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浅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7-07-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白庙河中学 范辉林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成因  转化对策

  【摘  要】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学生的认知、心理、生理、情感、习惯和教师的教困因素等;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转化学困生,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要重视情感交流,实现情知交融教学效果;要在知识方面寻根求源,推进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观,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整个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数学学困生”即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数学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现象主要是由学生的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引发的后继学习困难的暂时现象,初中数学学困生具有阶段性、连续性、普遍性、隐蔽性等四个明显的特征。

  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认知因素

  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时,学生内心必将产生一种积极欲望:希望通过主观努力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但数学知识章节间跨度过大,易造成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会产生困惑、回避的想法,学困现象便发生了。

  (二)心理因素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远大理想的确立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尚处于萌芽阶段,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都不甚明确,学习上的动力仅仅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种要好心理。这一动机如得不到及时引导,是不能维持长久的,必然导致不作为心理、依赖心理和自卑心理,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困。

  (三)生理因素

  初中阶段是学生由儿童向少年过渡的时期,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学生不能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苦苦地体味着这“成长的烦恼”,极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封闭等情绪。这一时期的学生渴望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倾诉,但又把握不好,导致早恋现象的出现,与教师、家长产生抵触情绪。这些情绪若得不到及时而又恰当的疏导,不仅易形成学困,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的养成。

  (四)情感因素

  数学课堂教学受学科知识的影响,教师若不深入研究教材,展现教材的知识背景,呈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很多数学教师上课语言枯燥、平淡,学生交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极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感,久而久之,学困现象自然形成。

  (五)习惯因素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或作风,是一种自动的、经常化的行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小学教师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顾及学生数学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环境陌生、学习科目骤增、数学知识脱节等因素,搞得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困。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将造成长期的学困。

  (六)教困因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困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会出现教困现象,尤其是数学教师。出现教困现象的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能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个人人格魅力将每个学生带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导致学困现象的发生。

  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更新观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那么怎样优先面向学困生呢?江苏省洋思初中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洋思初中的信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初中的教法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老师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洋思初中的学法是:“自主探索”、“‘兵’教‘兵’”、“一帮一”。洋思初中对学困生从进校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也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演示和实验主要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和批改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正因为如此,洋思初中在办学基础条件,生源无选择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都为100%。优秀率列全市之首。

  (二)重视情感,实现情知交融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实践也表明,仅关注数学教学中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因素,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调查表明:学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厌学情绪,把数学看作一门讨厌的学科。归结原因为:一是认为数学比较抽象,对所学内容感到厌倦;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三是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失衡:重视优等生,冷落学困生,甚至讽刺、挖苦学困生,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抱消极情绪;四是学生往往把数学教师与数学学习联在一起,他们或者因不喜欢数学学习而讨厌数学教师,或者因不喜欢数学教师而讨厌数学学习,导致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关系不融洽。由此可见,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力争达到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

  教师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整合,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讲授“线段的黄金分割”时,先介绍人体中黄金分割的例子:人的肚脐是人体长的黄金分割点,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体长的黄金分割点。再让学生测量课本、教室窗户等物体的长宽,并求出比值,使学生亲身感知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情施教

  古人云“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生灵光”,课堂上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要注重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如一个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一句表扬的化等等,往往都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点燃其心智的火花,给迷茫者以希望,给彷徨者以勇气,给松懈者以力量,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

  3、增进师生情谊

  学困生在心理上更需要教师关注、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要多投向学困生,目光中充满信任;课后多找学困生谈心,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增进师生情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这类例子遍布报刊,这里不再列举。

  (三)寻根求源,推进数学教学生活化

  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是严格按照数学知识体系编写和展开的,基本不顾及学生的感性认识,远离学生生活,排除“升学”目标,学生很难感知学习数学作用,很难品尝数学之甘甜与乐趣,学生自然不喜欢数学,甚至放弃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数学课程应该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标准》的这一课程观告诉我们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要贴近学生,要与属于学生的世界紧密联系。如,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设计问题:A、建房装门和窗户时,为什么要钉“拉子(农村木工俗语)”;B、大家用的课桌晃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等,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很多几何知识同学们已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只是不知道原理而已。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掌握的技能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掌握新知,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愉快。

  (四)体现主体,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实践表明,要使学困生学有所得,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把学习者看作学习的主人。尽管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补差的方法能弥补学困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但学困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落后的局面很难得到彻底改变。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学生主体观,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教学生会学

  教学实践中,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数学积极性较高,也下功夫,但是他们的数学成绩却总是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教师弥补这类学困生知识缺陷时,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解集的寻找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寻求解集的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于小小于大,取中间,小于小大于大,则无解。

  2、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困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应较弱教师教学应充分重视数学活动教学,避免将数学教学看成仅仅是教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结论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把学生看成为被动接受数学结论的工具和容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以便能充分阅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比较多的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要变数学结论陈述性的教学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使师生双方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要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江苏洋思中学的数学课堂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如概念型课的教学采取“集中学,分散教”模式;例题型课的教学采取“一学一教,当堂训练”模式;对概念+例题型课的教学则采取“两学两教”模式,等等。教师的教更注重“点拨”、“释疑”、“矫正”,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学生学,让学生进行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为学困生的转化与 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广阔的前景。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农村中学的电教设备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许多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抽象的变得具体了;理性的变为感性了;微观的变得宏观了;死板的变得鲜活了;无声的变得有声了;遥远的变得临近了;模糊的变得清楚了……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的效果成倍提高。我们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困生的转化与发展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困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教师可以把一些难以用口语、文字表述的内容十分简洁、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使学困生更易理解掌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更立体化、更接近于情境性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变成眼、耳、口、脑等感官的共同感知,共同作用的学习过程,提高学困生学习效果;从而使教与学的互动交流更丰富多彩。如讲授“函数图像”时,学生往往不能把握函数图像的决定因素,教师可利用“函数作图”软件,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函数地图像决定于函数解析式的系数:系数不同,图像就不一样;再如讲授“圆锥展开图”时,教师可制作简单的动画:沿圆锥母线剪开,并逐渐展开,成为扇形,再将有关量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圆锥展开图及圆锥与展开图中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掌握圆锥有关知识。

  初中数学学困生是学困生中的最大群体,因此,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核心部分,需要全体数学教师开动脑筋,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数学学困生的的转化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努力学习和解读《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学生观,积极主动地为初中学困生的转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需注意的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生活进课堂 孩子兴趣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