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美术论文

观摩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后的感悟

所属栏目: 美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7-03-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吴伟华    来源:湖北省利川市教学研究室

  自课改以来,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和随堂课,并几次到其他地区参加美术培训活动,观摩了许多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这些课水平很高,不愧为教学技艺的展示,更是当前最前端的教学理念的汇集,本人有幸能观摩学习,这本身对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观摩、学习,加上自己的品味、思考,有了如下感悟:

  一、美术课程本位的回归

  1、加强直观演示,重视视觉因素

  这些课,大部分老师能亲自示范,确实教师的示范不光能够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还能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老师的才华可以征服学生,从示范中,学生能够从欣赏变为模仿进而进入创作,即:欣赏→模仿→创作。

  确实,最基础的美术技法是需要老师的扎实传授。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课是八年级的《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老师本身具备良好的教学基本功,一上课便用毛笔当堂写出了课题,字写得潇洒飘逸,一下子就征服了学生和包括听课老师的心,在后来的教学中,老师不断地启发学生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特征,内在结构、明暗以及色彩关系,老师用笔不断地示范各种神态的人物、小鸡的不同画法,了了几笔,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从技法技巧上教学,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美术技法,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

  2、深挖人文内涵,强调拓展延伸,这些课大部分老师都做到了人文内涵的挖掘,美术课除了要进行造型技能的训练外,更要有人文底蕴的烘托,许多课都能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法的同时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比如有些课能高度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并将作品放在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作品中发掘出人文内涵。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土家乡场》时,组织学生在土家的头饰上和穿着上与汉族人的穿着上进行对比。老师问学生为什么汉族和土家族的人穿戴不一样?请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经过讨论,从开始讲尊重民族习惯,然后拓展到民族大团结。经过讨论,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注意这样一条不起眼的道具。他们从服饰接触到了作品的主题——画家对土家族人民的赞美。如果画家不具有对土家人的热爱,就不可能画出这样个有深厚的人文精神的作品。这位教师对这条服饰抓得好,抓得准确,她用服饰作为突破口,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体验与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

  二、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把握

  有许多课由于是公开课、示范课,所以老师往往都动足了脑筋设计教案,为自己的课程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但过多的环节却会使得一些课偏离了原来的教学目标,无法挖掘其中的课程深度。例如《会变的线条》一课,本课原来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不同的线条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并能用不同的线条组织一幅幅画面,而本人认为会变的线条最为精彩的部分正是学生能运用不同种类的线条来表现事物的美感。可在本课中由于老师运用的环节太繁、太杂,因此没有时间去恰当地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种线条的合理组织,会给人带来的美感,没有及时地讲述线条流畅,以及线条有秩序、有变化,会给人带来的装饰美感。学生操作时就无法在整个过程中突出线条美,所以有的学生在创作中居然拿出工具尺来表现线条。这样的线条,就只能是“死”线条一个,由此就失去了线条带给人们的美感,单调乏味,这样教学也忽视了本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即难以感受线条变化的美。

  2、教学形式包装过度

  优质课一大蹩脚就是形式花样百出,内容稀少,一节课热热闹闹的下来学生什么也没学会。《装点我的居室》(八年级下册)一课我认为就有这样的问题,首先老师将黑板设计得过于花哨,老师在对居室适合挂什么样的作品的讲解时,过于简单,分析、示范自始自终不够到位,学生获得的直观感受较少、引导较少,因此在创作时,老师要求学生画一张画,然后让他们亲自装点居室时,学生的创作热情受阻。而在评价环节时,按要求来评析居室里挂上的美术作品是否适合时,大多数学生无法按主人的文化品位、情趣和个性,去陈设作品,因此,本课就没达到教学的目的。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环环紧扣,课堂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环节都应落实在学生身上,切忌过度包装。

  3、课堂教学用电脑,用“剪”和 “贴”代替板书。

  在中国文化背景里,美术传统讲究“善画者必善书”。作为教书育人的美术老师若字写得“太差”,板书难看而混乱,写错别字,这些确实让别人低看一等。而在上美术课时,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一是部分美术老师专业水平低下,由于“拿不出手”,就来个“干脆不出手”,免得在学生面前丢面子;二是“多媒体教学”的滥用而导致“懒得出手”。这种教学让学生和听课老师看得眼花缭乱。而这些又给人感觉好象老师在做秀一样。根本起不到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

  4、教学过程“一言堂”说到底

  “一言堂”这是一种唯我独尊式的“教学专制”。如:我听了一节欣赏课(八年级下册),《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讲授这课的老师讲解水平还真不错,整节课,就听到他一个人在娓娓动听地讲述这座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雕像,他讲这座雕像的造型是如何的匀称,体态是如何的婀娜多姿,仪态又是如何的庄重典雅……总之整节课,就只听到他一个人在讲述,基本上没有学生的参与。确实,一些美术老师自己水平还是很不错的,但就是缺乏与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沟通和交流,缺乏在探讨问题上的彼此互动,只管自己“念念有词”,自满自得地在课堂上“背书”,完事后走人,这种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比较常见。

  5、教学游戏化和分组讨论成瘾

  自新课改以来,我发现,现在的美术课,动不动就不分场合、不分时段进行分组讨论,有许多课,事实上分组讨论,只是一个形式罢了,学生哪里是在讨论呀,纯粹吵闹成了一团糟,比如《感受声音》这节课,上课初,明老师,开始在备课时,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她让我看后,我提出建议,我说你这样上,不如用跳舞、唱歌的形式来取代分组讨论,从舞蹈和音乐声中来感受声音,通过活动,让学生依靠听觉、视觉来激发美感情绪,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视觉符号的表现能力。这样一改,整节课的效果大不一样,这节课,在州里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听课老师说,这节课,首先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感受声音活动,学生能通过对声音节奏的认识与表达,进而用绘画体现了出来。学生在舞蹈和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到了线条的美感。其实,许多课是玩一下花架子,看似开放,看似多元化,学生一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学会,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玩了个痛快而已。出现这种现象是对《标准》内涵的曲解和滥用,音乐和美术是有联系的,只要用得恰当,对教学是有宜的,分组讨论用得恰当也会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把教学课程变成游戏化、空壳化的局面,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旧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手脚,但游戏化、空壳化的教育,对学生的危害更大,这样只会让学生华而不实。这不得不引起当今教师的注意!!

  6、教学过程中不重视课堂纪律

  一部分美术老师甚至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大吵大闹现象熟视无睹,问及:他说是美术教学本来就是在闹中求得创造的,他们根本不关注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这是对课堂教学过程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7、用电脑代替教学

  上课缺乏新意,每课的展开形式千篇一律,长期如此,令学生倦怠难耐。

  课改后,听了老师们的授课,给我的感触颇深,老师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多数课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当然采用电教设备,给公开课又凭添了不少色彩。这些课,使我受益颇多 ,但课后,我又感到美术课在悄悄地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危机,比如《为解放军叔叔画像》这节课,整堂课这位老师大部分时间就是放一些关于解放军叔叔抢灾救险的录象、展示了十几张关于解放军叔叔的电脑图片,并边放图片边用华丽的语言进行讲解,来了无数次提问,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在创作时,老师还特意把别人的作品放在大屏幕上,这哪叫创作呀,这分明是临摹呀,这样的作品会有新意吗?作为一位美术老师,他应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在教学时应通过放精彩的录像、精而少的图片,让学生在了解解放军叔叔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激情,再教学生去抓解放军的表情、姿势等等,也就是说应该教绘画的技巧?而他教的技巧在哪呢?“技巧”在这一节课里却是一片大大的空白……一节课,他在黑板上竟然什么也没留下。象这样的课,谁都会教,谁也会当美术老师。这位老师忘记了教学的“本”,他的课形式看起来很“现代”,我认为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基本技能和技巧,再现代的东西,也难得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领略艺术的真谛;而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厚重的底蕴,再花哨的美术教学,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壳,华而不实。

  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在教学中他带领学生寻求真、善、美,一个有着无限魅力的美术老师,他一定是追求务实、务本的好老师,当今的美术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去表现他的特殊的魅力,用他特殊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农村美术教学的改革    下一篇: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