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引导探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中心”是国外提出的观点。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为问题本身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问题解决过程必然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因偶然发现“空气中落入培养基地的绿色霉菌使它周围原先生长的可以致病的葡萄球菌完全消失”这一现象并产生惊奇和疑问,因而发明了现代医学上最有价值之一的青霉素。可见,无疑不思,无思不“悟”,无“悟”不通。因此,问题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问题的存在能使学生产生释疑的愿望和探究欲,进而驱动创造力。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探究欲呢?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

  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从教材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事件等方面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直观形象性、富于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最后一部分时,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幅鲜艳的童子面茶花图。学生眼前突然一亮,全班顿时情绪高涨,活跃起来。

  师:这是一幅什么图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一句话来说。

  生:童子面茶花开了!

  师:为什么说是:“童子面茶花”?

  生: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师:写这有什么作用?

  生: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

  学生在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顿悟了。这哪里是写花?哪里又是写少年儿童?这一朵朵“童子面茶花”,不正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吗?如此深刻的寓意,于老师把其直观形象化了。刹那间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是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如今回顾于老师这一经典课例,我们获益匪浅!

  事实证明,学生在如此问题情境中,发生了种种信息交流,沟通了联想的脉络,腾飞了想象的彩翼,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思维。

  二、         激励探究,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如多维性、筛选性、迁移性等问题。运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加深拓展问题,引导激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和假设,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与途径。如教学《七根火柴》一文时,在学生通过读课文后就可以提出下列问题: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小说是如何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展开情节的?学生要解决这问题就必须综合运用有关小说的常识去探索。又如教《从三到万》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引用“田舍翁之子写万”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许多问题,请说说如从学生的角度看,这故事可说明哪几种观点?还可以站在谁的角度上看?又可说明说明问题?由于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明这种观点,也可以说明那种观点,学生要解决这些多维性问题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设计这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的问题,能很快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当学生性质来临时,教师需要趁热打铁。如当有学生认为《七根火柴》中的主人公是卢进勇,有的认为是无名战士时,教师就不要急着断定谁错谁对,而要鼓励学生去争论,去大胆质疑,让他们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又如教学《从三到万》时提出的问题,则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质疑,如从学生的角度去想,还可以从父母、教师的角度去想,每一角度可以说明的观点都是多种的。教师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教师不能用预制的结论做框框来束缚学生探求新知的独创性。当学生在讲述或讨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使之在争论、提炼、引申中提高认识,完善思维。

  如此激励探究,鼓励质疑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课堂场景,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提供给每个学生发表己见的机会。学生群体的研讨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互补性,所以学生在互动的问题探究活动中,树立了创造信心,牵动了创造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         拓宽问题探究领域,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的同时,还要在时间、空间上拓宽学生探究问题的领域,一是因为教师有时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如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说明“晕”“华”“虹”“霞”四种彩云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如果给这四种彩云下定义,应怎样下?学生一开始很难把定义下得简洁准确,教师就不要急于在课堂是哪个彻底解决,可留在课后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复思考、争论,通过观察事物,或寻找资料去解决。二是多设计开放性、应用性的问题。因为“语文小课堂,生活大舞台”。如教《秃鹰之死》一文,在学生研读课文后,就可让学生结合其生活环境,通过实地考察和查找资料,围绕工业“三废”或择其一个方面的危害及治理对策写一篇小论文。有如学生学习了《气候的威力》后让学生从因人类破坏环境而导致大自然用它的威力来报复人类的角度搜集资料,写一篇说明文。这设计旨在开拓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让学生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处。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地把教学延伸到课外,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实践中去,到社会实践中探索问题,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素质的锻炼,培养创新能力。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帮助新思维的诞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开展“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培养创新人才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    下一篇:‘润德语文’小学高效课堂的方法研究方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