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经验交流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6-07-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宜春中学政治组   莫渺泉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新课程、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方式的转换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并切实帮助教师从这些问题中走出来。

  问题一、对待政治新课程心态问题

  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新课程。一般面对新课程,大体有三种典型的心态:

  第一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过去的教学方式以及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是不是都用不上了?第二种,课程改革对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影响比较大,教学没有什么变化,过去怎么上课现在还是怎么上课就可以了;第三种,新课程一定会带来教学上的某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一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可能是原有的教学实践就有的 ( 只不过不太自觉或没有成为主流 ) 。我们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过去教学中好的方面总结出来并使它发扬光大。

  很明显,在这三种不同的心态中,第三种是最理性也是最沉着而从容的。第一种心态看起来是积极的,却盲目、不自信,对新课程怀有一种神秘感。之所以有这种心态,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课程发展的规律,将新旧课程看作是没有历史联系的截然对立的两种课程。既看不到原有课程与新课程的联系,也想不到从原有的经验中去发展新经验。第二种看似从容的心态,却是由于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不正确理解而产生的。有这种心态的教师把课程改革与教学实施分开来对待,认为课程改革只是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变化,与教学实施无关,从而用一种惰性的、简单重复的教学实施来应对新的课程方案。

  为什么说第三种心态是理性的呢 ? 因为它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课程发展观,对课程方案与教学实施的内在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充满自信,对教学实践能够进行积极的、独立的判断。有了这样的心态,实施新课程才能从容而不盲从。因为所有的新课程都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而来的,既有对原有课程积极的优秀的方面的继承,也有针对原有课程的不足所做的批判改进,当然也有对社会及科技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的主动回应;其新主张应理解为对原来尚未成为主流的个别优秀实践的弘扬,对某些潜在的优秀实践的自觉张显;新的课程方案一定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已有的认识以及已有的经验,当然在转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提升和再认识。  在进行教学实施之前,我们所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清理和反思 :在自己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好的,是需要发扬光大的,有哪些是不好的,需要逐渐去除的;在我们所了解的他人的经验中,有哪些是值得借鉴的,又有哪些是需要引以为戒的。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学习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制定出自己的教学转化方案,才能够不盲目、不紧张,才能从容地实施新课程,并且自身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问题二:课时严重不足

  (1)表现: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政治必修四个模块,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各课程模块36学时,而且必修模块的学习必须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完成,一共是144学时。而课程改革之前的思想政治一共三部分的内容:政治、经济和哲学,所需学时一共是118学时。

  (2)原因:很多高中教师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表达的“粗线条”为由,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对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学习上,很少甚至不直接接触课程标准,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者已经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理论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以致走进了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的“怪圈”。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只有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根据、为根本要求,才能恰当地控制教学总量,准确定位教学难度。

  (3)案例解析  如,关于“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有关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是“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这一部分原则本身有关的知识内容,能够审视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意义;课程标准提供的“提示与建议”是“模仿:为一家公司设计合理的分配方案。”这是建议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能够运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理论知识,提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材内容涉及:概念6个:①效率;②公平;③效率优先;④兼顾公平;⑤初次分配;⑥再分配;原理观点2个:①效率和公平的关系;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探究活动4个,辅助文1则,综合探究(讲究效率,维护公平)1课。建议教学使用2个课时。把握教材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不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为依据——把教学内容限定为重点要求学生学习“什么是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三个主要问题,并以此处理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展开学生的探究活动,而是将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全部按部就班地讲授完,全部剖析透、深,甚至再补充分析新教材虽然涉及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恐怕很难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2个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三:评价体系

  1、整齐划一的评价体系与新课程要求的矛盾

  新课程要求建立三个评价体系,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这两个评价体系的建立,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学生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已有学习状况的检测与甄别。同样,对教师的评价,也应该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为主要目的,而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成绩的检验与评价。

  可是,在新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新课程实验区,基本上实行的还是老一套的方法:一次评价论英雄,一张试卷论成败!在有的实验区,新课程的实验仅仅停留在新教材的使用上,仅仅停留在用新理念教学上,真正的评价方面的改革,虽然有一些探索,但都还很不成熟。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在像原先一样,进行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排定考试成绩。这种一把尺度、一个统一标准进行评价的方式、方法,令我们许多使用新教材的老师感到疑惑不解。一方面,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课程理念,倡导用新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却仍然在用老办法进行教育教学评价。所以,“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自然就成了很多老师的疑问。

  问题四:教材的处理

  一、准确把握新教材知识点的难度要求

  许多 老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把大量的功夫花在了比较新旧教材知识点的增删上,但是要搞好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更要认真钻研新教材,搞清楚新教材依然保留的知识点究竟在难度要求上有哪些变化。有些老师之所以出现时间紧张、不够用,就在于对知识点的难度要求把握不准确,不知道该讲多深,讲到哪一个层次;不知道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讲得过难、过深、过多,犯了“繁、难”的老毛病。我们在此也要提醒老师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旧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繁、难、偏、旧;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

  二、正确处理新教材中“概念”的课堂教学

  曾经有一个老师对我们说,一个课时绝对教不完一个框题,因为他光讲“商品”的定义就需要15分钟。像他就没有正确处理新教材中“概念”的课堂教学。对《经济生活》的概念,其定义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本质性定义,另一种是描述性定义。所谓本质性定义是指概念的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涵;而描述性定义则是通过描述概念所概括的典型现象、展示概念的外延来定义概念。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要理解、接受大量的本质性定义是有困难的,因此,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的要求,我们认为,对于概念,老师可作三种情形来处理:一部分对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知识传授起着支撑作用的概念,应当让学生掌握其本质性定义,但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可以由学生在课后以探究的方式来获取;一部分概念则只需向学生进行描述性解释就行了。我们认为对高中生而言,大多数概念应当是属于这种情形;还有一部分概念用不着进行任何定义,因为不知道它们的定义并不妨碍我们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后面的学习,“股票价格”就是一例,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本质上是预期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学习“股票价格的波动会给人们带来溢价收入”这一知识点。基于上述看法,我们认为在准备课堂教学时,应当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仔细研究,哪些该解释、哪些可不解释、以何种方式解释,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着重帮助学生提炼、总结、理解理论观点及原理性、结论性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钻研每一目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及原理性、结论性的知识,在自己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或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生动、典型的事例、素材活化知识,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范例中展示知识,使学生做到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例如,在讲第二课的“替代与互补商品”时,重点不是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而是通过范例使学生理解替代商品或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化会给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带来什么影响。为了使学生准确理解经济理论、原理,老师们在新教材的备课、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工作:(1)结合所要学的理论原理及当地生活、当地学生的实际,不断拓展和更新、开发课程资源;(2)利用生动的典型的课程资源再现问题发生的情境,以各种策略活化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冲突、困惑中自己提炼知识。通俗地说,就是老师搭台、编剧本,学生唱戏。因此,在新教材的实施中,老师不再是主演,他的主要角色是导演、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主演。老师的作用和任务之一就是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学生在“活动──体验──表现”中自主获取新知识。(3)对学生提炼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概括,有必要的话还得进一步用生活素材进行讲解。

  四、着重训练学生运用理论、原理的能力

  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二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前者是认识世界,后者是改造世界,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例如,学了与“替代与互补商品”有关的理论后,要能够用它们来分析一些市场现象及知道它们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所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重点训练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外,另一个重点就是训练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因此,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搜集许多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释;二是结合现实及学生的生活,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当然,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仅寄希望于课堂教学,而是要靠学生自己积极关注生活、参与实践,要靠强化实践环节,要靠面向学生整个生活世界的网络式的教学。

  五、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改造、完善

  教材是由专业人员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研究,写作、评审而形成的,相对而言是较为合理的而全面的。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范本来对待,理解教材、钻研教材,通过设计有效的活动来转化教材内容。但是,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即,学生有什么样的经验? 社会生活有什么新变化? 科学技术有哪些新成果? 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更利于学生对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 等等。对于教师而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做一定的改造。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经验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要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与本模块有关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换言之,围绕特定的内容,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做改造、丰富和完善。

  问题五:教学方式的转变

  1、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我们看到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划,乱哄哄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我每次听这样的课就想:这样的课,学生高兴是高兴了,快乐是快乐了,但是没有用,教师在课后还得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课,因为学生在课上并没有掌握什么啊!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民主,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就认为现在的课只要“放”就是好课,却忽略了课堂的秩序――秩序的重构不是先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几个误区。

  首先,什么是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的教师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完成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学生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这样简单的任务根本无须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所以,“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其次,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什么?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课堂教学中凡应用合作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四人小组讨论”,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无疑,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形式。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讨论,而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是否具备了合作的因素,包括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善于倾听、述说、交流、分工与协作等),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异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再次,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时下合作学习普遍成为教师的一种工具,成为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发放的一种方法,这同样是一个误区。从价值内涵来看,合作学习是一种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并应当充分享有的权利,而不是教师可以控制并发放的“恩赐”。因此,合作学习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合作的需要并且主动地进行合作的时候才能发挥积极的学习方式的作用,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时应更多地考虑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这种内心需要,而不仅仅是布置合作的任务和要求。

  3、什么是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力求达到的理想境界,然而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表征?教师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有的学校把一节课中教师讲课的时间规定不能超过1/2或1/3,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这种假设是不科学的。首先,讲授时间的安排必须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的内容令讲授时间不可能一刀切;此外学生自主活动的表征主要不是活动时间,而是活动的内容和效果,缺乏了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内容(任务)以及有效的组织,每节课规定的时间就只能是浪费。

  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上台,老师下台”,“学生在台上,老师在幕后”。这样的说法同样带有片面性。提倡学生自主活动,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更何况,我们要反对那种让学生站到前台“表演”教师在后台所设计和“导演”的内容这种非真实状态下的所谓“学生自主活动”。

  问题六:学习方式适用性的问题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性的问题,都受时间、空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我们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认为对所有的知识的掌握都必须由学生亲自经过探究才能完成,而必须依据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特点、作用去选择。

  关于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我国传统的、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 。

  关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关于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

  所以,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    下一篇: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性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