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许多国家普遍认为:“谁能在本世纪把教育搞上去,谁就能掌握二十一世纪的主动权。”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广大教师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教师,要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学习任务,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开展工作,更新自己的观念,增长自己的见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与志趣,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一、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民族精神不竭的动力源泉,而学校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地。学生是否有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教师要以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带动教育和教学的改革创新。四川大学游永恒教授曾在《对新课程的理解》中说过:“没有创新性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肩负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教师应懂得: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特征,也是新课改教材的教学目的。

  教师创新的关键是课堂创新,调整课堂的结构形式,充分搞好互动教学就是一种创新。只有当教师具有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时,教学过程才会充满个性特点和创新乐趣,才有可能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改中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新思维习惯。

  二、教师应参与课程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长期以来,我国都采用专家开发课程,教师只是课程的解释者和实施者,教师处于课程开发的外围,没有发言权,也就导致教师不关心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在课程开发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必要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能,也就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旨趣,结果是反过来又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造成课改的恶性循环。

  如今,“三级课程管理” 的理念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的权利。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当教师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时,他们就会根据本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要来参与到课改中去,那么这样的校本课程易于使学生接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后会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将会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为学生的发展负责,这样必然促使教师不断检点自己教学行为,使教师更富有责任心,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做到敬业乐岗,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教师也应该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教师应结合本地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如重组内容、打乱顺序、增减难度、调整进度。其次,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的共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要,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课本”为“用课本”。课本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教师要利用这个话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通过交流、合作、探索等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每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也给予教师一个开发课程的空间。再则,教师要变“传话”为“对话”教师不只是讲教材,不只是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平等地以教材为话题对话,并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要变“书中学”为“做中学”。学生获得知识,不只是书本知识,还有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搭建经验平台,从而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三、教师应掌握信息化及教育技术的运用技能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作为研究型的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真正走出一条现代化的教学新路,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能的基本理论,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特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按照学生的学习欲望,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以往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化背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一教为主变成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为了掌握现代技术,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实验教学、运程教学资料的运用,教育手段的变化,必须引发教学模式的更新,开辟新的计算机教学技术。其次,要求教师具备娴熟、高超的计算机教学技术。因为计算机技术是学科教学的载体,教师的计算机教学技术是否娴熟,已成为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想得心应手地授业、解惑,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应当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以外诸多学科的知识,如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用丰富的知识营造个性鲜明的文化现象,由此上升为一种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感染、熏陶、启迪、开化和美化作用。教师的阅读不仅限于书本,还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不仅要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多层次、多领域涉猎知识,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到驾轻就熟。

  对于一个为人师者而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师则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应从一个教育者转化为一个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那种“一朝学习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就可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们开拓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着眼点。教育的“三个面向”归根结底是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三个面向”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所以,教育的“三个面向”给当代的教师提出了许多转变传统观念的要求,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新,因为民族的振兴,中华的崛起,全凭着现代化教育的一代开路先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课堂语言转变 引领学生前行    下一篇: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作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