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课程环境下的学校管理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一轮课改由统一管理到多元管理,学校将有自主管理课程的权利;新一轮课改由集中管理到自主开发,学校有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新一轮课改由封闭管理到开放管理,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那么,在这声改革的浪潮中,作为学校的校长,特别是负有引领新课程改革作用的实验中学校长,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校在课改中求得发展呢?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重构学校管理制度?

  我的实践体会是:学校发展以社会发展为本。校长治校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育思想、办学思想方法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潜在能力的开发——激活师生两个方面的潜在能力,让他们的工作热情、学习热情迸发出来。

  一、学校发展要以社会发展为本,创设未来人才生成天地

  (1)思考:学校必须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未来社会日益凸显变化性、竞争性、合作性、创新性和冒险性等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谁能成为强者?唯一的答案:是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因此,新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的前瞻性决定了我们的学校必须要以社会发展为本,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确定好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定位:学校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到课程目标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让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的理解是适应时代发展、民族未来,人的生存需要,培养现实意义的人。

  从课程目标上:一个人现实意义的人要拥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会做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事、会创新。为此,我们首先确立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发展”的学生主体性素质为目标,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形成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体的现代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情感、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基础。

  在课程设置上:综合性——加强学科整合,开设品德与生活、劳动与信息技术、社区活动为主的综合课。实践性——开发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性——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师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主线。

  在课程内容上:社会性——开发反映社会真实生活的课程内容,删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开放性——大胆整合课本内容,引进课外资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学校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艺术课上请学生设计一个出售床上用品的店堂,要想给人以温馨的感觉,你觉得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应如何设计呢?仅靠书本知识是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让学生具体感知一下社会课堂的资源。综合性——注重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

  从教学模式上:生活化——即走生活化课堂之路。人本化——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评价方式上:过程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不以评价定差异,而以评价促发展。

  二、校长治校以教师发展为本,打造一批课程改革的生力军

  思考:校长与教师的角色在变化(平等、民主、和谐)。校长治校以教师发展为本(人是发展的关键),校长必须为教师提供平台。

  尝试:

  (1)确定教师发展目标,做好校本培训规划。当前,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成社会、学校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我们采取更加灵活自主的终身教育,将把成才的道路铺到每个人的脚下。我们提出“三步走”的培训计划。

  第一步是全员发动、以点带面阶段(2002—2003年)。对教师提出几个“四个一”的要求,即读一本专著、写一篇论文、上一节研究课,写一篇学习《纲要》、《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在四个一活动的基础上分两个层次进行:①以新教材实验的教师为重点(严格落实课标的要求);②以点带动全体非教材实验的教师(以教材为载体,把课标的新思想融化到教育教学之中)。要求是:80%以上的教师能基本适应新课标的教育教学。2002年,我们推出一组探究课和一批典型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分学科开展研讨活动,掀起了教师学习研讨新课程的高潮。教师仅在省与国家级刊物上就发表近10多篇文章。

  第二步,全员实践、共同促进活动(2004—2006年),全体参与课改,深化课改。

  第三步,不断总结、全面推进阶段(出经验、出成果;确定新目标)。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一体化网络。学生良好素质的生成与发展,关键是教师。因此,作为一校之长,必须要以教师发展为本,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观念,用现代的教育手段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用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改变原来封闭的课堂,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推出“三新”(新理念、新角色、新行为)教师培养行动方案,让“三新”教师迅速地脱颖而出。结合我校已有的教研基础,把课程改革与我校的课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开拓者与研究者,课题组成员和青年教师为实践者的推广者,层层研究,层层推进,形成教研网络。现在,我校校级课题中心组成员有12人,校级各子课题组成员有46人。至2005年底我校人人有课题,期期有成果,课题研究蔚然成风。特别是“教学能手”、“三新杯”优质课活动,形成了制度化、常规化后,“三新”教师不断涌现,大大地推动了我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3)实施“经营人”策略,激活学校管理机制。经营人心就是以人为本,团结人心,净化人心,调动人心,形成万众一心搞课改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教师们的创新精神的创造力。我校中青年教师不少,他们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关心他们的成长,就是关心课程改革的发展。近年来,我们一直为他们提供课改发展的平台。

  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都是中青年教师。尤其是本学期开展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带领他们走南闯北到处学习,和他们探讨理论、研究方案、设计课件;白天听他们的研究课和他们一起研究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造,深夜为他们修改论文、案例。领导的关心,领导的身先士卒,使一大批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来,使我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提倡教师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我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激励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以能上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为荣,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学校的80%左右的教学工作都是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着,教研组工作开展得如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着学校整体工作的成效。因此,我校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提出了教研组长负责制的、开放式的教研组管理模式。学校对组长的管理是开放性的,在学校课程改革的目标管理之下:不整齐划——鼓励组长在组内组织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活动;不闭门造车——认真听取组长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建议;不看表面现象——学校领导深入课堂教学,与大家共商对策。学校每年要对教育教学创新成绩显著的教研组进行嘉奖。如2003年下学期,我校开展了“教学能手”优质课竞赛,旨在检查各组开展课程改革的情况。这种活动既是研讨,又是推新人,每位教师都有权参加,每位教师也都有义务参加。通过研讨、交流、总结,促进了教研组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激活了学校管理体制。

  由于管理的开放性,使广大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争上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的精彩镜头不时出现,优秀的课改论文、案例层出不穷。这一年来,我校教师参与国家、省、市、县的论文、案例、课例竞赛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达120余篇之多。多彩的课堂、多动的学生、多角色的教师,这一切的“多”构画了我校课程改革的美丽风景。

  三、教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推动社会发展的创造者

  思考: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教师与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因而教师的位置从高高在上到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的权威从一言九鼎到倾听心声,与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教学内容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与学生探究问题。因此,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它要求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和长期发展,同时也要求教育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视野放宽、放远,全面地关心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这样才能担负起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任。

  实践: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摇篮,是学生一切素质启蒙的地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改教师知道什么讲什么为学生需要什么教师讲什么,改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我们要变研究教师的教为研究学生的“学”。

  我校的“‘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体性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有效引导、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形式出现的。它以“知识是培养创新素质的载体”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观念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是一个符合学生素质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如不同学科的模式可以按以下方式探索:

  作文教学模式(情境导入、确定中心→收集、了解信息→选择、组合信息→交流、反馈信息);

  精读课文教学模式(激疑导入→导学释疑→读写演绎→归纳延伸);

  略读教学模式(创设情景→自读质疑→合作探究→学法渗透);

  教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猜想试做→举例论证→合作讨论→探索规律→形成能力);

  计算题教学模式(迁移试做→多种解法→讨论归纳→形成法则);

  活动课:“采集、选择信息—交流、重组信息—运用信息,自我创造”等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我校的重点课题,我们采用的是以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形式。旨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出符合探究式学习理论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促进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发展,符合课程改革目标的发展方向。

  (2)改革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讨论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写了一首诗,先送给班主任,请求得到老师的指点。可是他不但没得到帮助,还被班主任训斥一番:“期中考试两门考试不及格,还写什么诗!”相反,另一位老师积极地肯定他,帮助他,还鼓励他投稿。诗发表了,还收到了全国100多封鼓励信。这位学生的学习也在不断地进步,最后他考上了高中,后来又被重点大学中文系录取。讨论了这个案例,又进行了自我反思,大家深深地意识到,教师的评价有时会产生一个英才,同样也扼杀一个英才。因此,我们的评价要适应学生不同的需求,学生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他才会不断上进。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命个体,每位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发展的行为。

  (3)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组织结构。我们采取兴趣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诗词楹联小组我们采取请本县的诗联专家运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上课,体育兴趣小组采取班与班比赛的形式上课,美术音乐兴趣小组采取小班活动的形式上课。

  (4)加大力度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我认为有几个层面,人与环境。首先人的和谐:一是领导与领导之间的精诚团结;二是领导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三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愉快合作;四是师生之间的朋友式和谐;五是同学之间的洁白无暇的和谐。再次是环境的和谐,环境建设的布局要体现学校的文化氛围,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师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灵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和谐校园需要人与人,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理念,需要规范约束,需要情感沟通,需要持续发展。我认为学校管理最关键的是“激活人的潜能”。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实验中学学校文化建设    下一篇:发挥班级整体作用,加强能力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