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21世纪的经济实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在这一时代潮流中,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并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将信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这不仅对于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明显效果,而且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积极的突破作用。因此,无论从当今社会的需要看,还是面向未来的竞争挑战,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地位,切实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

  本文首先阐述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开展德育的可行性问题,即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再着重对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德育问题,包括德育特点和德育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寻求一种让青少年更易接受,变枯燥无味的被动德育方式为生动有趣的自觉主动的德育新方式,使青少年能在自己所喜爱的科技活动中获得德育的熏陶。其熏陶的主途径是科技活动。

  关键词:科技  渗透  德育  载体  创新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关注他们的情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正确评价每个学生的成长,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活动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而且能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并重视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活动中注意实证、逻辑推理和怀疑精神的培养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观念和精神,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为他们今后创造性地从事或参与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打下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光具备科技素质还不能满足未来世界对人才的要求。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德育保证育人的方向。

  从国外有关对于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有不少是为发挥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提供了理论指导。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儿童为主体”的思想,班杜拉等人“人与环境互动性”理论,柯尔伯特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等研究,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开发,提供了不少借鉴。从国内看,顾志跃同志著的《科学教育概论》提供了不少有新意的见解,具有很高的理论参考和指导价值。由李骏修主编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实践上提供了具体的措施。《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研究提供了指导。随着社会发展及对人才的全面要求,有必要探讨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且符合教育规律的德育观念,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科技特色的现状,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有机整和起来,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新思路。“科技”是把双刃剑,是人创造的产物,所以在注重培养学生“物”的一面时,尤其要加强人文教育,责任教育。比如诺贝尔发明了炸药本用来开山修路,可被用于战争,造成人类的残杀;英国科学家发明了克隆技术,本用以治疗人类某些疾病,可被有些科学家用于克隆人类,其危害将是巨大的,爱因斯坦发现了原子质能转化理论,为人类找到新的能源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可也被用来指导制造出原子弹、氢弹等等。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事实教育学生一定要有善良的科技心,要始终想着为人类的服务而不是伤害,并为之孜孜以求,全面发展,从小养成好习惯,为人类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德育中培养学生德育素养需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德育素养,首先要认清德育的主体,区分德育的对象,落实德育的责任,更新德育的手段。因此它的目标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促进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出发点。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拓展为载体,使赋予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南洋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研究方法中不仅要丰富德育的内容,还要优化德育的形式,更要拓展德育的领域。为此我们既有以问题为中心的培养探究能力的研究性项目,又有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探究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为德育教育开拓了新的思路。

  1.上好科技活动课。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和科技活动中,通过实验增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组织开展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能力,探索信息技术教育途径与方法,激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形成一种“我为学校创造性地工作”的氛围,塑造一个团结、进取、创新的教师群体,促使更多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术型迈进。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每周开设一堂科技活动课,科技活动课教师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制作、备实验、备学生、备延伸。认真上课,要求科技辅导员积极进行教法研究,实施开放性教学,按“学、思、创、展、评”五个环节落实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一课一得。认真评课,评教师自身不足,评自己的设想,研究改进意见,形成科技活动课的研究氛围。

  2.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在对科学问题的积极探索中,学会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尝试独立完成一些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在开展研究过程中,能依据设计与研究过程,选择、改进研究计划,有针对性地收集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写出研究报告。学校建立课外科技兴趣小组。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四小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抓好学校“科技模型活动”的开展,设立“飞模、航模、车模”等单项训练小组,辅导员加强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显所能。

  三、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

  以科技活动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学爱好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的一种素质教育。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德育的九条途径,其中有四条途径,都涉及到青少年的科技活动,德育是教育大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实地位的,有很强渗透性的子系统,而青少年科技活动在大多数相对独立的教育途径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从多相对独立的教育途径实际上都涵盖了德育,由此可见,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

  1、科技活动促成德育的实施

  科技活动是一种教育活动,同样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也决定了它必须发挥全面育人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科技活动重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民族的灵魂,在科技活动的创新教育中,我们有责任让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让青少年敢于想象,勇于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我也在实践中证实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德育功能,通过表格设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5 %的学生认为参加科技活动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进取心,83.8%的学生认为通过科技活动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有了较大的转变。科技组成员认为参加科技活动对自己影响较大的转变。科技组成员认为参加科技活动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德育因素有: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竞争的意识(90.2%):做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85.7%);团结协作,互帮互助(85.2%);珍惜时间,讲究效率;增强环保意识,克服不良习惯(80.1%)。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通过科技活动这种形式的教育,既有说服力,又有显著的的德育效果,科技活动促成了德育的实施。

  德育促成科技活动更有市场,更有活力。德育具有导向功能,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众人皆知,教育工作者应竭力为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如果我们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也确确实实为科技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我们的科技活动就不怕没有市场,不怕推动活力,何况我国当前又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它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审视世界,审视中国而提出的,尖锐地指出中国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德育让青少年切实感受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科技活动的普及开展。除了学校的自身努力外,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有专家干脆称今天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日本政府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这在全球享有盛誉,他们在思想上已经有了高度的认识,并付之实施。虽然近代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步履蹒跚,但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认识了这一点,全国上上下下都在涌着一股科技的浪潮,我们通过宣传,通过教育,尤其是对一些封建迷信,歪理邪说进行批判,进行思想教育,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2。青少年科技活动中的德育特点研究

  (1)竞争性。科技活动是一项竞争性的活动,不管是个人单项比赛,还是团体比赛,犹如体育竞赛,都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我们要善于捕捉青少年的竞争心理,既锻炼良好的个人竞争心理,又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竞争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意地进行竞争意识的灌输,竞争能力的培养,使青少年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正确对待竞争中的一时失利,摆正心理位置,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争取一个竞争的优胜而不至于被淘汰。

  (2)主动性。科技活动的趣味性意味着德育具有主动性。智力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在体育运动中发展智力,这样的科技活动人人喜欢,俗话说“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我们要让学生在没有科技活动时会感到“饥饿”,此时再给予“科技食粮”,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那么这种主动性的德育效果就会非常明显。从科技活动的不甘落后来看,它一般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能因人而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极其生动活泼。青少年可以在实验里寻找课题,可以在家庭厨房里寻找课题,可以在庭院和操场上寻找课题,也可以在游乐场和旅行途中寻找课题。在这里青少年还会感到枯燥无味吗?而是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探索科学的奇境其乐无穷!这种科学追求的主动性也映衬出包含其中的德育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3)创新性。“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想方没法鼓励青少年去发现新问题,发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有机结合,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通过有趣的科技活动进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科技活动中的小发明、小制作、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等,都可以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综合性创新思维,塑造良好的创新品质,这也是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关键所在。

  (4)渗透性。科技活动渗透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当然每项科技活动又具有其独特的德育内容,通过讲述新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们热爱祖国的典型事迹介绍等等,逐步培养青少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精神,从而达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目的。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渗透的方法,把德育渗透到科技活动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参加科技活动的每个青少年之中。

  (5)实践性。通过科技的实际操作、实地考察、现场表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能让青少年“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让青少年觉得“发明并不神秘,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在科学活动中接受德育本身具有科技的实践性,这种德育来源于实践,相反,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后又可以指导实践,并运用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

  3、科技活动中和德育内容问题研究

  (1)集体主义教育,科技活动的集体性很强,其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不分年龄、性别,可以迅速组成一个有效强凝聚力的集体。科技大组的下面可设航模小组,电子制作小组,小发明小组,标本制作小组,调查研究小组,科技小论文写作小组等等。通过各个小组开展各项科技活动,有组织地举行各项有趣的比赛,凝聚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青少年用一颗真正的爱心珍惜班级,珍惜学校,即集体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

  (2)爱国主义教育。“我爱祖国海疆”海模比赛、中国政区图拼装比赛、火箭制作发射比赛、电子百拼图组装比赛、电子模拟探雷锦标赛等等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哪个教师不喜欢!哪个学生不喜欢!通过这样的科技比赛,能使青少年懂得祖国幅员的辽阔,科技的发展,进而深刻认识到国家“落后就会挨打”,“发展是硬道理”,从而奋发图强,立志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献身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3)体育道德教育。科技活动与体育运动密不可分,如无线电测向运动,它就是现代无线电技术与传统游戏相结合的一项科技体育运动,这种运动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室内与户外,体能与智力的结合,与其说是一项科技活动,倒不如说是一项科技体育运动,既然如此,那么青少年在这样的体育盛会中会接触和了解到许多科技运动员的模范事迹。高尚的体育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态度都会给青少年以形象、直观和深刻的影响,我们应抓住时机给青少年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4)信仰教育。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信仰教育的极好阵地,青少年思想的可塑性大,缺乏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易受环境干扰影响,在理念信念上容易产生举棋不定的状况,我们可以在科技活动中渗入无神论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自然怪异现象大讨论”、“魔术大揭秘”等形式多样、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技活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真正达到崇高科学,反对迷信和歪理邪主的教育目的。

  (5)心理优化训练。我们认为升化学生科技道德的关键是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无心理品质和技能。所以我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身的心理及其所支配的行为作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升化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新我的元心理“六自”训练。并把此训练创造性地灵活性地迁移到学科的学习上,从而使各科成绩都明显提高,并因此而受益终身。

  四、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课外科技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去观察、实验、思考、制作、研究和创造的一种课外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安排学生课余时间的一种很好的形式。缺乏实践的理论说教型德育往往使青少年感到味同嚼蜡,我们就应赋予德育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在德育的实践中多注入一些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在玩中接受德育。在生物科普系列活动中,如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鸟类等,通过青少年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探索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在能源科普活动中,开展国情教育,通过保护自然资源等基本国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对青少年进行国土资源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积极开发科技景点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观察科技景点和人文景点,采访、收集资料,应用已有知识分析,使他们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深化,在升旗仪式上学生进行“太阳钟与惜时”、“喷水池的遐想”、“院士精神”的演讲,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以语言文字建构审美意想,集中反映真善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以吸纳百川科学人文的胸襟,领悟“真、善、美、新”真谛。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课外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群众性的创造发明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意志、态度和责任感的很好的途径。 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对于培养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不怕挫折、勇于进取、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都具有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开展群众性的课外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有利于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校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在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和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科技活动中的德育功能,切实加强德育教育,在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研究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为出发点,结合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以校内各门学科的科技知识和学校科技活动为立足点,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为活动点,采用激励创造的评比制度等,促进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在从认识到实践,从动机到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向学生提出适当行动要求,成为学生的动机,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培养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选择行为方式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走入社会,开展科普宣传,既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又宣传了唯物主义,对于反对迷信、打击邪教,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丰富了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优化了德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拓展了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认清了德育主体,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区分了德育对象,变整合型为层次型;落实了德育责任,变自发型为自觉型;更新了德育手段,变传统型为现代型。

  总之,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性是第一要素,是保持信息技术教育活力的重要保证。因而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坚持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校德育研究相结合,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研究”。我们主要从“科技活动课、科技队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三条途径进行渗透德育的研究。如通过课外的参观考察、调查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品质,增强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这样为将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培养学生素质上,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主动认识自然,积极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观察、分析、探究、实践等学习方法。

  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德育总是的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道德素质和研究,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德育过程中,内容更加充实有趣,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德育有法,但无定法,而且德育的每一种方法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我们不能单纯为传授科技知识,灌输科技意识而开展科技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各种科技实践活动中认知、明理、激情、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思维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确保德育工作的高效性和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顾志跃  著,《科学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

  李骏修  主编,《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

  陆赵华 陈华英,《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况》,科学出版社。

  张开逊,《探索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十个问题》,科学出版社。

  韦钰,《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由此起步》,人民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德育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效性评价模式研究    下一篇:让师生在实践中共同成长——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感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