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如何从教学失败到成功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8-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有人在读了《孩子为何失败》这本书之后问霍特,什么时候再写一本教师为何失败的书?霍特回答说,这本书就是。我认为他回答的很好,孩子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孩子本身是向学的,孩子失败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教师的失败。

  教学为什么会失败呢?

  一、教学想当然

  教师每天在教室里上课时,是否想到过这样的问题:自己所做的事情中,有哪些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又有哪些会妨碍他们的学习?教师通常很少会想这样的问题,因为大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所教的所有东西都是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很少有教师愿意去了解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认识、学生对于该学科领域所持的心态以及他们的感受。

  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自己认为很有趣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教师认为解决问题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可能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早就知道不需多讲;教师认为非常显而易见的教学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等待着教师详尽地剖析……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首先就要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心理特征有较为清晰的了解,知道即将讲述的学科知识学生了解的情况如何,难点在哪里,应该如何去突破。在课堂上,要及时洞察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感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霍特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手持照明灯踽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样。他在照明灯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来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调整过的行为。换句话说,只要他提着照明灯走路,他就永远无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实情况。”教师总是根据“照明灯照到的”情景来调控教学的节奏和进程,以为这就是课堂里的真实情况,由此做出教学调整的决定和判断,这就是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失败的缘由。正是教师自己,造成了学生错误的学习策略。

  二、制造低能儿

  每个孩子对周遭的世界都充满着强烈的认知欲望,都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在学习和实践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但不同的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擅长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有的擅长通过肢体、绘画等途径来表现;有的孩子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孩子有显著的形象思维特质。但我们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等的要求都是统一的,像工厂中的流水线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统一学习,达到一定标准者合格,否则就是不合格。

  不同孩子表现出多元的智能,但在教学和评价的时候只有一把尺子,这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成了“低能儿”,很难甚至无法通过统一的学科要求。很多“低能儿”是后天造就的,其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一个没有按照“正常轨道”发展的孩子被“诊断”有缺陷;然后,这个孩子就像真的有缺陷一样被关心和治疗;后来,孩子自己也认为他是有缺陷的;最后,他跟专家们说的越来越像。

  很多被“诊断”为“低能儿”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努力,希望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但如果连续几次努力之后都不能扭转这种局面,他们就会采取另一种方式——把自己伪装的不才、无能。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让自己的压力小一些;另一方面也能降低自己对自我的期望和要求,逐渐学会得过且过。当一个人准备失败时,他一定不会失望。

  三、盲目的记忆

  对学科知识盲目的记忆和背诵,在今天的课堂里司空见惯。很多学生一点也不喜欢,但还是努力去做。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家长和老师高兴,只要将这件事情做了,就没有人来烦他了。

  但是,知道一个城市的名称和实际到那里去行走一番,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我早就知道浙江诸暨有一个“国际袜都”,但只是知道那里生产袜子,除此之外就说不上什么了。这次到诸暨一游,才对这个“国际袜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会背出某一个知识点和真正理解某一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背出来的都是一些“死”的素材,没有多少价值,只有真正地理解,才能够学以致用。

  如何判断一个学生是否理解某一知识或者观念了呢?霍特告诉我们,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做到以下七点:

  1.可以用自己的意思和语言来表达它;

  2.可以举例说明;

  3.无论它以何种情况或何种方式出现,我都可以指认出来;

  4.能将它和其他事物或观念融会贯通;

  5.可以将它运用在各种情况之中;

  6.可以大约预知结果;

  7.能以反面或相对的情况来解释它。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按照上述的七点来设计教学,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悟和理解知识,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就有可能兴趣盎然,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反之,死记硬背的教学,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学习,进而品尝失败的苦果。

  四、讲的太多了

  山东聊城的杜郎口中学,原来和全国各地的中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每天努力地教,上课满堂地讲,但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很差,中考升学率全县倒数第一。后来学校领导狠下决心,要改变教师教学的“习惯”,限定每节课教师讲课时间不得多于10分钟,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改革带来了成果,没多久他们的中考升学率就跃升为全县第二位,这所学校也在全国出了名。

  为什么教师讲多了,学生反而学不会,教师讲少了甚至不讲了,学生的成绩反而上去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教师在教。换句话说,教师试图控制学生的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未必能接受教师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而是采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以及适合他们的思考和推理的方式。但是老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教师越是对学科的观念和结构认识深刻,就越想将这些传授给学生。

  很多学校,在学习了杜郎口的经验之后,也想在自己的学校里进行试验,但是遭到了教师们的极力反对。教师普遍认为,自己不讲让学生去学、去讲,心里没底,尽管改革的发起者是学校,但万一搞砸了,最后还是要自己承担责任。教师宁愿没有报酬拼命地讲,也不愿意将话语权拱手让给孩子们。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当教师要控制学生的学习或强迫他们理解某物时,他们会非常的痛苦和担心。一个真正用心思考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觉得学校难熬的原因,不只是老师所教的内容都没有意义,更因为老师总是说得头头是道,让孩子自己觉得有问题。

  让学习有趣其实非常简单。霍特告诉我们:

  1.孩子不需要教。不用老师教,孩子就可以学到很多,甚至学得更好;

  2.孩子对成年人的世界以及我们的做事方式非常好奇;

  3.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学得最好;

  4.孩子为了某个直接的、有意义的目标而学习时,效果最好。

  明白了这些道理,教师是否可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呢?

  五、错误的观点

  霍特认为,教学之所以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学校里所做的事情,隐伏着以下这些错误的观点:

  1.人类的知识大都是已经确定的部分,也就是被认为每个人都必须知道的部分;

  2.一个人是否被认为受过教育,是否有能力而明智地生活在今天的世界,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完全依赖于他对这种知识吸收的程度而定;

  3.学校的责任就是将这种必要的知识尽量地灌输到孩子的心里。

  事实上,知识本身是可变的,多年前的小孩在学校里学的很多知识,可能已经变得被公认不切实际或者没有用了。我们不可能判断哪些知识在40年、20年、甚至10年后是最需要的。我们既然无法预知哪些知识是未来最需要的,当然也就不能事先教导。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渴望知识、追求新知的心态,以便使他们能够学习任何需要的知识。

  学校应该是一个提供小孩最乐意学习事物的地方,而不是我们认为传授他们哪些知识的地方。学校应该是一个具有多元化性质的地方——有智慧的、有艺术的一面,有创造的,也有生动的一面——在这里,每个小孩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项目,或保有不选择的意愿。

  学校和老师应该为教学结果负责任。

  第一,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学校不应去责备他们,也不应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态度、神经系统或别的因素。学校和教师要学会对好的或不好的结果全权负责;

  第二,当教师发现自己正在使用的教法没有效果时,要立即停止。教师要善于放弃某种教法,但不能放弃学生。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教学上的失败,创造出鲜活的教改经验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业优秀学生学习行为特征分析研究    下一篇:在细节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