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课题研究方案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7-10-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1、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为人们重视的程度是与社会的发达程度相关联的。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约3.4亿的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受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具体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情绪失控、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难于应对挫折、说谎、厌学、逃学、社会适应性差、性心理偏差等等方面,严重的出现了自伤或伤人现象。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集中在14岁到18岁这个年龄段。有关资料初步统计,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为16%—25.4%并呈上升趋势。有抑郁症———这一世纪十大疾病之一的学生占18%—44%。

  目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不容乐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心理等不同程度存在于中学生中……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内容。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分辨是非、判断善恶、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的有待规范,网络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我校部分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急需在网络环境下给予纠正和治疗。

  2、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网络心理教育资源丰富,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撑。由于网络信息量大,随便一搜索,就能拥有从心理教育理论到案例的丰富内容,有心理专家的讲座和教师的心理教育心得。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无论为老师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还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疏导、调节自身的心理方法的掌握都能提供有利的参考和借鉴,为开展心理教育提供有力的材料支撑。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更能让学生表露真实的自我,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对症下药。再高明的心理医生面对始终保持沉默甚至不愿接受心理辅导的人也会束手无策,所以要切实使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实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愿意说出他的困惑,烦恼,表露真实的自我。但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暴露自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学生甚至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鸵鸟政策”,讳疾忌医,不敢去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现实中的痛苦和内心的思想,在网络中学生面对陌生的人,消除了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卸下了伪装,往往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他们愿意真实地表述自己,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减少传统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发生,从而更有利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今计算机已演绎成为时代的主角,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前拓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网络也因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构架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文化、教育景观,融入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网络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面对这一新课题,如何探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正式开展以来,教育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独立的心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如今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网络心理课堂的开发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对此进行归类整理,为下阶段研究提供依据;

  2、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充分利用和创建网络资源,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形成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

  4、形成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系统;

  5、建立网络环境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6、探讨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模式设想:

  (1)继续实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课程模式,心理咨询辅导等。

  (2)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A、网络心理课堂

  B、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模式。

  C、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全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心理健康立体教育模式

  D、建立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模式。

  四、实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

  1、建立学生网络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为培养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中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建立网络学生网络心理档案,首先要指定心理健康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要让网络学生网络心理档案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让有心理健康问题或者有心理健康问题要咨询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打消他的顾虑。其次要指定心理健康教师专门负责,并替学生保密。第三,根据学生心理档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2、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资料库

  要对学生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让施教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由于网络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丰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从网络上收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资料库,为实施教育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收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建立理论知识库,并认真学习,借此提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其次寻找有关心理教育专家实施心理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教育个案,扩大教师的认识领域,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深度。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案例,总结自己以往开展心理健康的成功经验,提供有关问题学生的个性心理等资料,将这些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存放在网络有关资料库里,从而为心理教育教师提供参考。

  3、建设多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有的放矢、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在这里,教师和家长是导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目前,大多数家长与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远远不够,自己不太懂网络,甚至是一窍不通的网盲,当然无法在网络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和引导。因而,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对学生网络心理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和监督,使上网成为一种健康愉快的家庭活动。为此,学校要建立专门网页,创设活动条件;联系有上网能力的家长,邀请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建立心理咨询室;制订心理教育计划,保证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师生之间: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规定开放日期,利用“知心姐姐”、“心育课堂”等形式为学生服务。

  生生之间:组织部分心理品质优秀或者在某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担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顾问,回答学生提问,与他们进行交流,拉近教育和被教育者的距离。

  家长和学生之间:邀请有教育经验的家长参与教育活动,让他们通过讲述自己的子女学习、成长的经历对学生实施教育。

  家长和教师之间:在教师和有心理问题的家长、教师和有教育经验的家长之间,建立网络沟通渠道,定期交流子女情况和教育信息、效果。

  4、建立心育网络课堂

  网络虽然创造了“虚拟现实”环境,能够为我们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也促进了人们突破传统线性思维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模式,诱导青少年只“看”不想,以“形象化倾向”放弃思考与探究的思维形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迷失,并逐步沦为网络的奴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以及个体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的减少。虚拟的现实可能使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及撒谎、欺骗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会。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教育,结合我校的实际,构建心育网络课堂。

  5、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为让心理健康教育达到过程的完整性和效果的圆满,需要建立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满意测评、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汇报、展示活动,以此扩大宣传效果,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五、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2、理论研究法。寻找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并通过研究分析,不断修正完善,逐步形成适合对本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设计报告及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跟踪调查,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改,不断总结研究成果,纠正研究策略、方向和方法,逐步实现研究目标。

  4、个案研究法。选择几个存在心理问题的典型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多向交流与跟踪调查,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并分析效果和不足,不断调整完善,总结经验教训。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6年11月-2006年12月)

  做好课题设计报告并收集有关资料,组建课题组,课题申报。

  2、调查分析研究阶段:(2007年3月-2007年5月)

  通过调查分析,剖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比例和成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对教师、家长进行培训,写出调查报告。

  3、理论研究阶段:(2007年6月-2007年7月)

  收集并组织学习有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制订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构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具体分工。

  4、实践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

  根据设计报告开展研究和实践,设立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问题反馈工作,边实验,边小结,边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

  5、结题工作:(2009年1月-2009年6月)

  结合平时的记录、积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后,以论文形式进行课题结题工作。

  七、预期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论文及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及其分工

  1、组织管理:

  本课题接受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湖南省电化教育馆的管理指导。

  2、主要研究人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社会建构主义和中学生课堂创新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谈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