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的研究:美国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其要点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和方法,培养学生使用知识进行创新。

  2、国内的研究:河北邢台市的“大语文教育”试验、山东泰安市“初中作文达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浙江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构建多层级学习目标及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形成的研究与尝试”、四川成都市“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研究以及河南开封市“强化训练培养能力”的研究。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语文知识的学习到语文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知识的迁移则是这个过程中的桥梁和通道。

  (二)、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实现终身学习的刚性需求

  农村初中学生来源于本乡各村,学习条件、学习环境都差,学生的基础差,语文素质低。由于改革开放,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一些条件好的农民工或将子女带到务工所在地就读,或将子女送往城镇,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就只能将子女留在乡下,而且对子女的学习无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所能做的是尽量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和生活费用。留守学生大部分素质较差,学习缺乏动力,表现在语文方面,则是书不成体,语不成文,甚至填写一个个人信息表都很费劲。这种低调被动的学习对象,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教学热情和教学才情的发挥。“学生不想学”和“教师不愿教”形成恶性循环,“少慢差费”的状况愈演愈烈。语文教师如牛负重,语文教学雷打不动。学生在学校没有形成语文能力,没有基本的文化学习能力,走向社会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社会的一员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求。教会学生学习成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

  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教法单一,缺乏鼓动性和感染力。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不懂得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围绕考试转,以应试为中心,不考的文章不教,不考的文体不写。教师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重宏观指导,轻语言训练,重思想内容,轻审美体验,重文章模式,轻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表现。每期学生写作文章仅八篇,有的班级连八篇文章都没有写,训练量严重不足,根本达不到形成写作能力的最小值。令人不解的是几乎所有教师都不喜欢写作,语文老师概莫能外。一个不爱写作的语文老师去指导学生写作,其结果会是怎样,人们自然可以想到。有的语文老师没有教学参考书无法上常规课,没有下载的多媒体课件,无法上公开课。考试题、练习册、基础训练是老师们的常规武器。“题海战术”是老师们的制胜法宝。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阅读没有内驱力,写作图应付了事。学生积累不够、语感不强、观察体验思考不周,阅读范围变窄、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写作水平普遍低下。国家推行课程改革喊得山呼海啸,语文教学课堂依然波澜不惊。少数学生即使天资聪颖也不能接受良好的写作训练,逐渐变得平庸,非常可惜。

  (四)、语文教学轻装上阵,学生快乐学习途径广阔

  正确处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使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这是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追求。我们用“阶梯式日记训练法”,打破写作的神秘感,用发表或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功和荣耀。用写作唤起学生的文学梦想,促进学生的广泛阅读。这种训练,目标有远近,训练有梯度,学生能够产生成就感,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不到一年,学生就有作品发表。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把写作作为教学的核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的良性循环,能够关照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都有激励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一)、研究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讲究的是熟练运用,而以读促写语文教学,则要求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作为一种催化剂,激活生命的潜能,发出创造的光芒。这种教学特别讲究知识的迁移,在客观上要求有所超越,有所创造。

  2、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

  在以读促写语文教学中,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写才是读的真正目的。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学生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以获得知识和营养。一改过去老师教什么就读什么,考什么就读什么的现象。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更有效。特别是把一向畏难的作文,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享受。

  3、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需要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知识、追求进步,是他们的愿望。渴望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表现,渴望自己的成果得到展示,是他们的目标。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表现欲望。因此,以读促写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实现其自我价值。

  (二)、研究的价值

  1、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语文是一门费时费力,而又见效十分缓慢的课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费了很大的劲,语文水平也不见得提高的怎样,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手脑并用,学习语文仅仅停留在读的阶段。就说学习诗歌吧,如果在背诵的同时写一写,这样不会写的字也会写了,而且背诵的速度也增快了,也不容易忘记。如果学生再动脑筋自己写一首诗,学生就会更有兴趣。读与写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促进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

  以读促写语文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以读促写基本思想。以课文为范例,有侧重地讲解写作知识,巧妙地挖掘写作训练点,有重点地让学生练口、练笔,实现知识正迁移,让学生完成从“读”到“写”的彼岸,再回到“读”的此岸的能力循环。

  3、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在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是语感。语感不仅要在阅读中培养,更要在写作中磨练。只有在写作中品尝语言,备尝写作的甘苦,才能感知语言的真正滋味。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

  以读促写,就是用阅读促进写作,让学生的阅读为其写作服务。所谓读,是指阅读语文课本为主,适当增加精短诗文和文学名著作为扩展阅读。所谓写,是指在课堂作文之外,适当增加日记写作和诗文写作。语文教学是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一种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汇聚的全面活动,是学习者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于自己学习情境的一种自主自决、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三)、青年心理学理论

  创造心理理论是青年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创造心理的基本成分是创造力。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崭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它包括材料的运用和作品的构思。

  (四)、多元智能理论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五)、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网络的过程。由于各人的气质个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影响的不同,各人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思维的方式也不是一样的。每个人不断地学习知识,都在为自己构建知识网络,构建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型学生。

  2、探索学生气质修养情感熏陶语言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3、重点探索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特征与课型、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内容

  1、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2、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课型。

  3、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4、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的训练重点

  5、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6、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的评价方式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材料前期收集,实验初步探讨,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以及参与研究的学生。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召开研究学校领导、教师会议,进行教师培训,部署课题研究的实施工作。

  2、课题开题

  市教科院教育专家于2012年2月27日在邵阳县教育局对该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针对性,有利于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具有较强的实践研究价值。

  3、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4年1月)

  (1)、第一学期(2011年9月-2012年1月)

  开展了校内校外听课活动,督促了参与研究的教师分析应试教学和“以写促读”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比,探索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9月20日组织文学社,制定文学社章程,制定活动计划,第一届文学社合影,开办文学讲座,筹办文学社刊《浪花》,开展非杂志型《浪花》文学社刊展览。安排各班办手抄报,要求文章自己原创,刊名自己拟定,排版插图自己设计。手抄报的出版周期为一月一张,有条件的可以一月两张,或出个人专辑。12月7日举行手抄报比赛,开展校级手抄报展览。

  (2)、第二学期(2012年3月-2012年6月)

  课题组成员根据写作教学的需要,尝试多种课型,探索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基本课型。

  2012年3月27日举行诗歌散文朗诵比赛。3月30日编印出第一本文学社刊《浪花》(2012.3),5月9日课题组成员齐聚十一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5月24日课题组成员赴红石中学观摩写作讲座课,5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二期(2012.5)。5月30日时任邵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军为课题组题词:“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3)、第三学期(2012年9月-2013年1月)

  继续研究“以读促写”的基本课型,探索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9月26日召开《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会。9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三期(2012.9),11月3日组织部分学生参加诗联活动,11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四期(2012.11),12月5日举行一次作文比赛。

  (4)、第四学期(2013年3月-2013年6月)

  明确“以读促写”的中心任务,探索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

  3月11日举行“保护环境,爱我河山”演讲比赛,3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五期(2013.3)。5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六期(2013.5)。

  (5)、第五学期(2013年9月-2014年1月)

  引导学生自主向报刊投稿,探索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意义价值。

  9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七期(2013.9),10月8日-10月24日开展“我的梦,中国梦”书信、绘画活动,11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八期(2013.11)。

  (6)、第六学期(2014年3月-2014年6月)

  继续指导学生写作投稿。探索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3月10日开展一次快乐阅读活动。3月30日编印出《浪花》第九期(2014.1),这是实验结束阶段的最后一期《浪花》。

  3、结题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参与研究的教师搜集整理分析材料,写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书面和访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态度方法,调查、了解、分析课题研究前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途径,起源于美国,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它一般包括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3、案例研究法: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的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于典型的课题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认真细致地总结研究的成果。

  4、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阅读和写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教学经验。

  5、经验总结法:认真及时总结“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经验,收集课题研究原始材料,整理归纳总结出研究成果。

  七、结果与分析

  (一)探索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和理解,其终极目的是应试。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是,以读促写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参与意识,与所学知识亲密接触,投入到所学知识之中,体验作品的情境,有情感熏陶,有感情共鸣。

  因此,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阅读具有三个特性:

  1、 阅读的倾向性。在应试教育中,阅读的目标不是写作,只是字词、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的记忆,只是题型的揣摩,只是为了应试。在以读促写语文教学中,阅读就是出发,写作就是抵达。阅读倾向性使阅读的文本成为一种范本,使读者增加了一种揣摩的需求、一种吸收的欲望,一种全力以赴的向往,因而阅读效果就更好。

  2、理解的透彻性。阅读在于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深的感受。应试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也讲究理解,也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也有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但是这种理解没有离开文本本身,没有延伸到写作的层面。

  理解的透彻性,不但要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还要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文学作品为了形象完美,往往通过想象联想,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修饰美化,而原本的生活仅留下一点影子了。为了写作,我们就要探寻这个影子。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他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自然的生活升华为艺术的,他们使用了什么技巧,只有这样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

  3、情感的激励性。大凡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语文教学要有激情。语文教材中,大部分作品是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激荡的产物和结晶,学习这些作品就要感受这种情感,培养这种情感。

  同时,阅读和写作是相互促进循环反复的过程。

  (二)开发了“五种”特色课型

  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课型,是以常规课为主,特色课为辅,常规课和特色课相结合的新型课型。

  我们在上好常规课的基础上,开发了文学欣赏课、专题讲座、名著诵读课、经典导读课及参观写生课等五种特色课型。

  1、文学欣赏课。首先要广泛阅读,搜集资料,花里选花,优中选优,选出最好的作品,作为欣赏的材料。其标准:(1)作品的视觉效果好,就是初看就能有一种视觉冲击,有一种美的感受,(2)作品有代表性,最好是有影响力的作品,其次,欣赏的角度,重点应放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描写手法的运用,各种修辞的运用,及作品精彩语言的赏析上。第三,每课选择一个欣赏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力争让学生学以致用。作品欣赏在于引导,在于激发,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知识,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2、专题讲座。选择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例举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事例。帮学生解困,为学生引路。

  3、名著诵读课。在课堂内安排整节课时间让学生尽情地、不带功利性的自由阅读名著,是课外作品课内读。也可以由教师朗读世界名著,比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每节课读一个章节,构成长篇连读。这种课教师不需要做任何讲解,让学生静听、品味、感受,把学生带进故事描写的境界。

  4、经典导读课,也就是某个阶段上一堂读书指导课,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做适当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避免学生“遭遇”没价值的劣质出版物,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的导向。

  5、参观写生课,就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以记者的身份或者以画家的身份参观本地重大建设项目或者游览风景名胜。这种课开放、富有动感,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搭建了“三级”展示平台

  搭建三级阶梯展示平台,给学生以平等自由竞争的机会,给学生树立攀登意识。这三级阶梯展示平台就是:手抄报,文学社刊,市县媒体。首先指导学生创办班级手抄报,适时开展手抄报评比选优,优秀手抄报在学校的宣传窗里展出。手抄报的覆盖面广,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次,创办学校文学社,编印《浪花》文学社刊。文学社刊是高一级平台,满足优秀学生的智力需求。第三,精选学生优秀诗文向市县媒体投稿,推荐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逐步引导学生把要我写文章变成我要写文章,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构建了“五字”教学流程

  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这就是“讲——读——写——评——展”五字模式。所谓讲,就是精要的讲解课文,明白的讲述写作要求,透彻的讲析写作技法。所谓读,就是学生的阅读,不局限于语文课本。课文是正餐,报刊时文是零食,精短诗文是小灶。讲读和自读相结合,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所谓写,就是日记按照日期写,作文跟着周次写,诗文根据灵感写。所谓评,就是教师精要点评,学生互相评论。所谓展,就是日记园地精耕细作,手抄报上初展风采,文学社中大显身手,市县媒体放飞梦想。“五字”模式独立成环,整个教学环环相扣。

  (五)探索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其途径为:品读经典促写作、赏读习作促写作、讲读故事促写作。

  其方法为:精选范文、透析写作方法、从模仿到创造。

  (六)探索了训练思维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作家兼教育家卡洛斯·白克说:“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就是训练思维。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设疑,激活思维。

  (1)、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诱发思维。

  (2)、讲读课文时,运用启发式,推动思维。

  (3)、课后拓展,设置问题,训练求异思维。

  (4)、讲解练习题,寻找发问契机,磨炼思维。

  2、在作文教学中,引导构思,展开思维。

  3、在语文活动中,弘扬个性,创新思维。

  (1)、开展个性化课外阅读汇报活动。

  (2)、指导学生自编手抄报、向报刊投稿、参加征文比赛。

  (七)创新了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违避考试。考试仍是一种主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同原来一样,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考试。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特别的评价方式,就是比积分、找亮点、选优文、作面批、写赞语。

  (八)、创新之处

  1、以学生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和归宿,读写结合,用阅读促进写作,用发表展示写作成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达到加大学生写作量,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2、关注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差别,运用阶梯式日记训练法,训练有梯度,用手抄报——文学社刊——市县媒体这三级平台,一步步展示学生的成果,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学生有攀登感、荣耀感和成就感。

  八、主要成果及社会效益

  (一)、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研能力

  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精神状态,使教师展现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都力争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教师在创新教案、创新课堂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将实践上升到理论,撰写了许多论文。其中:罗锦旗的《随机应变,巧妙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在2012年1月《邵阳教育》发表,罗锦旗的《语文教学要“瞻前顾后”》在2012年7月《湖南教育》发表。同年9月,《语文教学要“瞻前顾后”》被《教师》杂志转载。唐波的论文也在《教师》、《课程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

  同时,教师们也积极参与各种论文评选活动,其中:罗锦旗的论文《随机应变,巧妙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在湖南省中学语文教师教研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课题研究“以写促读诗文引路语文教学策略”项目获第三届邵阳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王春艳、唐立的论文也相继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根据研究计划,教师写出了《以读促写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等六篇课题研究系列论文,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

  (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课题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把“要我学习”变成了“我要学习”,把“要我写作”变成了“我要写作”,写作能力不断提高,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其中,邓必利的《两小无猜》在《初中生作文》2014年第2期发表,谢雨欣的《好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在《初中生作文》2014年3-4期合刊发表,刘梦瑶的《风,吹过四季》在《青少年日记》2012年第3期发表,伍桂晔的《夕阳》、罗林洁的《五月》在《资江源》2012年第3期发表,邓必利、谢雨欣、李梦珍、谢如意、邓志海、刘梦瑶等同学相继在《资江源》、《邵阳人》等报刊发表作品。

  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活动,且有学生征文获国家级大奖。其中,谢雨欣获第15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征文特等奖,邓丽娜获同一活动征文二等奖。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学生的写作。写作的荣耀感让学生重新找回了应试教育中丢失的自信,获得了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尊严,彻底打破了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沉闷局面。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征文活动,写作成了一种快乐。三年来,学生写作了大量的诗文,编写出了大量的手抄报,课题组编印了《浪花》9期,发表文章400多篇,在市县媒体发表学生文章十多篇。有的学生到了高一级学校,很快就活跃在新的文学社团,表现了很强的参与意识。

  (四)研究成果的推广效益明显

  课题研究三年来,深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科研机构的高度赞扬,并且引起兄弟学校的关注。红石中学、塘渡口中学、下花桥中学、十一中的部分老师相继前来参观学习。网络媒体相继报道。时任邵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军为课题组题词:“把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九、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课题研究好像种试验田,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要有优越的条件保障。如何完善课题研究,如何把课题研究常态化,如何做好课题研究的推广工作,这就不仅需要研究教师努力,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支持,这些都需要继续研究。

  十、主要参考文献:

  1、《青年心理学》王极盛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3.8

  2、《语文教学思维学》彭华生 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96.12

  3、《语文教学心理描述》彭天翼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3.6

  4、《作文起步——从一句话到写诗作文》 圣野 选编 重庆出版社   98.10

  5、《从批判走向建设》 李镇西 著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99.10

  6、《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唐纳德·麦奎德 罗伯特·阿特温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7、《少年文学写作技法》 朱赫 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8、《诗歌写作漫谈》 李振起 著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9、《语文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于明 编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0、《同文学青年对话》 刘心武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11、《中外儿童诗精选》 小舟 选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12、《高中生“以读促写”指导有效性的探究》周梅 著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4、《新课程初中作文“以读促写”的新思考》尹玲 著 南通大学学报。2010

  15、《阅读是写作备考的起点》马新民 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16、《丁有宽与读写导练》丁有宽 著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7、《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杜长明 著 《读写天地》 2005

  18、《谈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谢薇娜 著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

  19、《读写链研探》蒋蔚芳 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0、《读书作文谱卷五》唐彪 著 台北: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87

  21、《阅读教学论集》张定远 著 天津:新蕾出版社,1983

  22、《心理学教学指导》张世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一篇:语文教学要“瞻前顾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