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有无相生”助推语文课堂有效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成为一个非常热门且重要的话题。笔者认为,所谓有效性的衡量标准这三点必不可少: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延伸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第一点是在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言,第二点是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目标,第三点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效益。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有无相生”理念有助于提升语文价值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有无相生皆有法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从头至尾的讲解一节课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但是针对所谓的重点句、关键词又进行的理解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有的老师为了精研教材,精讲教材下足了功夫,引导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和思考中巩固着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前段时间在听某老师上《青山不老》一课的时候,教师从一课开始,就抛下大量的问题:老,指什么?文中写了谁?青山不老什么意思?……课中,围绕老人的崇高品质也做了大量的分析和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一个又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位教师的课有的地方处理是无效的。

  讲解和提问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从头至尾都是老师一个人问,一个人讲,虽然学生表面上好像有了答案,这种“有”却是没有效果的。何不在引入课文之后,让学生自由读文,小组交流自己读懂的,还有什么读不懂。这样把学生能读懂的一起交流,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懂了的就是学生“有”了的,不用重复,不懂的就是“无”,教师有的放矢,侧重教学重难点,有效击破。这样,既避免了满堂问题飞,又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既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古语说“盈则亏”,“尽信书不如无书”,“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讲的就是有和无互生互存的道理。如果一节语文课完全被老师的教学设计安排地满满当当,而缺少了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甚至是思维间歇空白的出现,长此以往,师生双方均会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到疲惫。同样,在学生出现不理解或者疑难的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研究,试图通过生硬的讲解灌输给学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中,“有”应该是自得的,具有自我获得性特征,“无”应该是自觉的,具有更大的探索空间。教师在处理有无的关系的时候,在有处适可而止,注重尺度;在无处寻叶探柳,敲石获玉。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特别是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我们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这样教学有效性才会提高实效。

  无中生有亦自然

  小学语文课堂在把握住校学生身心特点的同时,善于营造“无中生有”的课堂教学情景,也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笔者在教学《蜜蜂》一文的时候,并没有按规则出牌。课前,我考虑到蜜蜂是孩子们熟悉的一种昆虫,孩子们也和这种昆虫接触过不少,所以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大胆让孩子们来说说关于自己对蜜蜂的理解。孩子们非常踊跃,他们通过电视、自己的生活经验、书籍描述了很多知识。当某学生说道:“我知道蜜蜂会辨认方向,能找到回家的路。”时,我及时地提出疑问,迅速的在黑板上写出:谁能用实验证明蜜蜂能辨认方向,找到回家的路?班上的大多数孩子兴奋地举起手,我组织他们小组讨论。孩子们的试验方法千奇百怪,有的甚至很可笑,但是我都予以了肯定。接着,我又出示第二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这个试验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孩子们就按照学习小组仔细研读课文。最后是汇报、小结。

  本堂课我没有按照先教学文本,然后拓展的常规套路,而是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对于文本来说,学生的活动处于“无”的状态,但就是这种“无”为后面的学生解读文本奠定了“有”的基础。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顺理成章的理清作者试验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初步领悟到自己有疑问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的治学态度,也就为后面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无”,不是无目标、无重点、无规范的,恰恰相反,“无”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产生“有”。它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优美的写景散文、感人肺腑的抒情散文、轻叩心扉的性灵作品那里没有它的身影?《游子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等文章在教学到妙处的时候哪里会没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有无相生,其实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育机智。它们是和谐共生的一种理念下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就具体的语文课堂来说“有”限定了“无”的内涵和外延,即课堂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指向性;“无”拓展了“有”的二维空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弹性,即课堂教学有了多元参与,允许学生享受“语文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相信,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以辨证的眼光审视教育,必将为小学语文教育迎来更为广阔的新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下一篇:教学是炼金——一节作文课的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