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回归语文本色,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7-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江西省信丰中学       吴彩霞【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新课改    本色语文   语文味【正文】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随着课改的不断发展,我们作教师的开始重视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开始懂得欣赏学生的发言,不用尖刻的批评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摆脱沉闷变得活跃起来;我们开始在教学中密切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努力创设大语文环境。但是,就当我们自认为赶上了课改潮流的时候,由于我们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还有欠缺,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语文课堂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

  一、戏剧化一段时间来,我也曾经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总想吸引学生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冷静下来反思,这些频繁的活动是不是都需要呢?有没有起到促进语文教学的效果呢?事实上,很多活动都是流于形式的。

  在《语文教学通讯》上我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端午日》一课教学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体验赛龙舟热闹壮观的场面,学生以文具盒为鼓,以手为桨,有的学生干脆操起了教室的扫帚、拖把,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场紧张激烈的“赛龙舟”就这样开始了……显然在喧闹的背后隐藏的是浅薄和虚妄,淡化了“语文味”,学生在轮番上演的节目中增添了乐趣,丧失了理性思考,更谈不上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想到自己也曾经搞过不少活动课,其中也有毫无必要的,甚至将综合学习活动变成了纯粹的表演课,也曾幼稚的想过准备好一节活动课表演给随即视导的领导看,以求蒙混过关,现在想来,当时没有这样做真是悬崖勒马了。戏剧化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气氛呈现虚假繁荣,蒙蔽了学生的眼睛,也蒙蔽我们老师自己的双眼。

  二、时尚化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大有让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师羞愧难当之势。课件制作唯美而丰富,师生一猛子扎进多媒体世界中遨游。总觉得教师快成“鼠标”了,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角色的再造。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要先看看秋天美景的图片;教《斑羚飞度》,就要播放斑羚们飞度过山涧的动画;教《失街亭》干脆就把电视剧《三国演义》的那个部分放给学生看。这样一来的结果怎么样呢?是不是起到教学效果了呢?我想,应接不暇的文本和超文本(图片、音乐、电影)的切换,不仅对学生没有帮助,还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容不得让学生的目光停留在文本中,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那样生机盎然,偷偷钻出的小草、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的花朵、嗡嗡采蜜的忙碌着的蜜蜂,还有那春风的轻柔、春雨的细密、黄晕的灯光、抖擞精神的人们,那画面岂是一两张图片包含的了的?斑羚飞度时的壮烈和凄美更是无法在简单的动画中体现出来。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走向了狭窄,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成了浅尝辄止。而语言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

  课件本是他山之石,要拿来攻玉,不要砸自己的脚。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课件的使用应当符合教材情景需要,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

  三、复杂化也有这样的一些课堂。将《珍珠的泪》的讨论中心设定为为何事流泪,于是老师一定会问学生,在你的生活中你流过泪吗?你是为什么事情而流泪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老师讲了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说到动情处甚至自己先泣不成声。于是乎,教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做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教主题是“爱国”的文章,仅致力于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爱国的说教。这样的教学看似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实则漠视了课堂中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语言”,课文学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如果说上述的课堂还张扬了人文性,那么有的课堂则变成了纯粹的杂烩,令你完全无法想象这是一堂语文课。记得看过一位老师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且不说问题设置的简单(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根本不需要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只不过是流于形式。单看这些问题,和语文的关系又有多密切呢?后面的教学更令人啼笑皆非,教师让学生交流查找的资料,谈谈你所知道的物候现象。这分明将语文课堂变成了地理课堂啊!我们教师不应该把课堂复杂化,语文教师也不需要做地理、天文、音乐、美术皆知的圣人。

  当语文教学逐渐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断的反思中领悟到了“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一堂好的语文课,语文味应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圈点批注、摘抄录记的“写味”上,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赏味”上。追求本色语文,就应该以“语”为本,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努力做到“三实”:平实—平平淡淡教语文,扎实—扎扎实实教语文,朴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持守语文本色,就是从学语文的角度,按照汉语的规律,实实在在地教语文。

  查看了许多教学方面的文章、书籍,通过阅读,也让我领悟到要上一堂简单、平实,富有“本色”的语文课需要教师注意这样几点:

  一、潜心研究教材,细读文本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说过:有时一个确有心得的阅读就成就了一节好课。

  在我们教导学生阅读要读出个性化的体验,告诉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教师自己难道不应该首先读出自己的体会吗?对教材要想把握到位,沉浸文本是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要以文本的阅读、文本的理解为基础,绝不能让分析教参取代了我们的阅读过程。

  于漪老师说过教材一定要烂熟于心。她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研读透了教材,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

  二、语言活动是核心语文是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语文的本体是言语。不难看出: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的言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言语氛围,引导学生咀嚼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的体验,生成学生的言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归纳为三个基本层次:立足于文本的理解,指向语言的品味,语言的综合运用。

  我们教师要在对语言文字的慢品、细读、沉潜中感悟语言的魅力,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十足的语文味道来。要对语言因素挖掘,特别是对看似普通、平淡的语言。

  三、扎实基础,平淡中见神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是本色语文、本体语文、本真语文。钱理群先生关于经典作品教学提出这样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读原著,一字一句地疏通,一篇一篇地老老实实地读,弄清原义、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和习惯,不要抽出而讲,作不着边际的发挥。”简单、平淡、扎实的语文课才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真谛。

  四、问题设计讲艺术问题是引出学生活动的方法,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是讲究艺术的,主问题的设计要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境界,要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在教学中显现“以一当十”的力量。

  课堂提问还要注意趣味性、挑战性、延展性。让学生发散思维创造能力,能围绕一个中心引出多个问题,把要教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交流呈现多向性。让学生在研讨中获得乐趣,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一不可,对课改实践的现状作出冷静的反思,理性地审视当前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任何一种急功近利,急躁浮夸,只求形似,满足于光鲜外表的形式包装都是与新课程真正倡导的精神实质大相径庭的,都会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负面的影响。本色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自己的领地中来,认真按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扎扎实实地讲与练,从实处着眼,回到根本中来,放大并突出自己的学科属性,提高教学效益。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语文诗词名句分类赏析    下一篇:搭建写作平台,培育文学新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