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让教学在课堂中趋于完美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7-06-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为教师,备课充分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备课再充分,在课堂教学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还会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同一天的两节课给我的两点体会。这两节课都是习题课,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等效平衡的规律解题。

  体会之一,学生的错误使我的讲解更完美。其中的一个例题是这样的: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O和2molH2O(g),发生反应:CO(g)+H2O(g) CO2(g)+H2(g);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为x。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四种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大于x的是()A.0.5molCO+1.5mol H2O(g)+0.4mol CO2(g)+0.4mol H2(g)(其它答案省)。备课时原来只准备这样讲:A项相当于加入0.9molCO和1.9mol H2O(g),可理解为先加入0.9mol CO和1.8mol H2O(g),此时建立的平衡与原平衡等效,然后再加入0.1mol H2O(g),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向右移动,平衡后CO的体积分数会减小,即A是正确选项。上课时,汪敏同学却是这样分析的:A项相当于加入0.9molCO和1.9mol H2O(g),可理解为先加入0.95mol CO和1.9mol H2O(g),此时与原平衡等效,然后再减少0.05molCO(g),则化学平衡向左移动,平衡后CO的体积分数会大于x。她的分析似乎也是对的,也是运用等效平衡的规律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的,可为什么得出相反的结论呢?感谢她的错误,谢谢她的提醒,如果没有她的错误,我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是这样的,我们是要研究CO的体积分数的变化,可是在第二种分析,改变了CO的起始物质的量,平衡时CO的体积分数=n(CO)/n(总) ,即化学平衡向左移动,虽然分子增大,但分母却减小了,按照学生现在的知识,是无法判断CO 的体积分数的变化的,而按照第一种方法分析,就避免了出现这种情况。针对前面的两种分析,我顺势提醒同学们,今后在比较比值前后的变化时,分子分母不能同时变。

  体会之二,形象的打比方让抽象的理论更形象易懂。在另外一个班,习题评讲之前,我先讲了等效平衡三个规律,强调了运用规律注意的问题,即等温等容条件下不等体积的反应建立的等效平衡是绝对等效平衡,而其它两种条件下建立的等效平衡只能是平衡时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等,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讲完后,我感觉到同学们仍不知道所云,个个瞪着疑惑的双眼。如果我强调要注意的地方都没听懂,那学生在今后规律的运用中怎么会注意要注意的问题呢?这时我发现,前排两位同学各有一个金银花露的杯子,我也带了一个水杯,但比他们的大。于是,灵感来了,我把同学的两个杯子拿到讲台上,和我的杯子并排放在一起。我对同学们讲,现在假如我把浓度相同的糖水倒在这三个杯子上,杯子装满后,两位同学的杯子里的糖水不仅是一样的甜,而且含有的糖也会是一样的多,我和同学的杯子的糖水虽然一样的甜,但明显我杯子里的水含糖就要多一些(说到这里,我说我喜欢吃糖,糖多一些好。同学们听后笑了,教室里比较压抑的气氛也一下变得轻松了许多)。同学两个杯子里的糖水就可以比作在等温等容条件下不等体积反应建立的等效平衡,平衡后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相等,而我杯子里的糖水和同学杯子的糖水就可以比作在其它两种条件下建立的等效平衡。当然这样的比方肯定是不够科学的,但它却非常适合课堂教学。通过打比方,抽象的理论弄懂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活跃了。

  其实啊,每堂课下来,静下心来想一想,一定会有不少令自己得意的地方,肯定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得意也好,不满意也罢,好好总结一下,不就是最草根、对一线教师最有用的教科研吗?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兴趣教学”在数学课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