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7-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康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和技能的形成,而且是各种智能、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通过营养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成长;通过学校的语文数学等各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增长知识和技能;而通过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促进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

  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教育,学生不但智能发展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二、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1、良好的秩序性环境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各项集体活动中,必然要求有安静的秩序和统一的步调,它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如果课上乱成一锅粥,教师在台上大声讲,学生们在台下小声讲,或翻看一些无关的书报,或昏昏欲睡,或做一些其他的小动作,即使有想听课的也无法安心听,也更无法接受教学内容。学生在矛盾重重、心理冲突时起时伏的乱班中必然情绪不安,心神不宁,学习效率下降,丧失学习的信心,如此将导致恶性循环。而良好、规范的秩序性气氛可使学生获得必不可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有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2、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相互认识、理解、情感的亲近与依赖的关系,它以教学活动为中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满足学生求学、成长的愿望为目标。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能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自由的基础。如对经常缺席的同学,老师不是粗鲁地训斥一通,而是在课后进行家访,并给他补课、辅导;学生因为教师的关爱而感动,学习有了进步,比以前更遵守纪律了,并懂得关爱他人。

  所以教师应多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师生间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目前,在班级中比较容易引起关注的是少数表现优异及表现较差的学生,而大多数中等学生往往因为不需要教师特别“操心”而有意无意地被教师忽视。虽然从知识的学习上,这种忽视似乎无关大局(这些学生大多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但从心理健康的要求考虑,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所有的人都需要他人的注意与关怀。研究证明,这些表面老实的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多给学生投以“关切的目光”,创设一种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的交往顾虑,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发展。

  3、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关系。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都有矛盾,可心想象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中,并易形成自私、胆怯、软弱等不良的心理品质。而若同学之间真诚友爱,彼此心理距离近,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必能保持愉快、乐观、稳定的情绪状态,并有助于形成真诚、宽容、助人、关心他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自强、坚强等优良的个性品质。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生生关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信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4、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的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能动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进行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下一篇:教师应具备的条件浅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