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7-09-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鸦片战争》教学实例,对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四种基本观点: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填鸭式”的满堂灌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也是机械死板的,“听、读、背、抄”是其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高分低能大量产生,历史课堂也成了“遭人厌”的课堂。进入21世纪,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是大行其道,在历史课堂上,“新招”、“创新”层出不穷,“课件满天飞”,一些教师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是课上学生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实际效果却没有太大的改变。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的历史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适应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体会较深的《鸦片战争》一课谈谈自己对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粗浅看法:

  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课堂导入,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精心设计的导入,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思维活动激活,凝聚起来,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鸦片战争》教学案例中,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史,通过初中的学习,大家对中国近代史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举例:鸦片战争战败、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师:那中国古代呢?大家能不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

  生: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光辉灿烂……

  师:是的,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她一直昂首走在世界的前列,(举例: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代表性成就)。然而,步入近代,她一次一次遭到冲击。泱泱大国,饱受欺凌,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切的起端在哪里吗?

  生:鸦片战争。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鸦片战争》。

  本课导入,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初中历史基础),运用问题的方式,通过与学生一起回顾已知的历史,创设情境(屈辱的近代和辉煌的古代比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一个较为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紧紧怎样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这是提高历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性因素。

  1、运用问题探究法教学:

  问题探究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的解决,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透教材,设计难易适中、典型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问题,使之贯穿与课堂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在讲述《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学生思考?

  师:中英两国远隔重洋,19世纪中期从英国航行到东方的中国必须绕非洲好望角,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帆船,至少要4个月。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侵略中国?(出示世界地图)

  生:------

  师:要想知道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侵略中国,首先必须了解中英双方在19世纪40年代各自状况是怎样的?

  生:阅读教材

  师:了解一个国家的状况如何,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生: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

  师:好,现在大家一起来回答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侵略中国?

  生:------

  这四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紧扣,有诱惑力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其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更重要是挖掘出学生心灵深处探究的需求,从而推动他们思维活动的步步深化,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

  现今所用的历史教材,主要仍然是以文字材料为主,而且有很多结论性的语言,理论性较高,学生阅读时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也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大降低课堂实效。因此,教师备课写教案时,在依据教学大纲,认真处理教材时,不免尽量选取一些与教材关系密切的趣味性较强的史料,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在讲述清政府军事力量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八旗兵和绿营兵来历和现状,不仅引发了学生听讲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清政府腐朽的认识。

  3、图文并茂

  充分利用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可增强历史教学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实效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封面的插图——人民英雄记念碑的第一幅浮雕,并要求学生去阅读碑上的文字,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强化学生对近代史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坚强决心的理解。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1、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有哪些?并由此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然后组织学生以六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每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记录、归纳,选一名学生作为中心发言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由发挥,积极合作,最终完整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2、把学习历史的方法教给学生

  一堂好的、高效的历史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阅读教材、如何观看插图、如何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这些方法的指导应不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鸦片战争》一课中,在分析中英双方在19世纪40年代各自状况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就要求学生把握:了解一个国家状况,应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方面去考虑。学生掌握这一基本历史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认识问题的层次,也可更好指导其以后的学习。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历来就有“文史一家”“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与语文是紧密联系的,不

  仅如此,现在高考文综考试更是把政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特点为历史教学服务,让历史课堂更丰富、更有趣、更吸引人,不仅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也适应了高考的要求。

  1、   语文的语言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她能把教师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风趣、幽默、准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让他们在和谐、活跃、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它使教学锦上添花;教师不仅“教得懂”,而且“教得美” 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学得愉快”。

  2、   政治的观点

  “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

  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鸦片战争》一课中,在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时,在运用政治观点分析大量史实基础上,学生得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在于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3、   地理的图示

  直观的地理图示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

  历史知识的理解。《鸦片战争》一课中,一开始我就挂出世界地图,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中英两国的地理位置,相隔的距离,激起学生对“英国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侵略中国?”问题探究的兴趣。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提高文科平行班历史学习兴趣的一点思考    下一篇:历史教学面临的困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