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11-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个性化阅读还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真正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实施个性化阅读呢?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阅读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然,这“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并不是无目的读书,教师要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基础上的扩展:提高文学欣赏水平要读文学性强的作品,扩大知识面要读科学性强的作品……这一切都需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略读、浏览和精读、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略读、浏览的目的是为精读、积累准备。加大阅读量,学生在浏览时就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在阅读教学时,学生就能补充新信息,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在课堂上充分发表独到的阅读见解。学生在精读时有了充足的积累,久而久之,就能将习得的语言内化吸收并在语言实践中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以后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创作夯实了基础。因此,为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要从阅读的数量着手,增加积累;从阅读的积累落实,提高能力。

  1.从阅读的数量着手。

  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强课外阅读量,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上网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大,了解的知识就广博,积累的语言材料就充分。实践证明,大量阅读是积累的好方法,可为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

  2.从阅读的积累落实。

  建议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有名的篇章,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积累对自己有启迪的语言材料,并将这些内容背诵下来。积累语文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可以把它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大量阅读,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有了足够量的阅读积累,与文学作品的共鸣感就会逐渐增强,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提高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基础。

  二、自选材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前提

  每个学生阅读兴趣不同,阅读水平也有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就要求阅读材料不可单一化,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和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学生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不仅在课外阅读中有,在课内阅读中同样存在。

  1.课外阅读学生有选择权。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有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老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课内阅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其它文学作品,不限题材和体裁,只要有所收益即可。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不同的阅读材料,有的学生阅读了散文诗《野草》,有的学生阅读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有的学生阅读了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管学生阅读哪篇文章,都分别在不同的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品味了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十分丰富的文学语言。学生在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时,其个性体验也得以呈现。

  2.课内阅读学生仍有选择权。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如“拓宽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在课内阅读中,要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个性化的感悟。因此,学生仍有权利自己选择阅读的内容,“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引导学生阅读后,要求学生对作者用清新、细腻、生动的语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说出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由于感悟是发自内心的,内容是自己选定的,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是积极主动的,都有个性化理解。课堂中呈现出一派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活跃气氛,这为学生实现在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体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实践证明,学生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们用此价值尺度来取舍阅读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兴趣的、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个性化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三、自主探究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要方式

  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有了自主选择材料的权利还不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呈现出来呢,自主探究是好方式。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交流,通过讨论,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学生体验中的个性化理解,教师不要轻易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否定,要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喝学生多一些交流,要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活动中,让学生在讨论时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敢于标新立异。正确处理和对待学生这些个人体验将会影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

  1.在自主探究中各抒己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交往可通过讨论来实现。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因此,在阅读活动时,不论是集体的讨论,还是合作小组的探究,均要求每个人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看法。例如:我在组织学生阅读《秋魂》一课时,针对文中“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几部分,让学生有感情读出自己最欣赏的部分,并谈出理由。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结合自己习得的阅读方法,分别谈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在这种讨论的氛围中,学生们说出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进而提高了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自主探究中能够各抒己见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好方式。

  2.在自主探究中求同存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然而,阅读同一篇课文,由于阅读内容及主旨的限制,往往学生会有同样的阅读感受;而同时由于个人阅读兴趣及经验等差异,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课堂阅读时,既允许学生有相同的感受,又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乐于与众不同,能于独树一帜。例如:阅读叶圣陶先生的《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故事的情节主要由对话展开,课上引导学生试拟一段对话,设想石像“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了多种答案,这正是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呈现。

  四、形成能力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最终目标

  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呈现阅读体验。学生有了独到的理解和体验,有了独特的感受和评价,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的实施就达到了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阅读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并大胆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学习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词句感悟。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做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惊鹊”和“鸣蝉”这样的听觉描写中体会到天热,并反衬出乡村的幽静;有的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样的嗅觉的描写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之情;还有的从“听取蛙声一片”感悟到侧面描写烘托了丰年的景象。显然,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已经在独特的感悟中形成,这便逐步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2.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进而达到个性化的感悟。”如在教学《背影》时,对“我”与父亲在车站分别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的描写,学生阅读后对“眼泪”的看法很不一致:有的学生认为是感激之泪,感激父亲对他的爱;有的学生认为是惜别之泪,因为刚刚与父亲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伤心之泪,对父亲的同情与挚爱。对于学生的这些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只有鼓励学生对作品做出独到的评价,才能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从而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3.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兴趣有别、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陈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学生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以后,我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学生有的分角色朗读,有的编排课本剧,有的续写故事,有的做采访的准备,还有的学生画了讽刺意味很强的漫画……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个性化阅读的目标已经达到。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和学生语文阅读水平低的局面;第二,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其三,可以更加充分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之养成终身阅读品质、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组织讨论探究,形成阅读能力,进而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实施个性化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魏书生教学生批改作文的几种方法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视野分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