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民办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刍议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07-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面对这一举国上下的改革浪潮,民办学校何处何从,是闭关自守,还是站在改革的前沿?答案当然是后者。民办学校应利用自己的优势,成为改革的主力军。

  一、民办学校的现状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

  1、生存现状

  民办学校一般是近两三年来组建,正处于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时期,生源是否充足是关键。而对于家长和社会来说,学校教学质量是否是本地最好的是他们择校的主要标准。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提高并不相冲突,但短时间内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点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因素。

  2、装备条件现状

  民办学校虽然收费较高,但出于建校初期,白手起家,各种支出繁多,能用于添置装备的经费有限。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知识,学生参加探究活动,通过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装备不足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削弱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另一个因素。

  3、师资力量现状

  民办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各学校招聘,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且接受新鲜事物的积极性高、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已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教学形势的需要。这是开展课程改革的有利因素。

  4、学生能力水平现状

  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知识程度、能力水平相近,整体水平高,富有求知欲。这是开展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有利因素。

  二、转变观念、创造条件,推进课程改革

  (一)、转变观念,为课程改革做好思想保障

  1、领导观念的转变   学校领导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和带头人,领导观念直接影响课程改革进行的程度。学校领导不能只看到生源不足、装备条件不好等不利因素,应从学校长远发展着想,积极创造条件,制定相关制度措施鼓励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

  2、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利用培训、自学、校本教研、校际教研等机会提高自己课程改革水平,转变观念。不能再在搞不搞课程改革上徘徊,而是应多考虑如何开展好课程改革。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

  (1)师生角色观念  新的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见解。

  (2)教学观念   教学目标从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转变到以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由教师从主观意愿出发的生硬灌输转变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固定的班级授课制转变到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多样地采用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独立学习、室外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由“一张嘴、一支粉笔”转变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将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应用于课堂。

  (3)评价观念   应改变对学生只看考试分数、遵守纪律情况的评价方式,学科教师也应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个体,多学科、多侧面、多次综合考察进行综合评价。提倡多样化、开放性的评价方式,既有师评,又有组评、自评。把握评价的密度、力度和时机,评价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不能过密;评价的力度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当学生需要鼓励时,当学生骄傲自满时评价应不一样。

  3、学生家长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家长和社会评价学校质量好坏不能只看考进市重点、县重点的学生人数,评价学生不能只看分数的高低,而应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将来走上社会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家长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要靠政府、学校、教师去宣传,从而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改善学校装备条件,为课程改革提供后勤保障

  学校应在有限的经费中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抽出一部分用于添置急需的仪器设备,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立足现实,运用好现有设备,并自己设计制造一些教具,不能等有设备时再进行课程改革。

  (三)加强培训和教研,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保障

  对于山区学校来说,课程改革如何实施,在大多数老师的头脑里仍很模糊,不得要领。为使课程改革能健康发展,做好培训和教研工作是关键。学校应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积极安排课改年级教师参加培训,使其先形成一套比较清晰的课改方案,再利用校本教研,培训其他课改教师和其他年级教师,带动全校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校本教研不能以讲研讨课为唯一模式,应结合研讨课进行理论研讨、现实问题研讨等多方面的研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全校教师的共同钻研下,课程改革一定能取得突破。

  (四)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保障

  为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必须有一套奖励和处罚的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应涉及常规教学的备、讲、批、辅、评等各个环节,应涉及教师培训和教研方面,在现阶段,奖励机制应向担任课程改革的教师倾斜,以提高其积极性。

  三、在课程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表面文章”式的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初期,易出现以下几种应付形势的表现:(1)口头叫得震天响,行动中慢腾腾。(2)有领导检查时积极改,领导走了就不改。(3)讲优质课、公开课时运用课改理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七拼八凑上课改课,平时老办法“满堂灌”。

  万事开头难,只要努力钻研,坚持不懈,一定能深得课改精髓。

  2、“换汤不换药”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有一些课堂教学模式与旧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但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1)“一刀切”式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但讨论没有几分钟就叫停,然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不时打断学生的话,使其回答不断趋向正确。如此反复,直到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既不管学生实际讨论的结果怎样,也不问学生在讨论中是否发现了新问题。在此过程中,讨论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教师规定,学生没有主动权。

  (2)“牵鼻”式的谈话法   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自学课文,一会儿后,教师就不断与不同的学生对话,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过强。

  (3)“串讲法”  教师在讲课中,不时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短暂思考后个别回答、集体回答,或让学生短时间讨论后回答,或在讲的同时,作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在此过程中,学生虽然参与了,但没有较自由的活动空间。

  (4)“师生互动法”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互相讨论等多种形式连在一起,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较大的空间内活动。但实际上参与活动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基础较差反应速度慢的学生觉得自己被遗忘了。

  上述这些教学模式相对于陈旧的“满堂灌”“教师一人说了算”的模式进步了许多,但留给学生的自由空间仍显得不足,教师为了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在赶着学生向前跑。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主体空间的“度”,何时才真正需要教师出面起主导作用,如何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重点摸索和探讨的。

  3、“另起炉灶”式的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中,因未能真正领会课改的涵义,以为新课程的教学就是教师只要布置任务,其他全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师不作指导,不管结果。这也是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今年6月15日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课程改革中要处理好三种关系:要处理好重视基础和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不要把我们教育的优点丢掉;要处理好生动活泼与严格要求的关系;要处理好减负与刻苦学习的关系,中国教育的优势是学生学习比较刻苦,基础打得比较扎实,这个优势不要丢了。

  课程改革是为国家、学生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大变革。民办学校必须全力以赴地搞好,民办学校希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更多的指导,使课程改革更快、更健康地在民办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对初三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农村中学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一些困惑与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