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7-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整合的阶段。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把现代信息技术逐渐引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打破常规而陈旧的教学模式,给沉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使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得到全面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育开辟一个新天地。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当前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现出它巨大的优越性,语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实现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优越性

  (一)增大课堂容量,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和进行学习的基本工具。多媒体参与教学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信息在知识传递中表现出特有的优势,资源丰富,课堂信息容量大、密度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以图像或音像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具有容量大、生动、形象、直观、接收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传递教学信息时,显示出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极强的感染力,它能将认识对象在大与小、虚与实、静与动之间相互转化,不受空间、时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件、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而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与密度。特别是高三的语文复习,与多媒体相结合,大大扩充了课堂容量,使学生的复习高效。比如我在上高三的病句专题复习时,一节课就可以将近五年来的广东病句题展示给学生,同时也链接了其它省份今年的高考病句题,对此都作了分析,研究病句题高考走向,明析高效,学生收获颇丰,这是以前的语文课所不能比拟的。因此高考语文复习课如果借助多媒体会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增大课堂容量,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更多的时间内保持精神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自然也就出来了。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出学生的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旦我们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变语文老师吃力不讨好的被动局面。

  许多学生对古文学习感到相当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上不外乎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然后分析文章基本的字词句。但是苦涩的文字,学生读不出味道;单纯的分析语法,让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大多数老师也不是朗读好手,课堂上往往让学生恹恹欲睡。如果此时采用多媒体,便能让学生一饱眼福和耳福,学生的兴趣就被激活了,兴趣一来,背诵与理解都不是大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我在教学《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饯别序》时,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我便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还加上本人到滕王阁旅游时所拍的照片,学生的兴趣这时被大大地激发起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所有细胞都被调动起来了,在此时我再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学生深深地沉浸于这视听盛宴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便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会,并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课文,这比教师讲得口干舌躁要好得多,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多媒体这种快捷奇妙的组合,使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刺激而兴奋不已,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自然就很高,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情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现代技术教育媒体能创设出色的教学情境,更能突破教材极限,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实现教学信息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如我在上《琵琶行》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优美的琵琶曲,配上很唯美的图片,真可谓声情并茂,令人心旷神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学生在这优美的情景中接受美的教育,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播放古装的Flash 动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如泣如诉,渲染愁情,感人至深。使学生感受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再加上如此动画和音乐,使课堂极富艺术感染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再如我在上作文感知课时,我便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阿炳的《二泉映月》,学生便迅速进入了这优美的音乐盛宴中,陶醉不已。听完后我就让学生现场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刚才听到的和感受到的画面,学生便迅速地拿起了笔,写下了自己在音乐中读到的画面,还带上了自己的感情,很多学生的现场作文写得还是很不错的,这比起平时作文时学生那种厌写、懒写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便在美的意境中,深入地领会了音乐的内涵,了解了音乐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的文字表达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因此,语文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感染学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更谈不上语文教学。尤其是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戏剧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境进行辅助,它是可以用来优化语文课堂的重要工具。

  (四)课内与课外互动,教学方式多元化。

  “互动式教学”力求构建一个多维主体的综合性教学结构。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互动,还包括构建教师、学生与教材、媒体、生活等涉及主客体关系的诸多要素的互动。首先,在课程体系上,“互动式教学”提倡“把生活引进教材”,要求师生不要把教科书看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可以根据教科书的知识点,自主地挖掘相关的课外资源,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科普常识,乃至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均可以有机地整合,自编成“活页教材”,作为拓宽学生学习信息源的一种重要渠道。同时,还提倡“把实践引进课程”,构建了与学科课相对应的单学科活动课,多学科综合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仅仅是单一学科课的框架,架起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课内与课外,单学科与多学科等多层面和谐互动发展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突出了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的内涵。譬如学习《鸿门宴》,因班上众多学生都没有全面地看过《史记》,除了学习课文内容外,我便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看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主讲的“百家讲坛”视频《西楚霸王》,这样学生便更全面地了解项羽的性格及弱点,了解了项羽由崛起到霸王、到最后失败的原因。如项羽性格上自矜功伐,政治上幼稚,军事上迷信武力,封王上不当等等,这些都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这就由课内拓展向课外,多媒体教学平台就为多元化的教学创造了机会,这就比教师同学生分析得口干舌燥要好得多,给单一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再如我在上戏剧单元就组织了学生观看电影《哈姆莱特》、《雷雨》等,这样就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视角全面认识戏剧中的人物,加深了自己对戏剧人物的体悟,从而提升自己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使自己对人物有个性化的解读。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而内容又没有脱离课本,如此大的课堂容量,常规的教学手段是无法企及的。而且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它不仅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见识,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性学习。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为语文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便利,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除了上好必修课的同时,选修课的比重也是不少,选修课要求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我在上选修课《小石城山记》时,在解决课本知识同时,我就设计了第三课时,主题是探究余秋雨先生提到的“贬官文化”,

  探究中国古代文人被贬的主题有很多,研究课题要考虑到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由于条件限制,在课堂里,我选择“中国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柳宗元、苏轼、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杜甫,欧阳修,张九龄,范仲淹。然后班上分为五个小组,每小组研究二位作家的代表作品,确定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分工:①收集资料②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注意结合作品来探究规律。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一位同学解说本组同学讨论成果。学生展示成果的课非常生动,上来解说的同学都能将本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展示,形成课堂高潮。这样的课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可以为课堂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开发语文资源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学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种内在的欲望。只有调动起学生这种欲望和勇气,他们才会进行深入地探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使之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形成探索的动机。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后,分工合作,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社会上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整理,加工。学生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课的作用,特别是探究课的推动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五)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运用语言启发或习题导向。也就是靠老师的经历和见识,通过语言去描述,去讲解;或者是通过做习题,把学生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向和不同见闻予以归纳,老师总是走在学生后面。在开放的网络信息资源里,学生有一个自由创想空间,无论是从外部资料还是从内部学习状态,都为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训练的最好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给学生上《项羽本纪》时,解决了课本的基本知识之后,大家一起探讨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认识,在这当中我就抛出了一个问题,男同学:“你选择做项羽还是做刘邦?”女同学:“你选择项羽还是选择刘邦?”这样的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气氛相当好,回答踊跃,但是回答还是不尽人意,后来一位女同学的回答:“选老板就选刘邦,选老公就选项羽”她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种个性化的解读在传统的课堂上是学不到这样的知识的,开放的网络信息资源,使学生解放思想,接触面广,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从而在课堂上能有较好的展示,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了强大的优势,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但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相加,不是教鞭和黑板换成多媒体,不是书本教材换成音像课件,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否则,整合教学就会走入误区。有些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容易走进误区:

  1、追求时髦,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我听我校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女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她就完全抛开了课本,和学生探讨情感问题,以《非诚勿扰》为启发点,和学生探讨择偶标准,课堂上气氛相当热烈,学生对这样的话题也很感兴趣,但这貌似热闹的课堂下面与课文课的本质差以千里。在下面的听课老师议论纷纷,这那里是语文的公开的课,只不过是一节班会主题课而已,这位老师设计的这堂课只追求时髦,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实质,过分放大了多媒体的功效,走进了多媒体课堂的误区。

  2、注重直观,忽略文本的解读品味。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品味。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如有的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就将文中所绘之景“定格”于某一图象媒体中,使原本具有无穷魅力、无限张力的文学语言一下子就萎缩了。学生再也领略不到千姿百态、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荷塘美景,再也看不到具有离合神光、醉人神态、婀娜多姿的娇媚柔波了。如此下去,学生的个性何在?创造力何在?

  3、强调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用信息技术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虽然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相对其他教学手段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语文教学毕竟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即使是学生的阅读课,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也会变得五花八门。“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体态和表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读”,教师给以指导,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我们要知道它是服务而不是取代。高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又需要使学生在积累过程之中受到思想、精神、人格、信念、审美等方面的渐染和熏陶。多媒体和网络给学生积累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些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定要有一个声情并茂的或“无声胜有声”的“悟”的过程,这是现代信息技术永远代替不了的;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代替不了人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体验。所以看一节语文课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好不好,主要不是看这节课的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所用的声像等媒体是否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文本,是不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只求一种简单的直观性、可视性和廉价的活跃气氛,只能是糟蹋具有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内涵的文本,只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误入感观化、低俗化的境地。因此,明确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明确语文学科的独特之处、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语文教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的方面,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极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克勤。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语文。2006.10.

  [2] 何克抗。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4.

  [3] 林华玉、卿平海。中学教育整合模式[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86.

  [4] 兰静。多媒体与高中语文教学。[J].读与写杂志。2007.01.

  [5]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00.

  [6] 张庆山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03.

  [7] 曹明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0.

  [8] 李忠梅。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整合[J].现代语文。2007.02.

  [9] 李如密、井维华。教育学教程[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410.

  [10] 徐新逸。国小社会学习领域教师实施资讯融入教学之现况与需求[J].台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0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网络技术与高中作文教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