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谈生命教育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7-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展,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哲学家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但在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侵扰下,唯理性、唯知识的教育在模式上缺少文化意境,在精神上缺少信仰依托,教育的品质发生了文化性错位,从而扭曲了人的生命发展。生命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价值生命的教育应该是认知与情感协调,人与人心神契合,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这样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尊重、激励、体验和宽容个体生命,在平等对话中开启心智,以温暖澄明的情怀守护生命悸动。

  “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这是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学生年龄无论大小,作为一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完整生命,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尊是无价的,一个人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它会拥有完全的自尊。自尊又是最敏感的、脆弱的、极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尊心比作荷叶上的露珠,需要精心呵护。

  激励是生命飞扬的翅膀。生命具有原始的冲动力,是激情飞扬的,但我们的老师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过滤孩子的生活,以近乎完美的标准苛求每一个孩子,挑剔、淡漠地对待生命的内在需求,折断了生命飞扬的翅膀。其实,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唤醒和激励生命当中的内在力量,即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要在善意的批评中给学生一种“爬起来”的自信和勇气。冷漠与粗暴是一种心灵的隔阂,那样的老师不可能体悟到教育的意蕴。

  体验是进入生命的惟一通道。生命之趣在“觉”的求达,体验即“觉”的孕育和生发,生命本体之“觉”,学以致道之“觉”,智慧创生之“觉”,便会构成生命的完满人格。没有心灵的体验,精神生命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生命成长不可缺少的独特感受。教育就在于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自然界、在社会中、在人类的文明中,与自然、与社会、与文化接近,去体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关系。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进行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生命,感受生命的艰辛与欢愉。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化于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没有体验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生命的成长。

  宽容是生命教育的另一种香味。对待学生,教师必须有一种宽容之心和深厚的仁爱。在课堂上,即使是一个在教师认为毫无价值的发言,也蕴藏着学生思考的艰辛,不要轻易的否定。哪怕是“怪异”的回答,教师也要认真倾听,或许智慧就在其中。如果说知性创造的多远,教师容易宽容;那么道德上的宽容则不容易做到。现实中学生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顽劣、任性、有时甚至是错误,但在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时期,出现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人生没有犯过错误,那是没有完整体验的人生。列宁说:“青少年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该给他们的不是过多的责备、训斥,而是因势利导,让他们的心灵经历震撼和洗涤。宽容如同一缕阳光、一丝春雨、一片冰心、一剂良药,传递着教师的温情和期待。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

  在对话中开启心智是生命教育的基本形态。说到教育,人们就自然联想到知识,知识是人的生命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离开了知识的学习,不可能有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但如果学习的目的仅止于知识,生命的质量也会黯然失色。因为教育的文化表达就在于“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文化传承和理性引领。所以,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能总以智者的姿态出现,对学生耳提面命,学生是平等的伙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知识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诱导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塑造一个“教育文本”。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过少生字,背诵多少课文,解答多少习题,也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多少生活规则,更重要的是在于知识和规范背后的东西,那就是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是心智的觉醒和智慧的生成。试想,学生的心智之门缓缓开启,智慧之树渐渐萌发,人类精神中高贵的禀赋也熠熠闪亮,这是何等的闪亮和幸福。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发达、人文回归的文明时代!生命教育既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又是对教育灵魂的重塑与确认,是教育回归宗道的生命呐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生命的尊严拷问灵魂,以哲学的理趣献身事业,以散文的韵致追求理想,以诗歌的音律唱响未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淋漓地展现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挚爱!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新时期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