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校长办公室范文

小学特色发展规划二

所属栏目: 校长办公室范文  更新时间:2014-10-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小学创建于1913年,总占地面积5508平方米,建筑面积4860平方米,学生体育运动场地面积1663平方米。学校拥有一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等多个专用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等教学设施。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397个学生。共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7人,其中本科学历有4人,在读本科有6人。

应村小学先后在06学年获得县表彰单位,07、08学年获得县先进单位,连续在07、08学年取得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乡级第一名,07学年少先队获得市级红旗大队,06学年获得县第四届中小学生兴趣特长运动会小学乙组第二名,09学年分别获得小学乡级组男子、女子中小学篮球赛第二名,08学年分别获得小学乡级组男子中小学篮球赛第一名和女子第二名,08学年分别获得小学乡级组女子中小学乒乓球赛第一名、男子第四名,07学年获得小学乡级组女子中小学乒乓球赛第一名,06学年荣获县一星级优秀团队室,06学年荣获县小学素质兴趣特长会小学乙组第一名,08学年荣获“五四”90周年迎“国庆”60周年书法现场赛三等奖。

(二)学校发展的主要优势

学校前一年对国学的探讨有一定的基础,初步构建了以诵读经典为载体国学校本课程,今年重新制定了国学教学提纲,筛选出符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重新编写了教育教材。并定于每周在1-6年级开设了国学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为确保校本课程的正常实施,制订了相应的校本课程教学纲要和教学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经典诵读与实践的平台。

(三)传承国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社会对国学教育的要求

(1)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要“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可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 

(2)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国家,假如摒弃了优良的文化传统,那就谈不上发展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不仅具备兼容并蓄、海纳万川的品格特质,还保持着别具一格,独有特色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自觉地汲取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精神养料。  

(3)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4)是提高我国语文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我国国语教学质量是值得反思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要提高中小学生的国语水平,必须练好“童子功”,必须进行深度文化教育。

(5)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客观要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我们必须及时补救。诵读经典是人类攀登更高文明的阶梯,是个人开发和增长智慧的捷径。  

2、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1)学习国学文化有利于教师教学、文史底蕴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传承文明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更是建设国家的精神之柱,因此现代社会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明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底线和精神家园。继往而开来,知古而变今;学古人言语于心中,荡今人灵魂于当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灵魂;不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可能失去中国人的灵魂。对于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丰富文化内涵,才能承担教学工作,教师及时的重现《国学》的灵光,重温《国学》的箴言,就是陶冶自心的情操,丰富空茫的心灵,构建内心的灵魂家园,增强教师工作的信心,健全教师特有的人格,有益于养成自身、家庭、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良好品性。学习国学文化,有利于教师丰富和积淀自己的文史底蕴。

(2)学习国学文化有利于学生成长

学习国学文化,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人格,是实现孩子“童蒙养正”的最佳素质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和智慧的书”,能够使儿童在人格、心灵的塑造、记忆潜能、理解力、行为习惯、自信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同时,在音乐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乐理知识,欣赏民族经典乐章;美术课堂上注重传统民间工艺的欣赏与制作,欣赏赏心悦目的唐装等;体育课堂上渗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让孩子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悠远流长。总之,国学的教育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之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一流人才。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校特色不够鲜明:应村小学近几年在办学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特色不鲜明,也可以说是特色教育强化不够,深度不够,力度不够,知名度不够。

(2)师资培养任重道远。经典诵读的实施需要一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支撑。虽说年轻教师比较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个体素质也较好,但是部分青年教师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努力目标不明确,还未充分展示应有的风采。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进一步深入。教师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往往为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学习情感的体验。如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服务学生、培养个性、实现教育的优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应试教育影响尚存:学校的教学工作还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在减负增效上还未取得有效的突破,还存在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另外,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由于刚刚起步,还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与评估机制。

(4)家长的教育观念难以逾越。农村学校家长的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只要考个好成绩就行,完全没有新时代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观念相衔接,因此这也是制约和影响学校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学校管理工作

(一)办学宗旨

     

 

学校办学目标::挖掘学校积蕴  传承国学精粹  凸显国学文化

学校培养目标:塑造气质  陶冶性情  惠泽心智

学校管理目标: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管理思想,塑造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

(二)总体目标

以国学特设学校的创建为平台,通过三年努力,使应村小学发展成文化气息浓厚典型学校。学校构建国学载体的各项活动开展深入,提高师生间的文化底蕴。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学校。

1、通过国学文化的教学和学习,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理念,使学校特色教育鲜明化和特色化。

2、以国学为载体,加强德育工作,通过经典诵读和理解渗透古人优秀传统品德教育,。

3、学校从国学中找准亮点,奠定特色基础。充分利用室内“经典古诗文配画”、 “诗创作”等阵地,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同时建设悬挂学生书法、绘画等作品的墙面文化。

(三)具体目标:

遵循现代教学理念与国学经典创建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全力进行教师的素质建设,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打造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

(四)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以经典国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主题,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全力营造校园国学传统文化氛围,建设有特色的农村小学。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学校发展以国学文化教育为手段,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进取的教育教学氛围,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主体意识,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调研“国学经典”特色建设的有关情况,通过教学评比等有关活动,带动学校教师“国学经典”教学的积极性,形成学校特色创建的有关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

(一)总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全员参与,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通过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物质文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围绕“阅读经典,沐浴阳关”这个总目标去进行,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希望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学校的校园充满经典文化气息,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在各方面朝着健康、向上的方面发展。

(二)具体目标

1、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规范学生的行为。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

2、塑造校园艺术特色,建设学校的表层文化。

3、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淀。

(三)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规范学生的行为。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塑造校园艺术特色,建设学校的表层文化。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及鉴赏能力及感受美的能力。让一些学生掌握一样音乐特长和美术特长。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校园文化的积淀。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行为能起到规范的作用,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让学生形成乐学、爱学的习惯。

四、德育管理工作

(一)总体目标

树立“以德为先”的思想,以“国学经典修德,实践诵读立行、学做真善美人”为目标,强化德育的全员意识、全程意识、全方位意识和实效意识,以评价促发展,提高学生行为规范水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二)具体目标

1、读经典,弘爱国。

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学习经典爱国诗文,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头脑;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创建人文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增强德育的亲和力、感染力,提高德育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2、读经典,学礼仪

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学习经典礼仪诗文,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积极推进德育生活化,引领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创新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读经典,守法纪

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学习遵纪守法诗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德育导师制,重点突出引导与防控,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4、读经典,促和谐

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学习友好交往诗文,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以打造“人文校园”为突破口,努力搭建学生展示个性和特长的平台,大力倡导开设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5、读经典,践行动

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将中华经典诗文中的品德精神实践在行动上,深入社区、家庭体验。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努力整合德育资源、教育力量,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环境。

(三)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

读中华经典诗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深化学生养成教育,提高队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以中华经典为平台开展富有内涵的德育活动,在体验教育活动中,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

第二阶段目标: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

背诵中华经典诗文,学习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少先队组织的基础建设,优化德育骨干教师队伍。深入探讨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及心理辅导活动的内涵,在队员自我管理、自主评价中推进快乐中队建设。

第三阶段目标: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

以“国学经典修德,实践诵读立行、学做真善美人”为指导,创建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工作模式,形成浓厚的“敬、净、静、竞”班级文化,提升少先队活动的教育品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五、教学管理工作:

(一)总体目标

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校将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宣导弘志明德、勤劳朴实的校风。

(二)具体目标

    1、传承文化: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下一代人对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

    2、陶冶情操: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学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提高素养: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

    4、开发潜能:在儿童记忆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开发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推进素质教育:在“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中,学生能朗诵诗文、画古诗配画、自己编辑手抄报、共同设计黑板报,培育学生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6、提升家庭文化品位: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2009年9月——2010年8月)

成立经典诵读文本编写小组,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材料编写成册。教导处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地方课程排入班级课程表,以语文教师为主体,将诵读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管理来抓,开辟经典诵读的宣传阵地和交流平台,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正常开展,使学生将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第二阶段目标:(2010年9月——2011年8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能创新诵读形式,提高诵读效率。将经典诵读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定期开展班级、校级的一些诵读竞赛,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并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并逐步完善诵读的评价机制,提高经典诵读的实效。

第三阶段目标:(2011年9月——2012年8月)

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学生的诵读成果,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兴趣参与诵读。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争取诵读经典形式与内容的延伸,形式可以从课堂、学校向家庭、社会延伸;内容可以从学校规定的内容向课外经典内容、国外经典内容的延伸。开展一些活动展示经典诵读的成果,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经典贯穿于日常的教育过程中。

六、教师队伍建设

(一)总体目标

以传承国学文化教学为契机,以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和文化底蕴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师国学文化的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善于创新、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一流、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二)具体目标

1、引领教师探索国学为主题的课程编写和开发,构建教师快乐和谐的学习团队。解决教师在文化底蕴的缺陷,从而推动学校国学特色的文化校园建设。

2、以国学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国学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

3、教师每学期读一本国学名著。(如:孔子、孟子、苟子等。)

4、以国学教学特设的开展,构建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国学教学领军人物。

(三)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

实施教师传承国学文化工程,加强教师文化底蕴的发展,引领教师诵读国学,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以国学教学为导向,达到校级表彰积极参与国学诵读的优秀班主任2名,培养1--2名国学专兼职骨干教师。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8月

从国学中找准亮点,奠定特色教学基础,充分利用诵读国学的基石,提升教师对国学的理解,提高教师文化底蕴素养。从而发挥教师的潜能,实现教师的价值,达到培养县级优秀班主任1名,县级学科骨干教师1名,校级表彰积极参与国学特色活动优秀班主任5名,培养3--4名国学专兼职骨干教师。

       

 

第三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继续开展国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在理解国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观点,深入国学教学和特色的研究。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展示。达到培养县级优秀班主任2名,县级学科骨干教师2名,校级表彰积极参与国学特色活动优秀班主任8名,培养5--6名国学专兼职骨干教师。

七、学校特色发展的保障与评估

(一)思想保障

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讨论《应村乡中心小学三年特色发展规划》,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形成齐心协力、荣辱与共的局面。

(二)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傅利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蓝徐燕为副组长,学校中层、语文教研组长为组员的 “三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的制订、论证、实施、评估等环节。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分工合作。

(三)经费保障

学校要力争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开发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教师的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特色创建的扎实、有序进行。

(四)评估保障

 “三年发展规划”需经教代会通过。一经通过,扎实落实,分工到科室,责任到个人,制订相应的年度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每学期、每学年检测《规划》实施情况,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修订。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学校特色发展规划    下一篇:小学“课外阅读”特色项目建设三年规划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