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高一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6-06-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历史教研组  舒兰兰

  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如下问题:学习态度差,“懒学”,做材料题方法不得当等。针对于学生的材料阅读问题,首先要从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开始:一、带着问题有目标地读;二、讨论提炼观点;三、归纳深化知识;四、做笔记掌要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材料阅读分析能力便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高一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课堂阅读训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习态度差,对自己要求低,似乎处于“无目标”状态。其次,“懒学”,与勤学相对,上课做笔记不情愿,下课做练习不认真。这也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最后,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测验,对于材料题,学生大都直接忽视材料,而按照自己的思路或已知知识来回答,以致失分。

  本文着重探讨下最后一个问题,关于高一学生材料阅读的问题。关于材料,学生普遍反映是看不懂,不明所以。也就是说随便给他们看一段材料,他会有看却看不懂,或者说抓不到文章的重点。其实也许并非他不认真,而是因为抓不到关键点而没有将主要信息提炼出来。因此培养学生材料阅读的能力非常重要。

  有的学者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实验证明,靠听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15%,而靠视觉获得的知识3天后可保留35%。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对于学生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便要从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开始。

  长期以来,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越听越没劲,容易脱离老师节奏,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大多数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更快,所学的知识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薄弱,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有限,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知识有大体上的了解,整理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都有所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抓住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机械”学习变为“主动接受”学习。 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受益终生。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经验,我认为提高课堂阅读能力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带着问题有目标地读

  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若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此外,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及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二、讨论提炼观点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之前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其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也可令学生就疑难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找出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则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不仅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分析、表达等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归纳深化知识

  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贯通。这样,有助于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便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学习效率会越来越高。

  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通俗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通俗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相关史实、理论,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简化:讲话切忌冗长拖沓。从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可知,答案一般精准简练,这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并将这一精神加以贯彻。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精简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考试中,大多同学写了长篇大段,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因此教师应该吸取经验、教训,从高一起就要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

  四、做笔记掌要领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书上划符号,是指用红笔或彩色笔在课本上重要语句下勾划各种符号,如直线、波浪线或圈圈等,以突出醒目,加强记忆。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甲午中日战争过程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5条批注:①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战役;④辽东战役;⑤威海卫战役。这5条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作评注有助于学生阅读时加深印象,方便记忆,突出要点,便于复习。

  本上作笔记,是指将老师所拓展的重要知识点记下来,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中,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后期也颁布了一个纲领《资政新篇》,那么这两个纲领有何异同呢?就需要从背景、经济主张、特点等方面将其进行比较,通过这两个纲领的比较,有助于加深理解太平天国前期与后期之间的转变与联系。

  因此,以后翻开课本,重点、难点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呈现在面前,引起对旧知识的回忆,强化了复习效果。

  在学生提升课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再进行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根据材料分析“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的是什么?”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 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海军发动进攻后,李鸿章命告海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李鸿章下令:“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材料三 海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用……药线铁管仅实煤灰,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因此,北洋舰队在海战中吃亏很大。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起来分析三段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由教师点评解析,逐一归纳,材料一所述内容主要是指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意指清政府的腐败堕落;材料二主要讲述的是李鸿章所采取的“避战守和”策略,材料三指清政府的军事装备落后,以致战争失利。经过教师解析材料后,再由学生归纳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1、清政府制度落后,政治腐败;2、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3、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此外,学生在做材料题时除了要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也非常重要。通过学生做题可知,学生答题时思路不明,条理不清,且错别字时常出现,字迹潦草,以致失分,因此,平常应当加强学生的板书训练,有助于让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注意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庆华:《高一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2] 施雪辉:《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有效途径初探》,《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第3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二历史问答题分类及解题方法    下一篇:如何激活历史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