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领域的几点反思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11-1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课改的进行,语文领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春天,从教材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考试机制的制定,都有了很大突破。目的是培养一群有着高语文素养的学生。然而,要让语文稳健前行,就必然伴随着后来之人对其不断反思、修正,使其愈加完善。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发现和思考,以求进步。

  第一,教材资源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把握知识。

  其一,学生们手中的《现代汉语字典》,由于版本不同,导致资源的不确定性。如“指手画脚”这个词语,第5版和第6版的写法就有所不同,当学生面对考题时,就会有不同的选择。鉴于此,是否让学生统一买规定的字典,从而排除干扰,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字典排版也有局限性,作坊这个词的字音,坊字在不同页码有不同读音,当学生从“作”字查“作坊”和从“坊”字查“作坊”时,坊字的字音不同。因此,学生在积累这个词时,就有可能遗漏掉信息点,从而导致知识缺失,针对这种情况时,编者在排版时,是否应将另一个读法加以补充说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其二,初中、高中教材选文的不统一性,给学生学习带来困扰,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的“消”字,初中课本写的是“消”,高中写的是“销‘,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就不能确定,再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矣“的”是“字,有的版本写作”斯“,也让学生难以取舍。

  再次,现在网络盛行,学生们都爱上网查找资料、信息,而网络上的资料和学生手中的课本资料也有差别。因此,干扰了学生积累正确的信息,在学习中,也易于以讹传讹,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应教会学生理解网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这样,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手中资源,正确学习。

  第二,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在某些课堂已经遗失。会出现这种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于现在的考试成绩是作为取舍学生的依据,甚至是评判老师优劣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在学生方面,学生迫于各学科的考试压力,往往只会去关心怎么去提高考试分值,对得分以外的知识已不感兴趣。举个例子来说,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领域的奇葩,是中国文化领域的瑰宝,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往往是谈”诗“色变,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脑海中,诗词的代名词就是”难题“,他们读不懂,做不好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完美的诗词被肢解为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用了哪些意象,对于他们来说,头脑里甚至都不会去问一下自己,这首诗写的如何,我感悟到了诗词的哪些特点,甚至,我穿越了历史,能感悟到作者的那情那景吗?学生的头脑已经被公式化、工具化了,也可以说是被考试化了,这是语文教学领域的悲哀,照此下去,中国文学领域能走出几个诗人,几个词家,几个文学爱好者呢?

  学生有这种情况,一方面和自己的学习领悟能力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和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教学有关。教师在教学时,也存在重”分“轻”文“的心理,优秀的老师会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其语文分值,他们会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文学,从而循序渐进,得高分就水到渠成了。而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一切以分值为重点,他的设计,他的教导都是以此为中心。也许,到最后,学生们会考一个骄傲的分数,但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吗?高分低能就是对这些学生的最好评价。

  在一堂堂的语文课后,有多少遗失的美丽。比如在讲授文言文时,老师们立足于对文言基本功的训练,对文言文基础是讲了练,练了讲,夯实基础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无可厚非,对于学习文言文,这是第一步。然而,在明确了文言知识后,有多少老师能够耐心的引导学生,细心的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情感价值呢?荆轲的背影并不华丽,那里有悲伤与无奈。在乌江畔,那乌江水中还流淌着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赤壁也还镌刻着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历史领域留下了痕迹,文学领域不能留下太多的遗憾。

  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能立足于引导学生敞开语文这扇门,打开文学这扇窗,那么,不管他教育了多少学生,学生们考了多少个好大学,也不算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因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应肩负起这份重担。在肥沃的文学土壤中,要撒播更多语文的种子,从而让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芳香四溢。

  第三,在语文课堂上,有不少语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教法过于单一,让语文课堂魅力不够。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应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多增添语文课的魅力。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说拓展法的运用,当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时候,老师应以此为点,进行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其知识面。比如在讲苏轼的《赤壁赋》时,当学生对其感兴趣时,老师应以此为契机,补充苏轼的相关生平,并介绍那个时期的重要篇章,让学生较全面的了解苏轼。再如对比法的运用,当学生们对秦武阳的懦弱愤慨无奈时,老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中的得力武士樊哙,《晋灵公不君》中的三甲士,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再如类比迁移法,当学生遇到感兴趣的知识点时,却又不能尽悟尽透时,就可加以引导。在讲授《说”木叶“》这一课时,当学生对木叶不够了解时,老师即可引用古今涉及”木叶“的诗词加以说明,这样,学生理解的更快更有效。为了让语文课堂更有效,更有活力,老师应深挖教材,运用多种方法打造语文课堂,使之保持永久的魅力。

  第四,新课改以来,课堂更加民主、自由,随之而引起的弊端是带来某些学生学习的散漫性、盲目性。比如在一些开放性的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被普遍采用,课堂一眼看起来无比热闹,但不能否认的一个现象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是跟不上课堂节奏的,因此,就会导致小组讨论的内容有包办现象,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就决定了讨论的内容的取舍,基础差的同学反而无事可做,不知所云。在课堂上,任何一种模式都应立足于自己手中的学生,因材施教,只有适合自己手中学生的模式才是每个老师应该选取的最佳模式,随着学生的发展再来改革自己的教学,在形式上和质量上找到契合点,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部分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存在较大的惰性,导致教育无法更好前进,老师应该在各个方面升华自己。教师这个岗位赋予了教师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性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必须具有高素质,才能胜任这份神圣的工作,然而,不少教师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却不够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比如说,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面必然很狭窄,在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不易发挥,自然就不易引导学生。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修炼自己,多读书,从量上和质上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再如,教师对本学科的挖掘创新方面存在惰性,老师应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对本学科知识总结升华,从而让其思想更深刻。

  除主观原因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影响教师的学习,如教学设施较差,会导致教师自身能力不能得到快速有效地提高。硬件设施不好,也会影响教师的成长。当然,提升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应是一个为教者应有的学习观念。教师只有胸有汪洋,才可能做到滴水穿石。

  第六,教育领域存在着歧视性。在现今的机制中,分数成为太多人看重的法宝,因此,不少领导、老师往往就会决断的放弃一大批学生,从而让优者更优,而劣者最终被漠视,被淘汰。这种隐性的歧视也许不见得会扼杀多少天才,但是却伤害了太多稚嫩的,曾经无比青春的心灵。这在教学领域是不公平的,”一视同仁“如果只是一个口号,那么,教育的高塔下依然是泪流成河。消除偏见,给学生们多一些关怀和真诚,让学校成为一个更和谐的所在。

  改革,总是在以艰难的步子向前迈进着,我们的语文,经历一番又一番的洗礼,当如崖壁的青松,愈加青翠厚重;风中的雨荷,更见奇特动人;黑夜的星辰,永远灿烂夺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透析高中语文课改的走向    下一篇:新课改如何留给学生一片天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