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初探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7-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环境,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如何做才能使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让学生借助教师教学获得学习体验,掌握学科知识,理解新课程价值,这是一线历史教师课改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实践中用得最多的地方。笔者近三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了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法,给学生营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上取得了一些小的进步,现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或许能为大家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初探

一、导学案——自主、合作、探究从课前开始

为了引导学生预习,每节课前我都要提供导学案并明示要求。导学案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教材,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本中所讲的每一重大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并通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情况。

2.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基本矛盾。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评价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4.感悟中华民族在管理国家方面的政治智慧,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预习任务

1.通过阅读教材,整合、归纳知识,完成下表。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情况。

演进

时期(朝代)

措 施

形成确立

   

发展巩固

   

完善成熟

   

加强

   

2.有条件的同学搜集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包括教材所提到妁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等,以扩充知识。

(三)自主检测

1.秦始皇设御使大夫、汉武帝设刺史、明太祖设按察使司,这些官职和制度的共同作用是( )

A.行使行政权力 B.执掌监察事务

C.行使司法权力 D.执掌军事权力

2.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聿福、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下列我国古代制度中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刺史制

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经小组讨论未能解决,由课代表集中起来交给我。这实际上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从开始就交给学生。长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的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强化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课前的自主、合作学习,基本上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课堂上就不再讲述,这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讲,从而减少了教师的课堂无效劳动。同时,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提出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课代表集中后交给我,教学内容的组织、素材的选用、问题的设计、方法的选择也就有了针对性。

二、师生对话——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发展

学生每天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能否从课堂上获取优化了的知识,能否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体现自身的价值,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生命质量。基于这一认识,每节课我都根据学生预习所反映的问题精心设计方法,用心组织内容,促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上课从呈现教学目标、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开始: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对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的小组给予鼓励;再让其他组同学围绕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解释,我也会适时地根据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进行点拨、引导、补充。由于每个小组不是问题的提出者,就有可能是问题的解决者,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也就形成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事实证明,不能小看学生,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会有独到之处。

例如,学生在完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导学案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明代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有什么本质区别?(2)从秦朝开始,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为什么不断变化?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我选用同学们预习中搜集的两幅图片导人本课:

同学们: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缅怀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我们会为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雄才”更让我们浮想联翩。大家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秦朝能修筑气势恢宏的万里长城,主要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共同感受我们祖先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课堂中,我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到中央集权的建立上来后,让各小组选派代表,围绕“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解答提出的问题——明代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有什么本质区别?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有关表述和我提供的材料,在思考和讨论之后,基本明白了这一问题:在明朝,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独立自主权,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而西方内阁成员是由选举产生,有独立自主权,对议会负责,是反封建专制的产物。关于“从秦朝开始,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为什么不断变化”,同学们答出了这样的话:加强皇权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大家从政治、经济、军事、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因素作了补充说明。

学生预习所反映的问题解决后,我出示相关资料后思考题,理解古代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举措。为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我出示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秦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建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秦王政不以为然:“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皇’常用于美化人们想像中的能主宰一切的天神……至于‘帝’大体在春秋以前亦多指冥冥中的上帝,至战国以后才开始成为人主的称号。”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丞相诸大臣皆受咸事,倚办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课堂上,同学们根据图片和材料中的“制”“诏”“朕”的规定,认识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通过材料对“皇…‘帝”两宇的解释,知道了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成为能主宰人间一切的“上帝”;还有同学根据材料三抢答道:皇帝决定一切大小事情,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体现了皇帝的独裁。在同学们阅读、理解和感悟材料的基础上,我引导大家得出结论: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君权神化。

关于专制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我让同学们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联系所学——从秦始皇开始设置丞相,到明初的胡惟庸案的史实,并发挥想像,勾勒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

这一环节既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又给同学们提供了表达认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当我以欣赏的口吻评价同学们的这些佳作后,看到了许多同学掩饰不住的兴奋。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我模仿高考题做了这样的设问:“有人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在古代史上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有人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同学说: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明朝能取得抗倭战争胜利,清朝平定国内叛乱,设置台湾府,抵抗沙俄侵略等都是在这一制度下完成的。②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的职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抵御自然灾害,推广和应用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的融合等。所以,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沿袭了两干多年。

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同学说:①因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最基本的特征是皇权至上,在这种皇权专制下,极易形成腐败和暴政。②因有了皇权就有了一切,为了争夺皇权,统治集团内部经常发生像“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变乱。而这些变乱,都会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给人民带来灾难。③皇权终身制和世袭制下,封建社会历史上确实不乏像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样具有雄才大略,能励精图治的帝王。但有些帝王随着功成名就,进取心往往减退,统治就会趋于腐败。还有些后继者本身昏庸无能,大权会落到奸臣,甚至是外戚、宦官手中。④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必然是思想上的专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⑤在封建社会后期还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等。

听了同学们的分析,我欣喜不已,真正体会到了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启、去激励。与其说是老师在培养和造就学生,不如说是学生在成就着老师。既然我们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就应该是以学为主,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见解,与学生在对话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实践活动——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后深入

我认为,课后练习、实践活动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每节课后,我都会根据情况给学生布置练习题,从不同角度检测其对课本知识点的认知与掌握程度。既有基础题,又有本节课涉及的高考真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收回后,我会认真评阅,并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点评,对出错较多的题进行重点分析、集体诊断。如在“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内容的学习结束后,我给大家布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撰写一篇有关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的小论文。

具体课题:(1)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机构及特点;(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3)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的作用。

活动形式:分组进行。全班分三个组,每组承担一个课题。

活动过程:(1)每大组选一名组长,再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几个小组。小组进行分工:查找与搜集资料、联系指导老师、负责执笔、组织讨论审稿等;(2)各小组分工协作,一周内完成论文初稿。(3)大组集中,由小组发言人阐述论点、论据、结论;组员各抒己见,提出修改意见。(4)全班交流,历史老师组织答辩。(5)组长负责最后修改、定稿。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联系、协调,将三篇小论文发表在校于校报上,并登录校园网。

学生集体讨论、撰写的小论文虽然有些稚嫩,但也不乏独特的视角与思考。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师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就得彻底转变观念,从教学手段、方法到内容、设疑、作业、检测等方面都要改革,去拓展历史的更多价值,帮助学生获得善和美的价值观。

总之,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首先,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避免预习的盲目性——根据“学案”逐条看书,初步理清教材内容,记录预习中的问题,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自学”阶段学生依据学案所进行的整理、概括和初步尝试,还是“共学”阶段学生在教师点拨和学案引导下的质疑、讨论、探究、实践,学案导学法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主动地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序有控的自主学习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学生有了学案明示的学习目标和导读提纲,便于掌握学科基本知识,进而构建知识框架,获得新知识、巩固已有知识;同时,学案注重学科知识的价值挖掘,强化对知识点形成性练习的设计,并通过“诱导式”“开放式”等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使学生基础知识落实到位的同时,能力的培养有了依托;而且,学案实施中的自学、质疑、讨论和实践等环节也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于这样的实践性认识,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用好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重视学案的编制。设计要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其次,编制的学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才是好的学案。第三,教与学和谐发展,用导促学,切忌顾此失彼,教师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只让学生照着学案自己去学,都有失偏颇。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爱”---- 浅谈师德师风    下一篇:如何帮助学业受挫的学生正确归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