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7-03-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深入到我们的课堂。老师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们之所以要对品德教学进行改革,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对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大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加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在基层教学的一线教师,在不久前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品德课教学的尝试体验中,我开始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但要真正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我们深深地感到注重细节是教师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前提。

  一、 关注学生品德培养,应让课堂回归生活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它来源于生活最后回归到生活。这是一条基本的生活原理,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思想品德课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每一个生活细节,对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的构建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同时也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 关注学生生活,应从细节入手

  在这里我坚信,老师们,特别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感触肯定很深: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实施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凡风顺的,从中经历了很多的艰辛甚至是委屈。所以我们认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绝不是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是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我们认为,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创设“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境,使他们耳濡目染,心悦诚服,在具体,形象,直观的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例如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某某学生乱扔垃圾……但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同学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同学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设计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晨会课时间让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填在表格里,在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怎么还没分享快乐呢!”……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发现: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教师以身作则,用细节指导学生的行为。

  记得我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又往往是孩子们把老师当作他们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平常,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四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也都清楚它的内涵,但是运用起来却不是那么顺利。因此,教育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几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它就要靠在平常的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去体现-------

  四、道德形成,靠细节来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在一次体育课上,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算成功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电化教学激活思品课堂    下一篇:关注当代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