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对活动课评价的实践和思考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谓活动课评价,是依据活动课目标,遵照活动课评价原则,运用预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活动课的结构及其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活动课评价作为一种课程评价,它包括课程的结构评价和实施评价。本文所说的活动课评价,是对活动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以肯定的前提下,对活动课的实施状况和效果所进行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因为活动课评价对于活动课的实施具有鉴别、导向、规范、激励和反馈调节的作用,因此活动课评价不仅有利于活动课程教师对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总结和自我完善,而且是活动课的指导和管理最关键和最具影响力的手段。正是活动课评价对于活动课所具有的这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本身的科学和完善就显得特别重要。由于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目标、功能不同,学科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显然不适用于活动课。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构建一种既能反映活动课功能目标,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课评价系统,人们就很容易仍然沿用学科教学的评价办法来评价活动课,这就将对活动课产生误导。为此,我省课题组致力于活动课评价的实验研究,初步提出了活动课评价的标准和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活动课评价是对活动课目标达成的评价

  首先,对活动课目标要有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分类

  活动课目标是由活动课的特点及其在中小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所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学科课程是以“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基本特征的。而事物的利弊得失总是相互消长的。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既决定着它在系统、高效的“传递-接受”学科知识方面有着历久不衰的优势,也决定了学科课程为保持其自身的优势必然造成对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和知识综合性的忽视,造成对培养学生素质有重要作用的实践和直接经验的忽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单一的学科课程的问题日益尖锐地显现。为此,改革和完善课程结构,弥补单一学科课程的不足,发挥课程全面育人功能的现实需要,催生了活动课,也从方向和本质意义上制约和要求着活动课程。可以说,活动课一开始就是作为学科课程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活动课的特点和意义也只有在与学科课程的比较中才能准确的把握。

  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也从这个角度把“非学科性”作为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既然“非学科性”是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我们对活动课的特点和意义及由此决定的活动课目标的定位都要从学科课的区别和互补上来把握。从区别来看,活动课的特点自然不同于学科课程?quot;三中心“,而应该体现学习内容的差异性、综合性、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实践性、养成性等。活动课的意义则在于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解决学科课程在育人方面的欠缺和局限,并与学科课程形成功能互补互促,以合理的课程结构,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为此,从总体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目标应该整合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从个性目标或目标分工上,活动课程要”以学科课程的欠缺和活动课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其目标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以系统的掌握书本知识(主要是”双基“)为目标,而要定位在发展全体学生的个性品质上。对此,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活动课目标应包含”态度、能力、知识“等三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对活动课目标构成的这种概括和排列,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和功能要求,较好的反映了活动课与学科课在目标上既相区别,又相互补充、相互为用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内容,既抓住了学生素质要求的根本点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共同目标,又从具体内容上和排列的顺序上,体现了共性中的个性。虽然学科课程目标也包括态度、能力、知识,但在具体内容上,学科课程的态度、能力和知识目标都带有明显的学科个性,而与指向一般态度和能力的活动课目标相区别。在学科目标中,知识是学科的知识,能力、态度主要是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对学科的态度。

  另外,学科课程目标中,态度、能力、知识三方面内容,在主次重轻的排列上与活动课恰好是相反的。学科课程目标是以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主次重轻的排列是知识、能力、态度。虽然现在的学科教学,也强调把能力、态度纳入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学科教学中,作为目标的能力、态度,很不容易落实,更多的却是强调能力、态度对学好知识的工具意义。与此相反的是,活动课程以学科教学所忽视的个性心理素质为主要追求,重视态度和能力目标。虽然活动课并不排斥知识目标,但知识更多的是作为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活动任务的一个基础条件,也就是更强调知识对态度、能力形成的工具性意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强调态度、能力和知识分别在学科课与活动课中的工具价值,并不否定其目标价值。只是这种目标价值是非主要的,其实现途径是间接的,原因是工具使用本身必然包括和产生对工具的学习。人们只有学会使用工具,才能实际使用工具;反之,人们又是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和改造工具。就活动课而言,其知识目标就应该定在知识的综合应用上,其学习方式就应该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同时,这种分类简明清晰,操作上较易于把握和认识,可作为制定活动课评价标准的依据

  其次,评价活动课目标达成,必须把活动目标具体化

  第一、对活动课每一方面目标的分解细化

  活动课目标,无论是态度、能力、知识,要进入操作层面,都有待于分解细化。如:feaket 态度可分为关心、参与、进取等层面。feaket 能力主要是参与与完成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致上可分为一般心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一般心理能力又可分为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实践能力又可分为操作能力、实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等。态度、能力每一分解后的细项,还可做进一步的分解。feaket 知识的分类细化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活动的多样性、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活动目标和活动效果的多样性。正如只有将活动目标内容具体化后才能区分学科课与活动课的目标不同一样,也只有将活动目标分解细化,才能体现每一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个别性,才能使每一活动目标具体而又明确地指向具体的活动和具体的活动主体,从而对实施和评价活动给以有效的指导。

  第二、活动目标对具体活动内容的明确指向和充分对应

  就活动课而言,活动的多样性、问题的多样性,决定活动目标的丰富多样。具体到某一活动、某一学生,活动目标是有选择的,而不能指向、涵盖活动课所有的目标内容。同是科技活动,因观察类、实验类和探索类的不同,对活动主体态度、能力、知识的具体需要就不同,活动主体所受到的学习训练的侧重点也不同,由此决定活动目标的指向和涵盖也不同。即使是同一活动,不同的活动主体,他所能达到的目标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同是训练思维能力,不同活动、不同活动主体的思维品质、目标指向也有差异,或敏捷、或深刻、或周密、或批判、或灵活、或发散、或收敛等等。

  总之,活动目标只有明确指向活动内容,对应活动实施的需要,反映活动主体的差异,才能给活动以切实的导向,为评价提供具体正确的依据。而能否制定明确指向,充分对应具体活动内容和活动主体的活动目标,就取决于能否对具体活动内容的育人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和对具体的活动主体(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调动。

  再次,活动课目标应该是开放的

  活动目标的开放性体现在活动目标不是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制的、划一的要求,而应该是反映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动追求而产生异步的、不同方面或层次的心理、行为的预期变化。活动目标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活动课与学科课在评价上迥然不同。外在的、划一的、在某种程序上甚至还带有强制性的学科目标,决定了评价学科教学标准的求同、划一,评价方式的外在、归一(即一次性评价)。

  现在习以为常的学生对考试指挥棒的无条件服从,对求同、划一考试的被动应付,对一次性考试加给学生一锤定音的评价结论无可奈何的接受,都是伴随现实学科教学评价所产生的不良现象。活动课目标的开放性,要求评价的开放,要求活动课评价既有外在的引导,更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既有求同,更注重求异;既不否定归一的终结性评价,但更关注和重视过程评价。自主评价是自主活动的必然要求,注重求异是自主活动的必然结果。而对过程评价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则是因为作为态度、能力等活动课的目标,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形成,也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显现。活动课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重在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学习、思考、体验。活动课重视过程评价,就要求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做了什么?做得怎样?更要求关注学生是怎样去做的?学生能否想一想做过的事情?因此,活动课不以成败论英雄,却要以能论成败为英雄。

  总之,活动课目标是活动课评价的基本依据,活动课的意义和特点又分别从价值实现和内在条件上决定着活动课目标。我们只有对活动课的意义和特点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活动课的目标准确定位和正确认识;只有对活动目标有了准确定位和正确认识,才能从总体上正确把握好活动课的评价。

  活动课评价系统主要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标准、权重分配以及评价方法和要求等。其中,以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尤为重要。下面就我省课题组对这两项的设计及其依据分述于下。

  1.关于活动课评价指标系统

  我们按照”抓特征总体评价和分要素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九项指标:

  活动课基本特征总体评价包括活动性、自主性、全员性、目标性、可行性等五项指标,前两项即活动性(或实践性)和自主性是活动课最本质的特征。所谓活动性,是指活动课的主要构成是学生活动,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所谓自主性,是指活动课要从各方面保证学生能够充分自主的活动。后三项(全员性、目标性、可行性)是对前两项(活动性、自主性)功能价值实现的保障与补充,即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突出了活动课的功能目标,具有活动条件和安全保证的自主活动。我们认为,活动课之所以为活动课,从总体上大致可以由这五项综合的予以反映和规定。为简化目标,突出基本特征,对评价指标的设计,除活动性、自主性外,活动课的其它特征如:趣味性、独创性、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等均不单设指标。因为活动课的这些特征,有的为活动性、自主性这两个最基本特征所决定、所运用、所派生,有的则在后面相关单项评价的标准内容中给予了反映。

  在活动课要素评价中,设计了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程序与方法、活动评价与管理等四个要素指标。如果说对活动课基本特征的评价是将活动课定格下来所进行的静态的总体评价,那么活动课要素评价则是从活动课动态过程来评价活动课。四个要素及其数量和结构关系,是活动课顺利有效实施所不可缺少的。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当然是活动的最重要、最能动的因素,但鉴于师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关联性全部寓于活动过程的四要素中,并在四个要素指标中必然的要予以反映,为避免评价的交叉重复,故不单列师生指标项目。

  2.关于活动课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标准

  从根本上看,活动课评价标准应该是活动课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在各个评价项目中的体现和具体化,故都得依据活动课的特点与目标需要来拟定。标准的具体内容,在文后所附的《活动课评价表》中有详细的表述,文中就不赘述了。

  3.按以上思路设计活动课评价系统的考虑

  第一,我们按照总体评价和分要素项目评价两大块设计评价指标,是因为:

  (1)把活动课定格后总体评价和过程要素分项评价综合起来,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活动课的全貌。

  (2)这种先总后分的评价顺序与人的认识顺序是一致的。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总体,后局部;先概略,后精细。这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一般过程的评价程序,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较好防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

  (3)活动课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新的课程,对于广大活动课教师来说,首要的是要把活动课上得像活动课。在评价中强调活动课基本特征的总体评价,有利于防止和克服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模式对活动课实施与评价的干扰。

  第二,活动课评价,从总体上说是对活动课目标及目标达成的评价,而活动课目标的达成则取决于活动课设计和实施是否具有活动课的特点。我们把活动课基本特征作为对活动课的总体评价的指标是基于这一看法的。

  第三,活动课目标是在过程中达成的,也是在过程中显现,并决定活动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必要因素,应该作为过程评价的指标项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实施分层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    下一篇: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