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课程教学之研究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县教研室 马跃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为了推进和深化全县新课程改革,给新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引领,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针对我县新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本文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和思考,对当前新课程教学的特点、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落实“两个三”(三维目标和三种学习方式)的要求出发,试图探索一种新课程课堂结构模式,并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收到指导和引领的功效。限于作者的理论水平,本文肯定有诸多不当之处,权作引玉之砖,敬请方家赐教。

  一、新课程教学之特点新课程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课程进行扬弃,是在继承的条件下,经过改造和创新而推出的,其理念和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对传统课程的改造、创新具体体现为“六个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上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纵观新课程的理念、思路、目标和课程体系,我们不难把握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

  1.培养目标——大众化把基础教育真正纳入国民教育的范畴,走出基础教育精英化的误区,淡化高中大学预科教育的色彩。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基础教育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地位,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为学生将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实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走向自主提供良好的平台。

  2.教学内容——生活化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通过增、删、升、降,削枝强干,重新整合,突出学科素质和现实生活。

  同时,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用教材教”,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来自于教材、教辅、教参、网络等各种渠道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给学生呈现鲜活、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尽量让学生在经历“生成”和“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地位——主人化课堂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倾向,要把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注重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分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和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发展与人沟通的能力;还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学生都能进步和提高。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更不是教师的附庸。课堂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切实转向以“学”为中心。要注意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全体学生自觉、主动地融入课堂,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4.教师角色——多重化教师要自觉主动地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元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学习过程以及学生需求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学科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要注重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的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使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要防止陷入单纯接受学习,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和灌输式学习的窠臼,又要防止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的形式化、表面化、极端化倾向。反对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空洞无物”,反对少数学生热情澎湃,大部分学生“静若处子”。

  6.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知识生成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使教学过程按照“预设”有序地进行。组织好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形成多元互动、合作交流的教学形态。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绝不是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自流,是放弃教学责任的表现,也是没有效率可言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课堂不仅严重束缚教师的手脚,也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 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是互补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当然,生成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

  总之,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必须有适当的预设,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与活动的设计上必须留有余地,既体现计划性,又体现灵活性,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经历。

  7.教学要求——层次化学生个体总会有差异,无论知识基础,性格特点,思维能力,兴趣爱好,还是学习能力、习惯不可能“千人一面”,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这种差异,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合作的氛围中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要关注这种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不同的学习水平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定适合全班学生的共性学习目标和适合不同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目标。第三是要合理利用这种差异,打造个性化课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给予相适应的指导、帮助,并且利用这种差异作好合作、探究学习中的角色分工,使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角色定位相得益彰。

  8.教学手段——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程教学之原则教学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性具体体现为各种教学原则。诸如:

  1.基础性原则:重视基础、落实“双基”、重视通性通法;2.系统性原则:纵横联系、前后衔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3.针对性原则:明了学情、明确大纲、有的放矢、解其所难;4.辐射性原则:打牢基础、重视迁移、注意归纳、总结方法;5.诊断性原则:查漏补缺、不留死角、不留欠债、循环上升;6.滚动性原则:滚动再现、及时复习、克服遗忘、务求巩固;7.直观性原则:直观教学、形象生动、联系实际、观注生活;8.启发性原则:注重点拨、启迪思维、培养兴趣、激发共鸣。

  还包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无论是对于过去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教学都是适用的。新课程迥异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又有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具体体现为: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学习,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的“教”服务和服从于学生的“学”,坚持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

  2.主动性原则: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新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过程的设计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生在形式发展上的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途径。因而,这也就意味着,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培养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

  3.开放性原则:把学科教学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贯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原则。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观注时代发展,关心科技进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与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开放性社会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顺应潮流,适应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人格性原则: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走出传统课堂教学局限于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误区,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培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道德观的教育与养成,彰显人格培育的光芒。

  5.实践性原则:把学科教学与学生成长的特点(包括学生的认识能力、心理智力发展水平、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以及现实学科知识基础等)相结合,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材组织上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实施中增强实践环节。

  6.发展性原则:课堂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以及教师的诱导、启发、点拔和指导,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既包括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包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理科课程要注意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文科课程要在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7.选择性原则: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新的课程方案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作好统筹安排,既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又要区分不同对象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不能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同时,在具体课堂教学环节中,也应该区分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予适合不同学生实际的具体指导,安排适合不同学生要求的训练任务。既注意到共性要求,又兼顾到个性特点。

  8.适应性原则:课堂教学要强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以及学生的精神世界相适应。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增强提高学生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融入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针对这些教学原则的要求,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讲,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描述:

  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2.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3.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

  4.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善,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6.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有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

  7.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的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

  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协助,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

  9.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自发学习。

  10.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

  11.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的情况。

  12.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合的学习进步期望。

  三、新课程教学之模式首先,“结构决定功能”,课堂模式的研究关键在于探寻课堂结构由什么样的教学环节来组成。如果我们的结构合理,即使某些环节上有瑕疵,尚不影响整堂课的效益。相反,如果结构不合理,即使每个环节都很精彩,整堂课的效益仍就不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新课程课堂结构模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其次,这个“功能”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来体现的,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又是新课程教学必须继承的传统。

  过程与方法,即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课堂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而应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1)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 ,“授人以渔”,使学生接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重视教与学方式的配合与默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面,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验探究价值;重视互动与交流,沟通情感,感受关怀,体验成功,分享快乐。

  (3)重视情境的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锁定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促进有效学习;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第三,探究新课程课堂结构模式的关键在于安排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把这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1)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独立自主地阅读、思考、分析、综合与质疑、解惑的过程。其特点是: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或手段,更是一种能力。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应该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受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被《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列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具有四大优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人际交往,保证全体学生发展,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其要义大致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以小组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第二,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第三,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第四,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第五,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过程的。概言之,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近年来涌现的教育新名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思维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即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过程,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其主要特征是:

  ——综合性与开放性: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涉及面相当广泛。

  ——主动性与自主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

  ——探究性与创造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结论层层探索。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有创造性的发挥。

  ——实践性与过程性:学习是以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感知、体验。探究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索的魅力所在。

  ——互动性与灵活性:学习中主体与客体互动,师生、生生互动。师生可以根据探究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探究方式。

  ——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有侧重。在探究中要发挥超越性一面,让学生大胆地怀疑、猜测,从而创造性地学习,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标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第四,建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解决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问题。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关键在于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主要是呈现教学目标,并争取学生认同这些目标;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就在于确定教学策略,科学的、合理的、有序的安排好教学进程。

  建构主义认为,传统意义下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者,而是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知识建构者;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而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象;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交往、协作的工具、手段和资源。

  按照上述思想、观点,为落实好三维目标,安排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倡导的几种常见课堂结构模式有:

  1.自学辅导教学法:确立学习目标——学生自学——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2.合作学习教学法:选定课题——小组设计——课堂交流——呈现学习材料——提交学习结果。

  3.探究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界定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执行策略——结果评价。

  事实上,上述三种模式分别侧重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并没有将三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操作性和适用性并不强。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课堂结构模式——“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六环节教学法”(简称“六环节教学法”),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第一个环节 [主题引入]: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个环节 [指导预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基础训练、检测评讲。

  第三个环节 [难点突破]:针对难点、选择策略、引导分析、质疑探究、务求突破。

  第四个环节 [要点归纳]:讨论辩析、课堂交流、整理归纳、总结提升。

  第五个环节 [技能迁移]:例题示范、分析思路、指导方法。

  第六个环节 [训练夯实]:针对性训练、及时检查、确保落实。

  上述第二及第六个环节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第四及第五个环节属于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第一及第三个环节属于探究学习。

  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激疑引趣,制造悬念,创设情境。同时,教师还要以简洁的语言呈现教学目标,并说明其意义 ,帮助学生认同学习目标。

  第二个环节的关键是设计预习思考题 ,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后续合作和探究学习。设计的问题要精当,有坡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启发性、有针对性。

  第三个环节的核心是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最优化的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求得问题的解决。

  第四个环节的要求是在教师点拔、启发之下,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交流。教师点拔要适时、适量、适当,教师的表述要清楚,思路要清晰,引导要及时,评价要精准。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消化的时间、交流的机会。反对教师一言堂,也反对表面热热闹闹、实质性问题悬而未决。

  第五个环节的要害是选题要精当,有典型性,有代表性。解决过程要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思路,总结方法。

  第六个环节的原则是针对性训练,当堂解决,及时消化。

  在上述课堂结构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放手不放任。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求优化,探究学习重突破。教师要解放思想,不要总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不能掌握,讲得多,讲得细,自始至终牢牢地主宰整个课堂,学生毫无主动性。要大胆放手给学生以适当的自由度。当然,对学生学习过程也要作好妥善的安排,加强监管、加强指导,从而务求学习取得实效。

  2.作好统筹安排。三种学习方式要有机结合,根据教学的各方面实际情况作好妥善安排。时间安排上要讲究效率,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问题要灵活机断处置。不然课堂结构松散,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难点突破关键在于铺设台阶,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联系的小问题,引领学生逐个解决小问题,一步一个台阶,使大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备课时要考虑预案,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否则难点一旦不能突破,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一筹莫展,使课堂教学陷入被动。

  4.“要点归纳”与“难点突破”两个教学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进行或“合二为一”,但是它们各自的功能不能混淆,不能取消或削弱。“要点归纳”是整理归纳知识点,形成单元知识体系的过程,而“难点突破”是解决本课难点问题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它们都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具体运作上可以调整安排,但实施过程不能相互替代。

  四、新课程教学之建议1.融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扎在经验里,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在理论指导下,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经过这样的多次循环往复,新的理念才能真正扎根于教学实践,新理念才能真正成为教师的“真知识”。

  2.切实地转变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创设符合要求的情景,引导学生的思维;③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④组织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五个转变:(1)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2)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3)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4)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5)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3.深入地钻研教材。

  首先,要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整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

  其次,从教材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章节(单元),在落实各条训练线方向增强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条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角度整体把握教材 。比如语文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写作,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写作等。

  第三,从单元(篇章)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课时(单元),这是设计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理科教师应弄清某章教材内容的史料、目的、思路、线索、结构,从而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文科教师应弄清某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的、思路、线索、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等,从而明确该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从特定的角度将教材 中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深化理解。比如语文中同一主题不同表现角度的比较,不同年代人物形象思维感情的比较,不同主题作品中修辞手法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比较,中外作品人物的比较等等。又如理科不同概念导出方式的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同一规律应用于不同方向的比较,应用于同一领域的不同理论比较,同一课题的不同实验手段比较等等。

  4.正确处理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

  新课程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学,但并不排斥教师的讲,关键是什么时候讲,怎么讲。首先,教师要精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讲精。只能是指点迷津,不能漫无边际,只能是释疑解惑,不能是“越俎代庖”,只能是简明扼要,不能是平铺直叙。讲要讲到要害处,讲到点子上,坚决反对教师主宰课堂,一讲到底。

  5.不断延伸和拓展教师专业知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识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延伸与拓展专业知识。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通过继承、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和课程层次等知识,还涉及新的教学方法论等知识。

  推进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是时代寄予我的殷切期望。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这场伟大的变革之中,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研究,安下心来实践,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向 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下一篇:把探究和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