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也谈语文教学缺什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0-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诗叫《春天不是读书天》,他说:

  春天不是读书天,掀开门帘,投奔自然。 舞雩风前,恍若神仙。 鸟语树尖,花笑西园。放牛塘边,赤脚种田。

  春天不是读书天  之乎者也,太讨人嫌。

  陶先生这首诗充满童心,洋溢着童趣。他是在告诉我们,自然是一本书,生活也是一本书。 “生活即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教育与学习的天地不单单在教室。就语文来说,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相等,。

  而当前语文教学最缺的,恰是这种是脱离生活的“心灵自由”。造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受教学的时空限制。高中三年,说长也短,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能为学生提供多少自由阅读时间?受课后作业的限制,学生究竟还有多少自由阅读的空间?在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学生选课走班还没成为现实,学生有多少自由阅读的空间?

  第二;受教学的内容限制。语文课程既有必修教材(5本),又有选修教材(16本),还有读本(5本)。作为学校来说,14本选修课程都开设,26本教材都为学生订购,几乎是不可能的,心因教材的多,选择的难而受煎熬。大多数学生为学分而学习,而不肯过多涉猎,自然无心灵自由可言。

  最根本的还是受制于高考。若问文学家:语文给学生什么?他或许会告诉你,给文学的食粮。若问教育家:语文给学生什么?他或许会告诉你,给做人的道理。若问高三语文老师:语文给学生什么?他或许会告诉你,给应试的方法。到了高三,基本是草草结束新课,接下来的就是应试训练。尽管有的教师挤出时间每周设置一节自由阅读课,尽管有的教师安排每日读一篇精短时文,尽管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题当美文来看待,但我们学生功利的心还是没停留在书的世界里,而关心的是如何答题,如何多挣分,至于诗与文美与不美,是不怎么关注的;只关心如何把作文编写得更好,结构打造得更完美,以擦亮老师的眼球,至于名著的思想与艺术则是不怎么关注的。

  或许高考也想让学生多出点文化,多出点智慧,多出点心灵的闪光。可是现实唯分数是论的教学评价让我们的学生有多少心思静下心来读书呢 ,不受干扰地自由的读些感动心灵的优秀作品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讲话中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作了回答,“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终身的语文习惯与基础能力,即我们常说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心灵自由,就要让学生在无干扰的环境中,排除杂念,不带功利静静地读书,让眼睛散步,让心灵旅行。

  可很多时候,这只能是幻想,只能是美梦。

  因为当下的语文教师有各种层次的培训,有教学,有班务,有科研,有教学检查,有各种学校活动,还有升学压力,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哪能有心灵自由呢?哪能静静地多读些书,多思考一些问题呢?

  这样,占据语文教学空间的人都缺失心灵自由,语文教学自然也就缺失心灵自由了。

  说到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要求要“广而杂”,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养:

  具有端正和较为优美的书法;

  熟谙汉语拼音,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要具备清晰、准确、简炼、生动的口头表达能力;

  掌握8000个以上的汉字及相应词汇;

  具备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知识;

  具备文字、音韵、训诂的知识;

  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等。

  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

  了解中外伟大作家和经典性的作品。

  了解中外历史的发展概况、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了解中外地理的基本面貌和重要的山川、城市、名胜、古迹。

  随时能写各类文章。

  能背诵有代表性的古文50篇,诗词100首以上。

  须读5种以上的报纸和期刊。

  有一点音乐美术、戏剧方面的独立鉴赏能力。

  粗通一门外语。

  懂得多媒体语文应用教育等等。然而据常年任中职评审答辩考官反映,不少语文教师不知道汉字“六书”,说不出《阿Q正传》的基本内容,无法列举古代宾语前置的用法,语文素养堪忧。我认为在受课时、作业、教学内容、高考制度的限制下,只有语文教师广泛涉猎,终身学习,不断滋补深化,聚沙成塔,才有引领学生走向心灵自由的先行条件。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让学生带着智慧的头脑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聆听生活的教诲,去感受自然的活力,去接受生命的力量。在思想中跋涉、探险,完成人一生应该有的精神之旅。

  最后,我们来看看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用追问的形式所描绘的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我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乐、发现的欣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这应该就是我们每一个语文人所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走出尴尬的高中语文课堂    下一篇:在习惯中提高成绩 在快乐中收获成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