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深化校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了校本管理探索,其含义主要有:权利下放、参与式管理、管理的最终目的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改善相联结、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办学理念等。由此看来,推进我国校本管理改革,要从“完善管理机制、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完善监督审议机构、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等四个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校本  管理  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时提出:“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健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机制,要扫除制约教育的体制化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机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能力”。因此,如何加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步伐;如何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实现有效的教育创新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育管理对现代学校的管理策略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大量事实证明,无论是西方国家的教育实践还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校本管理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它重视学校层面的改革和改造,以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工作,是适合我国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的一种好的选择。把校本管理从西方引进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中,对推进我国的学校教育发展具有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校本管理运动的背景和内涵

  20世纪6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一些教育工作者对集权式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出批评,并要求在每个学校设立董事会,以期建立一个以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社区或教育局、校长、家长、社区人员、教师与学生等多类人员共同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大辩论,南澳大利亚州和首都直辖区先后于1972年和1976年建立起新的学校管理体制:每个学校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校长、社区成员、教师代表、家长和市民联谊会代表及学生(在中学)组成;董事会有权决定学校的教育政策和经费开支、评估校舍设备和仪器的需求情况,实施学校改良方略等等。这种管理模式,要求在学校管理上重建教育制度,主张成立地方学校理事会,实施以学校为基点的学校管理模式(即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以研究学校实际和以学校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的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它强调发挥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作用,强调学区、校方高层行政人员与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决策,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改革报告,揭开了美国重建教育运动的序幕。到1999年,全美已有33个州的数千个学区在实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1987年10月,新西兰发表了著名的皮科特报告,也掀起了重建学校系统的改革运动,其中一个主要措施就是下放财政权力,加强学校的地方化管理与控制,由学校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目标和政策。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促进了英国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该法案通过创设直接拨款学校和地方学校管理推行校本管理。90年代初,加拿大阿尔波特省的埃德蒙顿公立学校学区开始实验以校本决策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把学校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层面,家长、社区和企业参与学校的决策。90年代以后,校本管理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香港地区于1991年4月颁布了“学校管理改革”的政策,并于1992年开始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正式实施校本管理的改革实验。

  由此可见,校本管理是指将教育的权力与责任转移到学校层面,并由一个相关人员参与的法人团体来负责实施,从而使学校能够合理地分配和运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下放

  这是校本管理最核心的问题,是指教育行政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决定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国外教育行政当局下放给学校的权力一般有:财政预算权、人事安排权、课程设置权和奖惩权等。学校在拥有这些权力的基础上,可以认真分析、甄别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时发现学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然后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其加以处理解决。

  2、参与式管理

  校本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也即由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来管理学校资源。学校董事会的成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但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地区有一定的差异,如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学校管理局》规定:一所学校的学校董事会由校长、一个学校经管理局任命的社区成员、两个由教师选举的代表、三个家长和市民联谊会代表及两个学生(在中学)组成;而在美国芝加哥,1985年颁布的《芝加哥学校改革法》指出,每个地方学校理事会由校长及其11名成员构成:6名学生家长、2名教师、2名社会代表、1名学生。采用参与式管理能够给予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以及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因而能够保证比较民主、质量较高的决策。更重要的是让社区人士、家长和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国外对高效能公立学校的研究表明,把权力交给集体并不是学校管理最有效的手段,而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是成功管理的关键。

  3、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结果

  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cpee)在1986年曾对校本管理的思想作过表述:“对都市学校的过度集权化、级层化的控制必须终结,有效的地方领导至关重要。每一所学校都应获得自由度和灵活性,以便它们能对教育目标以及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各种需要作出创造性的回应。”这一表述暗示,校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应与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联系起来。实行校本管理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善学校的各种资源不能及时满足学生需要的状况,以此来提高学校的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最终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强调学校领导者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实施“校本管理”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学校不仅是国家政策与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一个可以自己计划、决策和管理的单位。因此,必须把每所学校视为一个存在于独特情境中的行政实体,有可能确立独特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而不是把学校看作一个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标准的下级单位。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理念,为学校设计发展的蓝图和实现的策略。

  二、我国当前校本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我国的教育管理带有严重的“以官为本”的痕迹,计划经济、非专业化倾向十分严重。无论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是行政管理体制,都明显地体现出机构庞大、效率低下、职责不明、人员过剩等缺陷,具体表现在:1、教育管理理论中校本理论的薄弱。 目前还很少见到校本理论方面有权威的、有影响的著作,自下而上的校本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更是很少见到。2、实际管理中,许多权力并不在学校。办学的许多权力,包括干部聘用、人事任免、职称评审、工资制度等实际最后决定权并不在学校,其中要经过好几道与学校无关的程序。现实情况是,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却没有最终决定权。 3、管理的法规不健全。“依法治校”是学校有序发展的基础。对一个学校的拔款标准和程序、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工资制度和聘用制的基本法规等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可以操作的。但目前我们许多教育行为包括评优晋级,其标准和程序都是模糊的,而这些行为的最终决定权又不在学校,实际上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健康发展。  4、校长负责制尚不成熟。 1985年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但从实际情况看,在学校内部,党政关系的界定、工会组织的职能、校长的权限到对“重大问题”、“校务会议”等等概念的解释,其实是欠完善的。 5、民主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民主化在两方面存在着缺陷。一是参与人员,例如,职称评定、工资改革方案等的参与人员都必须作理性和科学的选定,而我们的大量行政人员或非专业人员参与了专业化程序,其实是对民主办学的曲解;二是程序,决策程序应该是科学化的程序,一般要经历政策学习、材料收集、信息论证、民主讨论等,而我们以往的决策,往往把所谓集体讨论当作了民主的唯一程序。 6、社会对学校的监督机制和支持系统严重缺位。家长和社会的知情、参与和选择机会很少。 以上现象的存在已经历了几十年,这些现象的克服和改变,需要时间。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及管理中的体制化、制度化越位、错位和缺位已成为制约学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依附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最大障碍。我们必须有一种改革创新的意识,大胆地实践与探索,这样才能使教育管理改革“与时俱进”,适应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

  三、深化校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结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校本管理改革:

  1、完善管理机制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结合学校周边社区环境,自主确定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确定学校的组织行为和管理行为,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办学效能。这就要求教育行政机关把学校的日常管理权交还给学校。学校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运行,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从学校具体的条件、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本校特色,逐渐建立起具有本校浓厚文化特质的现代教育制度和体系。

  2、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是校本办学的关键。“一个好校长,决定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知识、能力、品行、智商等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校本办学的理想。对校长的选拔和培训,必须按专业化要求,按专业化的标准。对校长的考核要坚持政治考核和专业考核相结合。同时,应制定依法治校的法规,其重要内容应该是校长的决策权限和校长责任权限的法规建设,也就是要明确在什么法律下校长拥有决策权。一旦制订,校长的决定权必须保证使用。校长坚持了标准并完成了程序,校长就有权决定谁来担任学校部门的负责人。反之,校长有决策权,必须有责任权。如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出现差错和严重失误,从经济上、责任上追究并接受相应处罚。这样才能保证校长权力行政的畅通,也保证对校长的监督。

  3、建立和完善监督、审议机构

  (1)成立校务委员会。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在校长决策以前,对校长决策的内容进行审议。

  (2)建立教代会制度。对学校重大问题和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思想、奖惩制度等必须通过教代会代表的讨论,取得教代会的理解和支持。

  (3)党组织和工会应起监督保证作用,监督校长执法情况,学校发展情况,保证校长正常行使权力。

  4、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

  校本管理的核心是权力下放,意味着政府授予学校更多的权力,政府将管理中心下移。政府从对学校的微观管理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观管理上,主要是综合运用立法、拔款,学校规划、政策引导、监督评估、信息服务等手段对学校事务进行指导和客观调控。政府应相信学校有能力理解和执行好国家的有关政策,把握好社会发展对学校的要求,办好学校。

  当然,“校本管理”课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层次的课题,有许多理论和实际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行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现在做起,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为教育管理改革的突破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真正走向校本之日,也是教育真正得到振兴之时。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美国的“校本管理”与我国的“校长负责制”[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黄崴。“校本管理”理念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3]萧宗六。“校长负责制”的提出及内涵[j].中小学管理,2000,(11)。

  [4]高鸿源。对中、外中小学“自主管理”的几点比较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5]高耀丽。从比较的角度看“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j].教学与管理,2001,(10)。

  [6]刘宝存。校本管理的内涵与哲学基础[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7]马永辉。“校本管理”理念与实践研究[j].绥化师专学报,2002,(3)。

  [8]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家校互动中家长主体地位的培养    下一篇:课堂教学提问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