打抱不平,一天,看见螃蟹举着大螯瞪着双眼横行,就责备说:“你为什么蛮不讲理,到处横行霸道?”

  “说横行我承认,但也并非故意。”螃蟹停下脚步望着鲫鱼说。

  “此话怎讲?”“因为我的第一对触角里有几颗用于定向的小磁粒,就像指南针。亿万年前,我的祖先靠这种‘指南针’,堂堂正正地前进后退,行走自如,颇有君子风度。后来由于地球磁场发生了剧烈倒转,触角内的小磁粒失去了原有的定向作用,于是我们后代子孙就只能横着行走了。”“原来是这么回事!”鲫鱼恍然大悟。“是的,所以你说我横行我的确是横着行走,说我霸道却缺少依据。我不会游泳,行走又慢,怎么霸道?只不过模样不善罢了。”

  鲫鱼听了觉得也是,螃蟹没有对我霸道过,也未见它对别人家霸道过,只是听人说它横行霸道,就对它有了坏印象。于是,鲫鱼有点不好意思,连忙向螃蟹道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较为宽泛,一般来说,材料中有几个角色就有几个立意角度。这则材料牵涉到鲫鱼与螃蟹两个角色,至少有两个立意角度。主要角色是鲫鱼,它质问螃蟹“你为什么蛮不讲理,到处横行霸道”,通过螃蟹的申述,鲫鱼弄清了原委:原来螃蟹是“被霸道”的,自己犯了人云亦云和以貌取人的错误——这也是材料的主旨。

  从鲫鱼的角度立意:1.调查与发言权;2.切勿人云亦云;3.知错能改,善莫大焉;4.以貌取人者该休矣。

  从螃蟹的角度立意。螃蟹面对别人的误解没有勃然大怒,而是不急不恼地解释,这种态度值得肯定。据此可立意:1.理性对待他人的误解;2.不可丧失话语权;3.与人沟通,天高云阔;4.被“霸道”等等。比如,面对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黄海军演、南海主权以及钓鱼岛的归属等问题上咄咄逼人的态势,我国应该如何应对确实需要大智慧;要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斗争,不沉默,亦不歇斯底里,向国际社会说明事实真相和我方的原则立场,不能乱了方寸等。

  3.阅读下列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限文体,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如果篓子里有一只螃蟹,一定要紧紧盖住盖子,不然它就会很快爬出来逃生。但是篓子里有了两只以上的螃蟹,即使不把盖子盖好也无妨,它们也不得逃生。为什么?因为每当一只螃蟹想要爬出之时,总有其它螃蟹将它拉下,争先逃生,所以,最终也没有一只螃蟹能逃生。

  【写作导引】 看清楚这则材料的寓意,必须明确“螃蟹”在材料中是反面角色,是被谴责的对象。螃蟹希望自己能够逃生,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前提是:不能妨碍他者逃生。然而,螃蟹只从“小我”着想,没有“大我”的胸襟,见利忘义,害人害己。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人格,只为个人着想,不从大局出发,这就是螃蟹行为。与“竞争”“嫉妒”“强者”等立意无关。

  螃蟹的悲剧启迪我们:道德,矗立在“无私”的磐石上;人格,奠基于“忘我”的厚土中。具有群我观念,具有自爱且爱人的公德心,具有关怀社会的胸怀,才是自利利人的行为;肯付出,肯为人服务,能合己利群,和谐互助,必将有辉煌灿烂的人生。利人者利己,无私者私己。——此为最佳立意。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表层含义:“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在下面”即位置在下面,“在上面”即位置在上面。

  深层含义:“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的动力。

  “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下面”可以理解为“很渺小”,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

  深层含义:“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却不失信心和勇气的人们”,“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

  “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只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上”,从而止步不前。

  其次选择角度,鲜明立意。

  可以选择第一句立意,可以选择第二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之立意。最后,要注意文题有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明确要求。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的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的人静静旁观;有的人质疑批评……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材料第1段侧重交代“表现”的背景:面对一项活动。什么是“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活动”的解释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由此可见,构成活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目的,二是行动。比如吃饭、爬山、教学、反腐败都是活动,而意外性的行为就不属于活动,比如车祸等。

  材料第2段主要列举了面对一项活动时四种表现,四种表现就是四种行为,同时也蕴含着四种心态,每一种行为和心态,都属于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因此,符合题意的立意,综合而言应该为“面对一项活动时所具有的表现行为或者心态”。

  如果能提到“面对一项活动”时的“表现行为”或“心态”,但通篇只是抽象笼统地谈“表现行为”或“心态”,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寓意型新材料作文。寓意型新材料作文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新材料作文从材料含意明暗显隐看,大致可分为直白型——材料的内容明显,多指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审题时无须引申;寓意型——材料内容有寓意,往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有所寄托,意思是隐含的,审题时必须分析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由此及彼,与现实对接。

  本次作文的立意角度:

  一、从老僧的角度立意

  1.抓住“老僧坚持救蝎子,不因被刺和路人的不解而改变”这些文字信息,由此切入,可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行善不需要理由(或讲条件),不能因怕受损失受伤害就拒绝行善。

  ②做人要坚守善良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操守、本心等等,不能因外在环境的不利(或外在压力等)而改变甚至放弃。

  2.抓住“老僧关于天性的论述”的文字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①尊重其它事物的天性,不苛责于人;

  ②顺乎自己好的天性,不随波逐流。

  3.抓住“老僧救蝎子的结果”的文字切入,结合路人的问话,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行善也要看对象,讲方法,行善要理性。

  ②不适当的善行,不仅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甚至有可能是养懒与纵恶。

  二、从蝎子的角度来立意

  抓住“蝎子被救却反刺老僧,结果受到路人指责”这一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做人要知恩图报,决不能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

  三、从路人的角度来立意

  抓住“路人的言行”的文字信息切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莫作袖手旁观者,更不要对那些见义勇为者加以阻挠或讽刺。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必经历免疫预防接种和伴随而来的短痛,有些人还因此在身体留下疤痕。这疤痕看起来并不美丽,但却是身体健康和具有免疫功能的证明。

  不少人缺乏预防和预警意识,往往在身体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疤痕。有些人往往采取整容的办法祛除疤痕,证明健康、美丽和没有受伤。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次材料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理论观点型的材料。材料由两段话构成,分别就“预防意识”、“疤痕”和“健康”三者的关系展开阐述,为考生留下辩证思考的空间。

  (一)关于材料的范围

  材料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材料中的“疤痕”,两个“基本点”即材料中的“预防”和“健康(或美丽)”。考生需围绕“疤痕”与“预防”或“健康”的关系展开。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

  “内容”指材料的表层信息,主要是针对三个关键词语的表层理解。

  (1)关于“疤痕”:主要指疮口或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即人在经历某种创伤后留下的痕迹。考生也可将“疤痕”转义为“伤痕”、“伤疤”等,但应注意将“疤痕”与“足迹”、“痕迹”区别开来,如考生将其理解为成长路上走过的痕迹(无经历痛苦失败),则应视为对关键词的理解不正确。对于“疤痕”这一关键词,必须在文中予以明扣。

  (2)关于“健康(美丽)”:主要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此处的“健康(美丽)”在文中既可明扣,也可暗扣。

  (3)关于“预防”,指事先防备,在材料中指为了健康(美丽)而提前做出的防备措施。若考生将“预防意识”理解为“防患意识”,也属于对材料关键词的正确理解。

  (三)关于材料的含意

  “含意”指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在这里主要是针对“疤痕”和“健康”做出的深层理解。

  (1)关于“疤痕”的含意和范围:

  材料中的“疤痕”可从比喻义和象征义两个方面进行外延,如将“疤痕”理解为精神上的“疤痕”,心灵的创伤,历史的疤痕、国家的疤痕,民族的疤痕等等。

  (2)关于“健康(美丽)”的含意和范围:

  材料中的“健康”既指人的一切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或缺陷,它也可以因“疤痕”含意的延伸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如教训、启发等,它还可以指事物的正常情况,如国家、民族的正常发展等。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园主慢慢地说。

  作家陷入沉思……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文字或图画材料的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含义,这则材料可以抓住老藤“扎根”行为,立意为:想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夯实基础;需要沉潜下去,在“钻、精、深”上下功夫;从新藤角度,可以抓住“修剪”一词,谈成长需要去除缺点;也可以抓住“放任它生长的怕”谈必要的约束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抓住“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来谈“戒除贪欲”的问题。如果从综合角度来看,既谈“基础”,也谈“约束”亦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次考试是“新材料”作文,审题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①企业高管们为什么要逃离城市?②为什么选择攀登雪峰这一形式?③一路攀登一路直播的原因有哪些?④登顶之后为什么放不下手机?⑤“城市”和“雪峰”是否有象征意义?审题时的“追问”有助于深入领悟材料内涵。本则材料的叙述对象都是“一群企业高管”,难以从多个人物的角度立意。我们可以从材料的自然语意层次角度立意。本段材料可以划分为四个语意段,分别对应的立意可以是:

  1.攀登雪峰,逃离城市。①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栖居地。②“逃离”只是一个借口。

  2.一路攀登,一路直播。①分享美,是一种快乐。②审美不只是一种形式,更要全身心地融入。③一旦沦为喧嚣生活的奴隶,心灵便难以得到安宁。

  3.置身山顶,风光无限。①美常存于“高处”。②登高方能见美。

  4.不去赏景,低头看手机。①精神不解放,灵魂难自由。②没有获得宁静的能力,也会错失宁静的生活。

  还可以从整则材料角度立意:①“杂念”不除,天地虽大,无可遁逃。或被喧嚣的世界裹挟,心灵难以真正宁静。或更重要的是宁静内心的回归,而非仅仅外部环境的回归。②自然不是逃避心灵喧嚣的圣地,心远地自偏。或自然不是治疗心灵狂躁的万能药。③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或过程(结果)与初衷的背离。④科技(现代文明)已经对人类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或如何既充分利用其进步,又保持一种警惕和审视。考生能紧扣上述角度,联系社会、人生展开议论或叙述,便视为符合题意。其他立意角度,考生能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亦可。

  议论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典范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五段,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旨在启发学生展开辩证思考。

  首先,从材料的理解来看:这段材料的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所以学生围绕“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来谈都是很好的立意角度。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明显应该侧重于“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毕竟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所以学生围绕“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远不能成功”等观点来展开也是很不错的立意角度。

  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学生辩证性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五年级的学生小婧把自己画的一幅画交给老师看,画上有蓝天、白云、宽阔的草坪。草坪上,有的小朋友拉着家长的手在漫步,有的小朋友坐着躺着;晒太阳看卡通的都有。老师说:“画得很有意思。不过,应该爱护花草,不管大人小孩,都不应该进入草坪。”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思考角度与立意示例:

  小婧画画,拿给老师看:①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角度反映出来。②人们要勇于表达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即使这种愿望突破了现实的框框。③有憧憬,就有行动;有理想,就有目标。

  老师借评画对小婧进行教育:①教育不只在课堂。②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更能渗透人心。③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技能,还在于育人。④教育应该放飞心灵,而不是束缚思想。⑤对学生不要吹毛求疵。

  绘画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①艺术不能脱离现实,想象不能随心所欲。②文艺作品也要维护公序良俗。③梦想是改变现实的先导。④当僵化刻板撞上自由创新,谁该避让?

  关于不得践踏草地的显性或隐性规定:①公共环境应该人人爱护。②珍惜生命,从爱护花草做起。③科技改变世界,让公园种满不怕踩的草,让环境与人更亲近。④允许与禁止进入草地:那种规定更文明?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鲁国国君孟孙进山打猎,活捉了只小鹿,让臣子秦西巴先送回宫中,供日后玩赏。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其后哀号,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心中不忍,便放了小鹿,自己也因此被赶出宫门。

  一年后,孟孙要为太子找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孟孙却单单请回了秦西巴。一个人能挺多直站多高,取决于品性的底色。使国君放心托付太子的,不正是秦西巴的慈悲之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分析这则材料可用找关键句法。“一个人能挺多直站多高,取决于品性的底色”,这则材料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或对生活的联想想象,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文化、历史、人生,积极表述、阐发他们的见解,展示学生的道德水准、思想境界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要发扬善良、宽容、坚忍等美好品质,也可比喻为理想追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由此,可立意为“慎选人生底色”,“保持真正的自己”,“寻找底色,释放本真”,“打上坚毅的底色”,“生命因坚韧而精彩”,“奋斗不止,为底色添彩”,“守住人生的底色”,“描绘底色,张扬个性”,“鲜花献给甘作底色的人”等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妈妈带着小儿子散步,她把兜儿里唯一的青橄榄递给小儿子,小儿子放在嘴里一咬,满嘴苦涩,马上把那青果儿吐掉了。一会儿那苦涩竟渐渐化做一股幽香,可惜小儿子再也寻不回那青果儿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喻体青橄榄“苦涩”和“幽香”的比喻义。这里的“青橄榄”可以指“奋斗”“苦难”“挫折”“教诲”“磨砺”“求学”“失败”“勤奋”等可以给我们带来苦涩的经历,而“幽香”指的是经历苦涩后带给我们的成功和收获。材料中的“小儿子”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小儿子对待青橄榄的态度是先抛弃后后悔。与上一段的分析结合起来,材料的比喻义我们不妨这样来表述: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痛苦”,苦尽才能甘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痛苦”面前选择了逃避,等到我们后悔时,我们或许已经失去了经历痛苦的时间和机遇。

  结合上述分析,本次作文可以有以下参考立意:

  1、苦尽甘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面对蕴含着成功的“苦涩”,我们要勇于品尝,不要轻易放弃。

  3、珍惜“苦涩”、坚持、珍惜、母爱、机遇等立意必须要和“苦涩”建立起联系才可以,比如:在“苦涩”中坚持;珍惜“苦涩”;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或许让我们感到痛苦,但这却是我们成长的必需;不要放弃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机遇。

  总之,“苦涩”是立意的核心元素。没有这个核心元素,就可能是偏题或离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迟”这个字真是耐人寻味,“迟到”的“迟”是晚,“迟缓”的“迟”是慢,“迟钝”的“迟”是拙,“迟疑”的“迟”是犹豫,“迟明”的“迟”是接近。

  儿童时代,我们最常用这个“迟”字,那时“迟”对我们小小的心灵,唯一的意思就是“晚”。成年之后,我们不再常用“迟”这个字,但是每当说到“迟”,“迟了一步”、“起步太迟”,那“迟”便有了许多挽不回的意味。

  在这迟迟的人生,在我们迟迟的脚步间,迟缓的行动和反应中,有多少迟迟的季节飘逝了!抬头,才是迟明的少年;回首,已是迟暮的白发。而悟已迟、悔已迟、恨已迟,此生已迟。迟,一个多么缓慢柔软,又触目惊心的字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个颇具意蕴的材料作文,这个材料作文立意的聚合特点很明显,即如材料末所揭示的那样,要反思“迟”,要尽早明白“迟”,才能创造美丽的人生。显然,这样的材料作文,写成哲理性散文的形式最好,写成记叙文时要突出自己的理性的感悟,而写成议论文就要掌握充足的有关“迟”方面的素材,进而达到观点与材料的水乳交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思:精选有关“迟”的一正一反或多个正反素材,阐发珍惜时光的思想感情;将熟悉的伤仲永等的素材或同类素材想深想透,表现要及早醒悟的主旨;激情演绎或编叙有关“迟”的经典故事,传达对人生的哲理思辨;借助细节,记叙真实的生活中关涉“迟”的鲜活事件,突出对生活的智慧思考。

  2.(2015?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短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转瞬即逝;最长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审题与立意

  1.对“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基本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强调时间的短暂易逝,后一句强调时间的恒久漫长。这是一道颇富有思辨意味的命题。时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由每个不可重复的瞬间构成,永无穷尽。时间的长与短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可以是一种主观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讲,时间的长与短也可以理解为多与少、快与慢。

  3.对本次作文材料的基本立意

  本道作文题的外延较大,立意时需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联系现实生活中某一话题来确定立意。从“人生”“生命”“自然”“文化”“艺术”等话题入手,紧扣“时间”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

  可就第一句话写:面对时间的短暂,我们无需感伤,而应珍惜;也可就第二句来写:面对时间的漫长,我们不应放纵,不能虚度。但也可就两方面来写:联系生命历程与生命价值,强调在短暂的历程中创造(追求、向往、思考……)永恒(伟大、有意义、有品位……)的价值。也可结合具体载体如文化、艺术等表达对随着时间长短的变迁或永恒或消逝的慨叹。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对前后两句话平均用力,造成观点不清、重心不明。同时,不能仅仅证明这两句话的正确性,必须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宋代大儒程颢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天理良心”,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恪守的做人准则;“丧尽天良”,则成为民间社会谴责穷凶极恶者的首选贬义词。

  社会的良心,是浊世泥流中的一眼清亮山泉,是精神沙漠中的人文绿洲,是昏昏长夜里唯有的一声有骨质的呐喊。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第一则材料引用程颢的有关“良知良能”的名言。“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粗看起来,“皆无所由”和“乃出于天”这两句话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仔细考究一番,就会发现这里大有深意。“皆无所由”的意思是说良知良能没有任何超越的根据:既不依赖于超越的天(自然的或神性的天),也不依赖于超越的人(经验的或心理的人)。这是因为在程朱理学中,“天”和“人”都有两种用法:超越的,或先验的。程朱反对超越的天,认同先验的天,认为后者与心为一,“原无内外”之别;反对超越的人(如笛卡儿的心理经验的自我),认同先验的人,认为后者就是具有道心的人、本真的人。末一句“不系于人”之人就是经验的或心理的人,亦即超越的人;而“乃出于天”之天则是先验的天,这也就是说,出于天即是出于心。良知良能出于良心,乃是绝对地自明的自我给予。第二则从“天理良心”与“丧尽天良”两方面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良心”的态度。第三则用比喻说明了良心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由此可见,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引领考生关注中华文化中的“良心”。立意上,可以从良知良能出于良心去正面立意;也可以针对社会良心缺乏去表明自己对良心的态度,呼唤良心的回归。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请根据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导引】 何谓“青春的弯路”?主要是指年轻时走偏、走错、走曲折的路。那为什么青春非要走弯路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1)年轻有为,怀揣梦想,为梦想去闯世界、看风景,即使走过许多弯路,但无怨无悔,因为年轻,输得起;(2)年少轻狂,不听别人劝告,非要走自己的路不可,虽然走不通,虽然撞得头破血流,但也是一份经历,一份收获;(3)年轻浅薄,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但也认识了自我,汲取了教训;(4)年轻的我们需要磨炼,走了弯路,我们变得坚强和成熟。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看作文如何从三类文升到一类文    下一篇:关于“善良”的作文示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