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培养学习型教研团队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为落实这一办学目标,我们把文化建构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策略和学校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是学校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一种总和,也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虽无“形”,但有“象”,弥漫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像一只无形而有力的巨手,在暗中操作和把握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校积极提倡教师队伍的培训,并将之作为文化建构的一种手段,作为学校重点的工作事项。提高教师能力,唤起老师们的学习意识,使每个人处于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水平的状态中,这是学校在教育领域立于不败之地的中心工作。当然,一方面我们要力求教师个人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也让整个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团队的上进意识也为学校形成一个十分有利的气候,为我校实现办学目标,争取更加有利的办学条件,为使我校更创佳绩奠定了基础。在这方面,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搞好校本教研,落实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平台。它对于学校实施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教师备课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坚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活动设计,且教学之后及时反思,能很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

  集体备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因为它很容易被流于形式。比如在教学中,只管收取一些论点记录,迎接学校或上级检查了事。但这样的“集体备课”不就是集体行骗吗?要杜绝这样的完全泡沫化了的集体备课,我校是花了不少精力的。

  首先,让老师们认识集体备课的真正意义。一个学校的资料库存大小,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有直接关系。共建资料库存,是全校各教研组内的密切合作的大事。应该让每个老师都动起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一起建设属于大家的资料库。目前,我校形成了体例完整的教研系统,收录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教学优秀经验文章。上至校长,下至教师,都在十分认真地致力于学校资料库的共建工作,不断地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善资料。

  提倡日有所得的学习方式。也许某位老师在阅读理论著作时,一句颇有触动的话让他茅塞顿开,也许某位老师在夜间看报时,一个小小的故事令他心有所悟,也许某位老师在课堂执教中,一个偶然的感悟使他兴奋不已,他于是将这句话、这个小故事、这点小感悟整理出来,以剪报、日记、论文、复印件等多种形式收藏起来。记住,这已不仅是他个人的财富了!这属于全校的资料库存之一,我们自会有专门人员对它进行录入、编辑、索引等工作,使之有序化,并在教研活动中适时地向老师们传播,使所有资料化为有用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日有所得,这是对每个单独的老师的一点要求,也是对学校教研工作的一点要求。我们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滴水穿石”的道理,我们当然更知道,每位老师每时每刻的一点积累,汇聚起来将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

  备课制度化且不僵化从2005年起,我校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在全校试行集体备课制,提倡备电子化、个性化的教案。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先是教师分块备课,然后教研组集体评议,最后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须有反思。但集体备课易出现僵化的局面,僵化是任何事情的可悲境地,为避免在我校的教研工作中也出现这种不良情况,我们反复申明一点:集体备课丝毫不抹杀教师的个性特征。我们只是让老师们认识到集体的力量远远大于所有个体的力量总和。如果每个老师的个性被抹杀了,那是集体备课走入歧路的表现,那是集体备课出现的“病变”。其创造力也将大打折扣。我们让每个老师认识到,共性与个性是完全可以并存的!共性的加强与个性的发展可以并驾齐驱。由此,我们打消了老师心目中对集体备课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放心地大胆地去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个性之花,在共性的土壤中,开得无比娇艳动人!

  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试图指导老师们真正处理教研群体与教师个体的关系。我们声称,将行课的流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做法,那不是集体备课。每个老师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有自己的导入方法,可以突显自己最成功的特质。比如,严谨也好,风趣也罢,重情也可,有激情的老师可以将课上得活泼轻松,一丝不苟的老师也可以旁征博引,以其知识的渊博来赢得学生的敬重。我们所强调的集体备课,是集中各个教师的智慧,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尤其应研究一些实质性问题,重点难点的把握,关键环节的确立,目标的拟定。

  集体备课绝对不是让大家找出一个不变的共同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集体备课这种独特的方式,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扩展教法选择的多样性,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集体备课组织形式上应丰富多样,强调教研的生活化,使教师始终保持一种新鲜的感觉。诸如说课、试讲、评价、上课、讨论等。在集体备课中说课是一种经济型的教研形式,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独特的教学设计,使教师智慧的火花越碰撞越闪亮,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比较轻松,不会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工作压力。

  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我们不满足于各教研组已经堆放了多少纸质的材料,不满足于教师每天似乎在不断地送来他们生动的教学经验文章。我们将关注重点放在老师们究竟上课是否尝试一些新教法,是否有些自己执教的新课例显示了他的成长。理论不加运用,那只是一堆废纸,只有善于将好经验灵活地用于自身实践的老师才是永葆青春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总是在不断更新自己的头脑,他思想深处没有陈腐的东西,即使有他也很快就将它们删除掉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处在一个动的状态之中。

  二、积极促进校内互相学习校内教师与教师之间,是最接近而又最能相互影响的。整个集体的积极向上,生机蓬勃,就意味着一个学校的勇往直前,长足发展。而一线教师由于长期埋头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往往安于现状,对时时发生在自己身上、周围的教育教学问题习以为常。公开自我,以开放的心态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常态课堂、让自己走进别人的常态课堂都是需要勇气的。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学校每年不仅花大力气组织教师观摩省级、市级优质课,而且把面广量大、时时发生在师生身上的常态课作为改善教学的活教材,利用本校教师资源,推出了全方位开放课堂的举措,鼓励老师们互相听课,提醒老师多去发现别人课堂上的闪光点,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开诚布公地为别人指出缺点所在,一起改进。让每位教师在广泛的听课、被听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存在于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2、强化听课制度。

  学校规定从校长、教务主任到普通教师,每个课堂随时作好被听的准备,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听课的若干意见。在听课的数量、范围方面作了一定的规定(每人每周不少于1课时),设计了听课记录本、听课信息反馈表,联系自己的教学,对所听的课指出优点、缺点,并提出建议,以此来促进听与被听双方教学的改进。教导处每周收齐听课反馈表,将听课情况作一反馈公布。

  串门似的相互听课,使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就常常有了比照,这不仅是教师们克服落伍的最好做法。也使教师之间亲密无间,使他们对教学工作的认知达到集体的高度,他们之间的同呼吸共命运,正是带动学校发展的契机。

  3、注重平常课型与公开课型的不同尺度。

  教师在接受别人的听课时,以什么样的课型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是那种追求完美、以精心准备见长的优质课呢?还是那种平常教学生活中实用而又毫不落伍的家常课?我们认为,关键不在这里,只要你花了功夫,用了心思,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学生也乐于接受,就是好课。就应该推广开去。当然,平常课型的选用经济实用,许多老师乐于执教,也乐于观摩,这是返朴归真的一种表现。这种课在我校生活中起到了很多的教研作用。

  通过课堂开放平台的创设,教师间相互发现问题、相互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封闭的课堂被打开的同时,教师的心态日益开放,理念逐步得以更新,教师间合作反思的意识明显加强。

  4、多树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校在评选优秀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的时候,十分慎重,力求公正。让受表彰的人感到有所值,每位教师感到有所触动。认识自己的差距,尽量与先进工作者保持一致的前进方向。我校将先进个人的事迹加以公开,让大家学习,这样也是对先进个人的一种鞭策和提醒:要带好这个头啊!

  5、单个指导。对那些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不太适合的方式方法的教师,我们一经发现,不是公开批评,而是单独探讨。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本着从大局出发的思想,促使每个老师都能不断进步,而不是固步自封。

  三、重视家长社会的监督。

  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因此为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还十分注重家长和社会对办学情况的监督和指导。

  除健全了家校联系卡外,我校不断让教师走出去,让家长社会走进来。走出去是指到学生家庭中去,多了解学生情况和家长需求。请进来是让家长到校,对学校的各个方面给予帮助。近几年来,我们采纳过许多家长的有益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工作。我们看到,学校是个单位,但家长是个从数目到智慧都不可忽视的大群体,开发出这个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引用到学校工作中来,这实在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每月设立了公开听课日。

  我校的公开听课日不流于形式,进行得有声有色。许多家长的光临指导使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们行课时,都使出浑身解数,让家长认识到学校是有实力的学校,这又对树立良好从教作风和学校威信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家长们来到课堂里,一边看着自己的孩子上课的情况,一边听着教师的讲解,这就大大加强了三方面的互相了解。三方面是教师、学生、家长。家长的参与,给学校的教育灌注了新鲜的生命力量。课后,家长与教师一起谈论上课和听课的感受,很能够消除不必要的误会,使家长认识到教师的不易,教师认识到家长的辛苦,学生的困难。每一次家校联系日,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多层面、多形式的校园教研活动,光华人在学习中强化了理念认同,在行动中提升了实践智慧,在互动中凝聚了团队力量。在光华这片沃土上,一大批年轻教师和新调入教师迅速成长了起来,成为了学校的骨干。也难怪一教研员在听完我校某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后,颇有感触的说:“一个教师,在村小就是村小的水平,在光华就是光华的水平,大不一样啊!真是环境造就人。”

  四年多的新课程改革,已充分证明师资队伍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学生的成才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因此,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从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出发,以开展校本教研为依托,以培养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培养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锐意创新改革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只有把握住课改跳动的脉搏,凝聚起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才有可能绘制出美丽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师、学校的整体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下一篇:合作学习的现状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