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感受语言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11-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本文从如何引导学生热爱文字的角度来谈语文教学的责任,提出了“快乐感受   用心观察   大胆交流”的主张,以此来触动学生学习语文能感受语言文学魅力的灵感。

  语文教学经过了小学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已具备教强的阅读能力,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样的文字,在层次不同的读者心里能够引起不同的感触,因此有一句评论说:“晦涩的不是文字,而是读者本身。”

  如何培养这种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兴趣呢?这不是依靠教师对一篇篇文章进行支离破碎的讲解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做一个巧妙的引导者。

  一、       快乐感受,让课堂中充满和谐

  兰,在古语中即“美好芬芳”的意思。只有对这个世界怀有深切的真爱、对世间生命怀有深沉的敬畏,我们才会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语文老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真诚的热爱生活,不做一个对身边事物熟视无睹的人。这可以从生活小事中去引导,也可以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在教学实践中,我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表达。亲切的语言、热烈的拥抱、温馨的握手、幸福的倾诉、伤感的眼泪、夸张的表情……这些都是我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完全不同于其他教师理性的形象,学生在一个可信赖有童心的语文教师面前可以做到彻底的放松。在范文教学中,我也努力寻找这样的契合点,帮助学生与作者沟通,与文字沟通。记得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文时,我抓住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来突出主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当时的画面,做好故事的背景。将故乡里春二月的风筝时节形象的映在孩子们的眼帘中,还可以听到天空有沙沙的风轮声,抬头便可看到淡墨色或嫩兰色甚至寂寞的瓦片风筝,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寂寞憔悴的可怜模样,杨柳发芽、山桃吐蕾。利用自己的朗读,将学生们带进“我”所处的北京四面却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二月。我指引学生体会:“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美好吗?”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再问:“沙沙的声音好听吗?淡墨和嫩蓝的颜色使人感到温暖还是寒冷呢?瓦片风筝为什么会让作者觉得寂寞憔悴?”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调动了日常生活经验,进入了内心细致的体会,得出了结论:沙沙的声音使人感到压抑、风筝的颜色使人感到寒冷、瓦片风筝过于单调、杨柳发芽山桃吐蕾也蕴涵着挣脱严冬的艰难,因此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北京冬天的肃杀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在人物描写中有“我”破坏“弟弟”风筝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勾出了一系列的动词和形容词:抓断、掷、踏扁、傲然走出,惊惶、失了色、绝望。“我”的蛮横与小弟的羸弱对照鲜明,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本是艰深晦涩的,可是我在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对“小弟”强烈的同情心,也使他们体会到了“我”回首往事的痛悔之心。

  对生命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这就是心灵的体验。所以有时候能利用多媒体在不同的文体中营造不同的情境时,就能多调动学生的各种情绪让他们有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感受,体验人间的喜、怒、哀、乐,慢慢了解人生的味道,不就是种快乐的感受、体验吗?

  二、       用心观察 ,培养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要学好语文,还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够看出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之处。从泥土的颜色看出耕种的辛苦、从花朵的美丽看出生命的喜悦、从溪水的清凉读懂流动的快乐,这就是独具慧眼。

  带领学生体验大自然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做到的,但这种体验不应该是走马观花的旅游,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没的眼睛。只要告诉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中得出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新认识和新感悟,用笔把他们捕捉到笔记本上或说给身边的人,那你再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时,就不会“无米下锅”“无病呻吟”了。所以我给学生布置的回家作业很独特,经常要求他们躺在地上感受泥土的气息和大地的宽广,闭上眼睛倾听流水和飞虫震动翅膀的声音,观察花落的轻柔、辨析颜色的深浅……这样的作业要求多了,学生自然形成了观察和感受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很注重这方面的引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散文,其中有描写百草园的景色的段落和三味书屋环境的段落。而教师千万不能忽视这样的文字,不仅要指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意思,更要借此告诉他们如何达到这种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的境界,环境如何影响人物性格的。上课前就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的园子看看能发现什么乐趣,与文章的作者有何感受上的区别?这样上课时学生就有切身的体验,就能辨别文章中的时代和现实世界不同,从而得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以我心换彼心,与文学巨匠做个心灵的对话,从事物的表象看出生命的本质,这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双慧眼的过程。

  三、大胆交流,探寻自主个性发展之路

  有了多种感受、有了独特观点,也就成为了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可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做一个善于表达的人。让学生有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 有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

  语文教学需要的是灵活、机敏。新教材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颇高, 语文教师需要博才广识才能应对现在的学生, 这要求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法, 现在的老师不再“满堂灌”了, 也不再是“填鸭式”教育了。更多的是在探寻一条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益的教学道路,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事实上每个问题都有它的多面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说明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看问题、回答问题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 要灵活多变, 不可束缚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师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内在思想、学生个性思想的光芒才会有闪烁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才能让他们的感受在交流中碰撞、在交流中融合、在交流中迸发出新的火花; 这样的课堂, 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得巴士卡里雅曾经说过“:只有自由, 才能学到知识。”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漫无目的、毫无边际的乱答, 要有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有明确的答题方向。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深思熟虑, 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另外,指导学生多读经典作品,介绍一些《意林》之类的好杂志,一些中外名著给学生阅读非常必要。我经常会把自己读到的美文拿出来与学生共赏,师生一同体会文字的奇妙,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除了主张学生多读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多说。每天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轮流做好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说话的内容没有限制。课中鼓励学生之间多品读,交流,回答问题时激励学生大胆抒发看法,甚至常做联想拓展延伸,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多表达的机会。做到量精、深;面多、广!在多说多读的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写文字片段,几十至一两百字都可以,只要是内心的感受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比命题作文容易完成,学生在训练中也就容易对写作产生兴趣。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学生产生对文字的热爱之情,解除他们的蒙昧之心,触动他们心灵的琴弦,让他们面对生命的存在开口说话,道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生命的花朵开放得多彩芬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娱。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固然枯燥无味,但是只要掌握这些语文的妙方趣法,带着学生找到乐趣,就能触动他们内心的那根乐弦,好学、爱学、妙学改变他们对生命的价值的感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一步四环节”教学模式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