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长冲中学  周其红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名著阅读即为本。设计这一栏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阅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名著导读”必须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阅读的监控和效果的保证问题。

  一、“名著导读”该如何导,导什么

  毫无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1、名著推介会。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介绍两至三部名著,中外结合,共18部。这还达不到《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之要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更吻合学生实际。

  2、教师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学,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等等。

  3、影视及网络媒体的利用。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重视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以丰富的内容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在时尚开放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健康成长。

  4、“导”的时机把握。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在上述时间段,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览名著,制定阅读计划。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充分体验。

  5、怎么“导”的问题。 选择好导的时机后,关键在于怎么导了。教材中每部书前的“名著导读”,教师宜作适当补充。关于阅读方法,我们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①读思结合,特别是集体之间的交流探讨,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入,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习惯的养成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放声读,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因其方便灵活,自主性强,深受师生欢迎。但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自觉性不太高,如对这一方式把握不好,容易流于形式,学生读书只是应付差事,导致学生对所读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读而不思则罔”。所以读与思应结合起来,也就是能对所读书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我们经常利用语文阅读课或实践活动课让同学们把前一段时间阅读完的作品就其“怎样写的”各抒己见,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游记》的大胆想象,幽默的语言,对当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反讽批判,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通过比较《围城》和《骆驼祥子》体会钱钟书和老舍的不同语言风格;通过读《名人传》《童年》谈谈怎样做人等。

  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一是批注摘抄。这基本是与阅读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这些小笔墨,它往往是探寻某个关键问题的钥匙,是发现知识宝藏的洞口,是大彻大悟的前奏。至于摘抄,可建议学生准备阅读记录本以便识记和整理,书读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师可以每星期检查一次,养成习惯就好了。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总有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及时地有意识地记下来,就是读后感。这是批注摘抄的深入和细化,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三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我们每学期利用作文课至少安排三到五次这种专项训练,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同学们进一步的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把《泰戈尔诗选》中的一些小诗改成散文,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想象自己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续写一段故事,故事新编有《阿廖沙来到我们中间》、《新西游记》、……在各种类型的写作中,学生既丰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对原作的再创造使他们不自觉的模仿原作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潜移默化地领悟了阅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反过来由于亲身体验了写作的甘苦,才更易于感悟语言大师们驾驭文字的高妙。

  二、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及效果的监控

  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阅读过程中科学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必不可少。同时,也要给学生相对宽松的阅读空间以促进个性化、原生态的解读。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自我反馈表。计划包括每周大约读多少页码,要摘录多少内容,要随时写下感受、体会等,特别要注意捕捉思维火花。反馈表要细化,包括每天的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等。阅读计划宜粗放,留有余地,做到读有所获。

  2、阶段性交流总结。经常进行阅读成果交流,以此推动、监控阅读过程,引导阅读的进一步开展。要求随时和同学、老师、父母交流,善于交流,乐于分享阅读体验和享受。

  3、以评价促阅读。这里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老师和家长,评价的要点是阅读的态度、进度和收获。我们也可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好问题,将其引入试卷,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4、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推动阅读的深入,巩固阅读的成果。我们常常开展“手抄报比赛”“古诗朗诵擂台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三、名著阅读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实践中我们发现,名著阅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方能有效、高效地进行。一是个性化、自由化阅读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关系。只有保证相对自由的阅读空间、氛围,才更有可能使学生真正接触人类精神高端,更从容自由地阅读感悟,更深入独立地思考。但如若把握不好“度”,可能导致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地阅读,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反而形成自由随意、马虎了事的不良习惯。二是阅读快与慢、多与少、深与浅的关系。在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阅读进度要慢,阅读内容要少,重在形成习惯、摸索方法、激活思维、体味内核。在阅读了几部名著之后,可加快进度,推进纵深,涵咏品味,探究思考。遵循先慢后快,先少后多,先浅后深的原则。三是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自读名著既要保证必要的时间,又不能影响到其他各科的学习。最好能争得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配合,给学生更多层面的启发和思考,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形成多元解读、思维碰撞的合力。

  因为“名著阅读”尚在摸索阶段,这些只不过是供同行们参考罢了,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谢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