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浅谈如何在品德和社会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8-01-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  盛玉英

  内容摘要:研究在品德和社会教学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长期发展和拓展课堂的需要。所以,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构建审美化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开发和挖掘审美教育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和谐生活的社会美和风格独特的艺术美,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成为美丽和诗意的栖居地。作为品社教师,应该努力在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鼓励学生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去探索美,感受美,以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去寻找美,领悟美。

  关键词: 德育 美育 渗透 栖居

  正文:

  无论在百度还是在谷歌,只要一打进“美育”这个词,各种注释条就纷至沓来:“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人格。” “美育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如此种种,无一不在向我们表明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确实,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应该承担的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举措。因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就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而审美教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善人格,正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所以,研究在品德和社会教学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背景分析

  “美育”一词最早由法国的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他认为美育是人们对美的形象的对照,能培养人美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以达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孔子、荀子到后来的王国维、蔡元培也都在大力提倡美育。特别是到了近代,北大校长蔡元培更指出:“美育者,应用于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与德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是他第一个提出学校教育要相互渗透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教育理论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又大力推行。“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美育是情感教育,德育是理性教育,二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各司其职,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成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进入二十一世纪,审美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进行的实践越来越多,但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如何挖掘与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缺乏成熟的经验,探索比较零碎。因为美育渗透于品社学科教学,要给人一种自然感。量过大则喧宾夺主,失去了品社学科教学的意义。“强加”美育或“牵强附会”,就失去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如何渗透,渗透得合理适度,还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

  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意义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中德育是每个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抓好德育是做好人的基础,做好德育是进行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越来越认识到如果只强调“专”而忽视“全”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在品社学科中渗透美育的研究,鼓励学生们在品社课中去探索美,去感受美,以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去寻找美,同时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机地渗透于教学,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所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一定要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方法单一,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如果对着低年级学生大谈道理,总是要学生怎么样,或是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品社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构建审美化的教学,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积极的思维和愉悦的情感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3、学生长期发展和拓展课堂的需要

  在品社学科中开展审美教育,需要教师正确把握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内涵,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教法,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们合理、科学地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审美活动。这样对促进学生品德的修养、身心的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挖掘品社学科中的美育因素,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利用学科的相互渗透拓展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素养更上一层楼。

  三、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素材的开发和挖掘

  美学规律告诉我们,“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里,存在着自然美、社会美这两种客观世界第一性的现实美,也存在着艺术美--这种通过人力创造第二性的反映美。”确实如此。小学生天真可爱,好奇心强,内心充满对大千世界的向往。他们不喜欢单调枯燥的说教,而色彩明快的画面、贴近生活的照片、风格独特的建筑等等,无疑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这就为审美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所以在品社课中,作为一名小学品德和社会课教师,一定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构建审美化的教学,注重开发和挖掘审美教育的素材,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成为美丽和诗意的栖居地。

  1、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科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素材,有许多青山绿水、花草葱茏的插图。这些自然风光既能留给学生美丽的直观影像,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美育素材。如一年级上册的《迷人的金秋》、二年级下册的《感受绿色》、四年级上册的《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河》等,都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和谐生活的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现象,总是与进步的道德观和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如果处处以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寻找身边各种形式的美:美的环境,美的生活,美的心灵……那么,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学生之间就会建立起彼此信赖、相互合作的美好情感。二年级(上)的《游戏守规则》、三年级(上)《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四年级(上)的《我为城市添光彩》等就都可以渗透社会美的内容。

  3、风格独特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艺术美的形式多种多样,绘画、雕刻、建筑等,甚至书法、文学、音乐、舞蹈等都包含在内。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对艺术美有天然的领悟能力,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只要老师稍稍点拨,适当渗透,他们就心领神会。他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儿歌,写小诗,演小品,摄照片,画地图,绘小报,使课堂教学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如在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三课《壮丽的山河》中,学生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了解到了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体会到了各地人民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在学生们充分感受了我国的美好风光和叹为观止的自然胜景后,我专门用一节课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编一期国庆小报。学生们对这项活动兴趣浓厚,有的编歌颂祖国的诗歌,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排版,有的画插图,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最后的小报作品主题鲜明,色彩丰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到处有相关的艺术美的素材。如一年级(上)的《装扮我们的教室》、《做贺卡 表心意》、一年级(下)的《我的成长纪念册》等等都可以渗透艺术美。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善于捕捉,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就能使课堂教学在美的渗透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四、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处处可见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踪影。这就要求我们品社教师,正确把握好品德与社会教材内涵,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教法,努力在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鼓励学生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去探索美,感受美,以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去寻找美,领悟美,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品社课堂。

  1、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和发现美

  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些自然美的素材,就可以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我曾经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上过《迷人的金秋》一课。在这节课上,小朋友们先交流秋天特有的水果、花草等, 课堂气氛十分踊跃。随后,我让同学一起欣赏名家佳作。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油画,一帧帧意境幽远的国画在小朋友的面前展现。在他们深深陶醉的同时,我出示了许多歌颂秋天的诗篇,配着音乐和他们一起朗诵。最后,我问小朋友,你最喜欢秋天里的什么活动,“秋游!”学生们异口同声。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秋游里最感兴趣的活动,完成秋游的收获:树叶画、简笔画、故事画…… 学生们这时候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被激发出来,动脑动手,气氛活跃。确实,引导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发现、欣赏美;从专题活动、自然现象、综合活动中逐步认识美和追求美,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课后学生们的作业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去探索美和感受美

  进行思想教育是要把真善美的思想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去,让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洗礼,所以教师一定要找准教育的契合点。《我为社区添光彩》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社区建设的内容,知道自己可以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对社区的生活、社区服务的人和机构有了较全面地了解,但学生的观念还是停留在看别人怎么做,对自己作为一个社区小居民该做些什么的意识较为淡薄。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青少年护绿队”先进事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们都以拥有“为社区服务”的心灵为美。然后再让学生以自己生活的社区为基础进行编组。在分组活动时,先让他们一起分工合作,动笔画下小区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调查的能力。然后要求他们自己就近认领清洁区域,用不同颜色标示,并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社区服务计划。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纷纷为别人考虑,争抢着自己要多分清洁区,那种热爱社区的美好情感表露无遗。

  在教材中还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二年级上册的《五星红旗飘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在声情并茂的爱国诗篇诵读中,学生画画国旗,唱唱国歌,看看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的录像,充分地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生在这种激情澎湃的环境中精神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这种崇高的情感体验,应该是最美的、最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一书中最早就提出“崇高”的概念,认为崇高主要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越的情感”,崇高美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也饱含着“英雄激情”,充满了“自豪感和胜利感”。确实,教师采用情境法设计出充满感性美的教学情境,用充满诗意的课堂,充满感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深层次的美,具有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3、 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去领悟美和创造美

  对待可爱的小学生,教师应该用“心”施教,用“情”栽培,充分发挥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功能,巧妙地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触及他们的心灵,让美的情感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体验法、欣赏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二课专门讲到了上海的建筑:历史悠久的民居、矗立外滩的雕塑等。尤其是那些巍峨庄严、充满异国风韵的万国建筑群,与浦江辉映,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幢幢建筑的外观,让他们对建筑的特色用诗歌的形式加以评述,同时说一说它们的历史故事。在拓展的同时,我创设情景:二十年后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怎样的建筑,让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更加美丽?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拿起画笔,在白纸上创作出一幅幅未来的蓝图。虽然画面歪歪扭扭,稚气未脱,但爱上海、爱家乡的种子在他们心中已深深扎根,相信终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黑格尔说:“我深信,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乳交融。”确实,我也深信,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心灵的成长,都需要教师爱的呵护,美的熏陶。让我们每一位品社老师与美邂逅,与诗意同行,共同营造一个真善美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小英。教师的审美情趣[ M ]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余慧斌 汪大鸿。美的指引[ M ] .上海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3年4月

  3夏宏辉。把握品德内化环节 提高品社教学实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政治教师的语言艺术    下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