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7-03-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鹤峰县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 郭大明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根基。学校只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让他们按照教育者既定的培养目标,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

  一、晓之以理,让学生感性认知“养成教育”。

  晓之以理,让学生知晓养成教育的内涵,知道其为什么要做和要怎么做。

  (一)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涵。

  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了一定的接受教育的自主愿望,教师可以利用班会、集会、利用思想品德教育课,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等,帮助学生明确养成教育的内涵。使之明确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达到的教育目的,也是作为未来社会人之一的学生从事社会生活、立足社会的根本。简言之公民良好的道德情操是社会对每个人的需求,也是每个人能在社会生存的行为准则。人生活在群体中,只有每个人都遵守集体生活准则,社会才会和谐、集体才会有秩序、个人才会快乐幸福。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二)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容范围。

  1、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知道养成教育的内容。

  在对中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中,学生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这要有个标准。笔者认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首选标准。“规范”对学生仪容仪表、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方面作了具体细致规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熟知其内容,了解其含义。学生只有熟知才能遵守。就像司机熟知交通规则一样,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在遇到相应情况后运用规则做出正确判断,进行应急处理。学校、班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措施,让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记于心。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建章立制,对学生待人接物、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等进行全方位的规范。以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思想品德教材知道养成教育的内容。

  思品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顺序渐进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的蓝本。教师要用好教材中实例,挖掘其思想教育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行教材不以说教为主,而是辅以实例,让学生辨别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学生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处理事物的过程,既是对他们已有道德观念的检测,同时也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过程。人教版第七册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鲜花》中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列举了四川绵竹市东汽中学学生王波在地震来临之际,首先想到的是他人。冷静的拔掉电源,冒着危险疏散同学,自己脱离危险后积极参加抢救被埋在废墟里的学生,忍受着饥饿、寒冷、疲惫搜救出一个又一个同学,并安慰被埋在废墟里的同学“放心,我不会丢下你”。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他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境界,认知他的行为的体现出的道德情操,评价他的行为的社会效益,打上“心中有他人”的烙印。

  3、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整理养成教育的内容,把养成教育具象化。

  犹如电影是由许多镜头剪接而成的一样,学生每天的活动是由无数琐碎的小事组成的。面对这些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没有排练的事物时,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他们一种下意识的处理。这些事物也许是他们以往的道德经验不能解决和道德规范中没有过的,处理这些这些事的方式也许对、也许不对,教师要引导学生事前三思而行,找到正确处理该事务的方法处理这些事物,避免造成不良后果;事后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经验教训。出现过错的,找出过错的原因,是因不冷静造成还是不知该怎么做因盲目出现的错误?教师既要实时引导,学生也要加强道德经验的积累。

  4、以案说法,用危害反证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世上没有后悔药,自己做过的事不能重来,但从别人身上或是从别的事物上吸取经验教训是完全可以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避免重蹈覆辙。教师收集一些因违犯法律法规带来的恶果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育,或是组织学生观看公捕公判大会、观看相关宣传片等,以案说法,证明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血淋淋的交通事故教育学生养成良好遵守交通规则习惯的重要;因打架斗殴被判处徒刑的犯罪分子说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因盗窃被逮捕入狱的不法分子说明不能侵犯公私财产……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现身说法。如,学校前些年有一名学生在校不守纪律,不听学校老师的教诲,初中毕业后,更是放荡不羁,驾驶摩托带人在公路上高速行驶,不料遭遇车祸,车毁人亡,自己年轻的生命终结,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教师还可搜集身边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造成不良后果的例子,以此教育学生在学校养成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长大后才能遵守国家法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5、让学生接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学生养成教育。

  初中生毕业就要接触社会,就要发生身份的转变。在社会生活中既要遵纪守法,又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让学生接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学校的校纪校规教育和社会遵纪守法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将来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和道德行为的接轨。

  二、动之以情,使学生理性认识“养成教育”。

  动之以情,教师多法激发学生情感认识,使学生理性认识“养成教育”,形成自主意识。

  (一)正面引导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进行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多进行正面教育。一是树立典型,以榜样引路。收集道德模范典型事例,给学生树立行为标杆。从大处看,有每年评出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美乡村教师评选等,这些先进典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准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抓住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从小处看,各级“十佳少先队员”的评选,学校、班级评比中的优秀学生,他们身上就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学生自身某种行为或是对某一件事的处理得当,都是正面引导的典型材料。二是发现学生的自身的闪光点,通过奖励、表彰、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荣辱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鞭策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中“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处于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大多有些叛逆,对于少数学生,有时正面诱导、说教作用不大。鉴于此,在对其进行养成教育采用引导的同时,还要辅以批评与自我批评,鞭策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在处理某一事务出现过错时,教师有分寸的进行批评,导出其危害,分析其后果,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批评,反思过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错误。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处理事物、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

  (三)学生建立“荣辱记录薄”,进行行为自律。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要求学生写日记,在读书时摘录优美的词句,在郊游时描绘美丽的景色,在生活中记下自己内心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和文字表述能力。作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语 文 老师的做法,要求学生建立“荣辱记录薄”,把自己经历的事记下来,把自己是如何处理的记下来,同时把事情带来的影响和周围的人对事情的看法记下来,以周围人的认可度和结果的良莠评价是非。学生长期坚持写道德成长日记,明辨是非,进行行为自律,形成养成教育的自主行为意识。

  (四)剖析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些伟人、英雄人物、成功人士他们的成长经历是一部教材,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鲁迅上私塾迟到后在书桌上课“早”字提醒自己刻苦学习,成为文学巨匠;少年毛泽东的正义、忧国忧民,使他成为拯救中国的一代伟人;爱迪生小时候在鸡窝里“孵小鸡”,对任何事情都要弄明原因使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我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从我校走出了两名清华学生,一位北大学生,他们在我校从小学到初中都能自觉学习,自觉遵守纪律,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导之以行,“以小见大”,为学生将来社会生活奠定良好道德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一棵小树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这些谚语都说明一个道理:凡事都得从小处做起,从眼前最基本的事物做起,才会走向成功。如果一个人心里有远大的理想,却不愿意一步一步去努力,那他永远也不会有成功的一天。同理,学生要想将来立足社会,融入社会,要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现在面对细小琐碎的事就要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现在遵守校纪校规,将来就会遵纪守法;现在刻苦学习,将来就会工作有成;现在对人有礼貌,将来就会处理好领导、同事之间关系;万丈高楼从低起,良好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厚实的道德情操要靠日积月累。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行为习惯自律,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持之以恒,就达到了“教”的终极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四大举措关爱留守儿童    下一篇:美丽的德育在课堂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