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关注表达,提高语用”的语文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7-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为县小语培训团队的一员,我深知自身语文教学素养与能力的不足,因此锤炼、提高自身水平,刻不容缓。14日,带领本镇10名小语教师,赴匡河中学参加我们团队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乘兴而去,满载而归,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上,都向前迈了一大步。现将活动中的点滴思考与感悟整理在笔下,以示反思,投于行动。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过程,不再是围绕思想内容的单纯理解。不同的课文,体裁不同,教学功能也不同。我们语文老师穷毕生所追求的,是以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将课堂落实到字、词、句、段、篇的书写、理解、运用当中,才是一堂“味正”而“情浓”的真正的语文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它的文体形式是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写作手法是灵活的,语言是自由活泼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张扬书信体文章的这些特点,创设契合作者写信时状态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揣摩书信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掌握书信写作目的的意义所在,提高阅读书信的能力。

  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发展,是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这样一篇有“战争硝烟,罪恶子弹”的文章,对于现在相对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遥远。几位老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拉进了时空距离,用形象直观的战争资料更容易帮助学生们认识和理解。

  三位老师的教学,都通过对比朗读,对比想象的方式展开教学。从“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到想象“如果亲人相见会如何”的场面,关注了文本的空白,激发了孩子的想象空间,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教学方法,学生感染强烈。涂小青老师教学时配乐、图片的动情诵读,由“父亲之爱”体会出“痛失父爱”,由学生朗读中喷涌而出的对“和平”的呼唤,再自然升华为“战争只恨”,层层深入,自始至终都使学生扎根在书信写作目的之中,创设了契合作者写信状态的教学情境。那么,我们在课的伊质疑释疑时,可不可以提这样一些问题呢?谁给谁的书信?信中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封信?这样学生对于这类的特殊书信体文章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有了更透彻的学习?

  其次,中年级是对词汇、段落的积累学习,我认为随文、随镜中学词语、学句子很重要。不宜大面积离开关键词语谈道理、谈情感。涂小青老师在学生朗读“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句子的时候,抓住“精通”、“仿佛”、“观察员”等词语,结合句子、段落、文本的目标来学习。潘晓涛老师抓“凯旋”、“牺牲”等核心词语为线索,引导品读句子,梳理文意,并自觉发现文本的主要信息等,都将词语的学习与文段篇章结合起来了。

  另外,对文本的朗读,教师的指引、分析不宜过多,一气呵成未免让人觉得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沉下来,思考,评价一下他人的朗读。比如陈曦老师在请学生朗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这一段时,实际上学生看过图片后,就可以找到这种悲痛的感觉,老师直接摆出来,还是有些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朗读是从内到外的,而不是外加进去的。那么,这之中的教师针对个体化的评价语应该发挥着点拨、启迪的作用。

  最后,我觉得语文课堂渗透写字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很重要。涂小青和潘晓涛老师适时示范、点拨有代表性的、难点字的写字技巧,在课的后半部分都安排了学生动手去写一写,沉下来,将文本中学到的、体悟到的东西落于笔尖,学生学到的这些方法将记忆深刻,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真实存在。

  每一次教研,带给我们的都是一次精神大餐,怎么样的吸收润化变为自己的东西,付诸实施到日常的教学中,是我们要不断思考做到的。提高自身素养与魅力,语文教研永远在路上。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班班通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与管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