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赏析题解答的生活化策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1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试题,主要分布在现代散文(或小说)和古典诗词阅读这两个板块,主要题型有“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作品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某文或某段文的主要写法是什么?请简析”、“某题目、某句话、某段话或某部分有何作用?请探究”以及“探究某文的人文内涵”等,一般赋分在30分左右。从考生的成绩反馈来看,一向均分很低,甚至低到10分左右。可以这样讲,这类试题的有效解答一直是个令人头痛的老大难问题。近20年来,笔者一直在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主张用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教读这类课文,指导学生解答这类赏析题,实践证明很有效。下面,笔者就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走进作者生活,厚积文化素养

  对“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作品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这几句话有怎样的特殊含义?”、“请在文中找出流露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这类试题。笔者认为,教师依据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用生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途径。所谓的“作者生活”,一般而言,指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理想追求以及生活背景等。当前,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的成绩之所以总是不够理想,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弊端就是考生总是死盯着文本自身做,不能深入“作者生活”,而且相关的文化素养十分薄弱。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坚实地走好两步:第一步,在教读课文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如,为了教学生读懂陆游的诗,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南宋统治者投降、苟安的社会现实,走进陆游终生不忘抗金报国、还我河山的那颗心灵,甚至由此走进那个时代所有主张抗金的诗人的心灵,这才有可能真正读懂他们的诗词,领悟到其人其诗的艺术美。当然,背景较浅的文本可以淡化一些,同一作者的作品还可以先繁后简,但一些文本的背景较深,甚至与创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这就必须要扎实、到位地做好这项工作。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鲁迅的《祝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绛的《老王》等课文的教读就该这样做。第二步,平时的赏析训练中,教师也要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让他们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强化、巩固这个好习惯,直至真的养成这个好习惯,积累了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古人云:“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语)其实,解答此类试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这里还得强调一点,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固然十分重要,该是学生能够深刻、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这还不够,还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深入“文本生活”, 即深入文本的语境、情境、意境、情节等,与故事或抒情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把试题解答得更完美些。比如,教读《老王》,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生活”,深入到作者杨绛“没送老王下楼(老王已经病得不行了,第二天就去世了)”、“不晓得老王的死讯(一点儿都不挂惦)”、“从来就没有到过老王的住处(不关心老王的生存状态)”、“总是用钱打发老王(认为用钱买老王的劳力很安心,甚至老王临死前还这么做)”等情节之中去,就很可能浮浅地以为“作者是在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回报老王的善良和爱心,是在为自己关心老王还很不够而感到愧作”。至于“作者不仅是在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而惭愧,更是在为自己不能回报老王等量或超量的爱心,不能给予老王人格上足够的平等和尊重而深深地感到愧怍,为老王身上的人性光辉而感到温暖,渴望人世间不再那么麻木、冷酷”这种更深刻的思想主旨,就很难感悟和认识到。可见,要解答好这类问题,教师还必须得引导学生养成深入“文本生活”的好习惯。但由于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样要分两步走,且广大语文教师对此也都比较在意,故这里不再赘述。

  二、依据生活常理,明确思维角度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主要想谈三点:

  首先,对“某题目、某句话、某段话或某部分有何作用?请探究”、“某文或某段文的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请简析”之类的试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认真想想作者要写文章而且还要写好的常理。大凡作者要写文章,就一定都想要表达或表现点儿什么,也一定会考虑到写给什么样读者、又该怎么来写等问题的。这个常理就告诉我们,要想解答好这类的试题,就必须首先想到“文章自身”、“作者思想情感”、“读者情感(或心理)”等三个维度,即首先着眼于这三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再就“文章自身”这个维度来看,还可以再细分出内容、主题、结构、技法、语言等五个角度。这也就等于说,一旦遇到这类试题,就可以着眼于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技法、语言,作者思想情感和读者情感(或心理)等七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思辨了,看看其在这七个角度(或其中几个角度)到底有什么作用。如,内容角度可考虑对主人公性格刻画、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流露等的作用;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打下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技法角度可考虑有渲染气氛、对面落笔、画龙点睛、对比、衬托、烘托、象征、等作用;语言角度可考虑有加强节奏、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表现力等作用;作者情感角度可考虑有突出、曲折、隐晦、含蓄等表达作用;读者情感或心理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促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绕梁三日、犹在耳际等作用。与七个角度有关涉就分析、归纳,没有就不必强答。这三个维度七个角度,学生一旦掌握住并养成这样思考和解题的好习惯,答题时也就自然不会再无从下手或答不到点子上了。

  其次,对“某文或某段文的主要写法是什么?请简析”之类的试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多想想生活中人们观察人和事物的一般方法。我们都知道,文学类文本一般有写人抒情、写事抒情、写景抒情、写物抒情四大类。(就是写小说、剧本,也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那么,写人、写事、写景、写物通常都会用些什么写法呢?就以写人为例来说说吧,其写法无外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各种描写,环境烘托、欲扬先抑、对面落笔、对比、衬托、人称变化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就都是通过他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包括心里独白、梦境)、肖像等来观察、分析和评判的。这还不够,还得观察和了解他的生活习性以及他周围的人们的反映等。说句到家的话,作家就是把这些来自生活的“法子”写进了自己文学作品,而我们也必须依照这个“法子”来进行赏析。(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画,就需要通过深入这些描写来进行)至于写事、写物、写人的文章,其写法运用的道理也基本相同。比如,写物常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对比、衬托、白描、细腻刻画、变换视角、变化观察点、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等写法,写事常用以小见大、悬念、伏笔、照应、铺垫、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波澜起伏、结尾出人意料等写法,写景常用环境烘托、对比、衬托、白描、拟人、视角变换、观察点变化、移步换景、虚实相生等写法。这也就告诉我们,要想解答好这类的试题,只要看看“某文或某段文”写的是什么(人,事,景,还是物?)就可以了。

  最后,再谈谈“探究某文的人文内涵”之类的试题。解答这类试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要走进作品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心灵,洞悉他们的精神世界。比如,探究《品质》这篇小说的人文内涵,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了解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所生活的社会现实——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物欲横流,追求享乐,用金钱和利益评判一切,又要引导他们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揭露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虚假竞争泛滥,质量和诚信下跌的社会现实,呼吁人们关注大工业生产带来的弊端和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甚至被逼上绝境的小手工业生产者的命运。不仅如此,还要走进主人公格斯拉和“我”的生活与心灵,进而把握格斯拉的性格和命运,理解“我”的行为和心理。由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维度可以提炼出:大工业生产既推进了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享受,也强化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人们贪欲、虚荣的膨胀,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甚至出现诚信、质量和道德危机。由主人公格斯拉思想性格的维度可以提炼出:人是应该坚守道德和诚信,但这种坚守要与时俱进,要努力创造能守住道德和诚信的环境和条件,要拥有不使道德和诚信受伤害的智慧和策略;人的悲剧都是性格的悲剧,固守死理,不肯思考和探索出路,只能是死路一条。从“我”和读者的维度可以提炼出: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强大与扶贫济弱、造福他人、文明进步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

  捎带再多说几句,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赏析的书,自觉地理解、记忆一些赏析术语。概括叙述方式的有:平行叙述、倒叙、插叙等;概括叙述结构的有:吐蕊式(剥笋式)结构、对比式结构、回字型结构等;概括叙述、描写和抒情关系的有:画龙点睛、融情于事、夹叙夹议,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炉,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情等;概括情景关系的有:即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烘托反衬情感等;概括情物关系的有:托物言志,写物抒情,融情于物,寄情于物等;概括语言风格的有:古朴雄浑 、雄奇瑰丽、自然雄浑、闲静淡远等。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多读多理解,多记忆多掌握,考试解题时自然就会像模像样地说一些行话了,成绩自然也比较就理想了。

  三、遵循表述逻辑,确立答题模式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述试题答案也是须有伦次,讲规矩的。比如,前文所提到的三类试题的其答案的表述就都该如此。若问“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析”其答案的规范表述就该这样:先作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用“某某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来完成;接着在小说里找依据,概要论证、分析;结尾再简要谈自己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评价。若问“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析”,其答案的规范表述就该这样:先简要概括其作用,而后在文中找到佐证的理由并简要概述、分析。如果作用不只一点,就分条线总后分地概要表述。若问“这段的主要写法是什么?请简析”,其答案的规范表述就该这样:先概要指明主要写法;接着到文章里找依据,概要分析;最后答出作用或效果,由七个角度着眼考虑。需强调的是,这样的答题表述模式,并不是哪个人强行规定的,完全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回答问题的表述逻辑使然。谁遵循了这个表述逻辑,谁就能够做到表述伦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以不变应万变。(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例了)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其应试化倾向已相当严重了,或者说教学就已经成为应试训练的别称了,日复一日的散文、小说、古诗词阅读赏析训练,也早已经成了学生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流水线了。令人遗憾的是,效果依然很差。对此,笔者认为,不坚持训练肯定是不行的,但机械、死板、盲目、欲做尽天下题式的训练也绝对是不行的。正确的途径就应该是:平时教读和备考训练都回归生活,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之术,让他们学得聪明、练得智慧,让他们自主、独立地去学习,去思辨,去解题,去做人。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笔者则要说:这万变之宗只能归于生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下一篇: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