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给农村孩子的美术课插上想象的翅膀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6-10-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美术是艺术的视觉灵魂,而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让这样的艺术灵魂得到发挥与延伸,值得我们思考。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感受、体验和游戏性,让学生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兴趣,产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目前美术教学大多停留在视觉效应上,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空间体验感和想象力,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完美结合,利用兴趣提升想象力,利用想象力提升创造力。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类似山区学校可利用树枝、树叶、标本、泥等材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编管或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内在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这样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但目前在诸多方面都需要转变观念来为培养美术兴趣提供基础。

  农村孩子由于所处的家庭条件都有限,多数孩子入学前,都没有接触过画画,等到上了幼儿园,又因为幼儿教师的水平有限,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教孩子画画,只有任孩子随便的涂鸦。从幼儿园跨入一年级后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这样就把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很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美术教师,这成了不争的事实,加上在注重学校质量为本的前提下,学校也不得不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使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而美术教师更是身兼数职,如美术搭音乐,或干脆由政治、历史老师兼任美术课。笔者本是美术专业,由于学校师资的缺编,根据学校的安排又担任初二、初三历史教学,现在反倒是喧宾夺主,历史学科要中考,自己的精力也自然就多放在了历史教学之上,对美术反而“冷落”了。这样不管是对学生或是教师,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学生而言,不能接受良好的美育熏陶,能力发展不够全面,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缺陷。对教师而言,不能专门从事自己的专业技术,时间一长,对自己本专业会很陌生,也无法对自己进行教学成绩的考核评定,会对以后的评职晋升带来诸多的不便。以笔者为例,历年的历史教学成绩在全县都比较显著,而美术教学方面自然是一般,那在评职晋升时,是以历史教学为考核的依据呢还是以美术教学的成绩为考核依据呢?这也是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极大问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怎样来进行农村学生的美术教育,弥补农村学生美术教育的缺陷?农村美术教育的薄弱现状我们很难改变,所以只能从自身做起,改变内部环境,转变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从初一开始,学生对美术课是很感兴趣的,学生们也喜欢在课堂上画一些东西,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例如在初一用线条描绘事物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描绘的物体进行临摹时,有的学生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作,而是凭着记忆用线条描绘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如吃饭的盒子、文具盒、学习用具等,当我们看到学生有这种行为时,应积极给予鼓励,这说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挥作用了,不管学生画得好还是不好,这样,以后在课堂上,学生的画画欲望就会与日俱增。然而如果老师不当回事,甚至认为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作画给予批评,那学生萌发出来的天性肯定会抹杀。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我们学校甚至连美术教学器具都没有一件。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也能联系其他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前提,我们要把激发与保护学生对美术课堂与美术创作的兴趣作为重要工作,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还可用悬念方式、故事方式、儿歌方式、游戏方式等常用方法。只有通过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产生欣赏、创作的激情,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插上翅膀。

  张扬个性、体验情感,让美术教学“寓教于情”,洋溢人文关怀。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媒介,以作业成果为最终目的,殊不知运用情感因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行成了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设定一些“情感背景”,也可以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譬如,运用电教手段,通过音乐和画面,将蕴含在作品中的隐性情感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真心的情感美,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诚挚,从而养成美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我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能片面地确定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对“教”而言,教师应该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对“学”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美术教学总有它的特殊性,有的课型就决定了教法的选择。例如:技法课,欣赏课。我们仍要强调以教师的主体作用,讲素描色彩,不靠教师讲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行的;讲“维纳斯”,不讲西方文化艺术背景,不讲西欧古典美术不行的。仅靠他们分析思考,自学的效果并不好。所以在强调新型美术学习方法改革的同时,也不要彻底否定传统教学法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发展创新力的教育。个性的基本保证是自由与自主,只有给予学生自由的空气,才能够让想象力得以展翅,使个性得以张扬。在教学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的创新,那怕他并不成熟。如教学《提袋的设计》,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欣赏中了解提袋的造型、创意、色彩,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为想象设计做铺垫。又引导看一看,变一变:1、多变的外形。2、外表美观的提袋。用什么方法变美的?学生纷纷发表独特的见解。讨论怎样巧妙利用材料设计新颖的提袋?学生想象出许多有个性、与众不同的提袋。看一看,拆一拆。讨论提袋怎样制作?教师演示制作过程。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种,发挥想象,大胆地进行装饰变化,制作出造型独特的提袋。展示作品时,同学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手拎着各式各样的提袋,走着模特步,摆着不同的姿势,兴奋地展示自己有个性的提袋。赢得听课老师的好评, 纷纷地说:“学生展示提袋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呀,这节课让学生发展了个性、气质,开发了创造潜能,创作出新颖的提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与学,方式很重要。陈准琴先生就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就主张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

  在课内的学习中,应经常通过展示直观教具,实物、图案、运用视频、投影等来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充实他们的感性认知。使他们在看中积累更多、更丰富的表象。如四年级上册《 四季的色彩》一课,指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和感受生活中常见的色彩,获取感性材料,运用不同的色彩描绘不同的季节。

  生活实践是学生获取感性材料的最常见最直接的途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凡是活泼好动、甚至顽皮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大多是比较丰富的,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比较丰富,与社会接触较为广泛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除了正常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嬉戏玩乐外,有意识地根据学习内容置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如观察楼房、动物、各种花的形状等,促进学生感性材料的积累。还要经常让学生亲近自然,参加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如组织郊游、实地考察、参观、看演出等活动,扩大视野,使学生积累更多、更丰富的表象,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

  中小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学生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学生的作品用来展示。凡高、米罗、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应该出现在小学生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上海充满了机遇,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常见的就是美术展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机会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想象不等于幻想,但幻想能诱发想象力、更能让想象力变得更丰富。幻想是创造想象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幻想的两个特点:1.体现了想象者的愿望。2.远离现实,不能立即执行。充满幻想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接近现实而又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喜欢把现实事物加以扩大或缩小,甚至可以使事物随意变化。

  我在一堂美术课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画一幅《我们的海洋》。学生们画出了自己理想中海洋的模样,他们基本都没有见过海洋,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体会海洋的形态,有一个学生把海洋画得很蓝,里面有各种鱼类、海面上有船和海鸥、海边上有人群等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有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代表和谐与自然的统一,但他们心中最初的模样就是这种很纯真的想法。我当时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想象欲,对于学生的神奇幻想,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美术课程有着极大的发散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也是老师应当极力创新的教学方式。新教材的要求,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摒弃旧的观念,不断进行尝试,大胆革新。教育在发展、教学方式在发展,想象力的培养应该得到发展,尊重人和完善人是时代的要求,《美术课标》要求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强化想象力的培养、发展美术课程中兴趣培养以及创造力激励作用。重视学生的美术思维、想象力发挥,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去培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应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下一篇:如何有效组织小学美术课堂纪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