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物理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所属栏目: 物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8-0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目前,新课程已经在高中阶段推广并实施,通过学习和实践新课程,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最终为国家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效果。而物理教育是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途径。物理新教材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老教材相比物理新教材的特点是:

  ⑴知识内容增加,知识的拓展空间增大

  ⑵陈述方式变化,从知识描述转化为问题探究;以多种栏目设置,打开科普视窗

  ⑶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⑷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

  因此,新教材蕴含了丰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教育素材,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素材,以便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以下谈谈本人的些许体会:

  一、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是从经验观察到物理理论的第一个数学抽象,它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从哥白尼批判托勒密地心体系到建立日心体系、伽利略冲破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的束缚提出自由落体做匀加速运动的假说、开普勒在观测火星的过程中发现行星运行规律,到牛顿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将天上与地下的物体运动规律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体与地面物体机械运动的统一。这些新概念和观念的每一次确立都是批判前人理论中的不合理而建立的,从而实现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飞跃。以上事实无不说明,正确的科学观与世界观是在继承与批判中逐渐形成的,在教学中展示其建立过程所经历的观念冲突,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物理教学的一种优势。

  二、学习科学的物理思想和探究方法,并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物理学既包括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又具有鲜明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特征。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和科学方法的应用。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实现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偶然到必然、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它体现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难得的好材料。教材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以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处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自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而此过程中就包括了猜想与验证、理想模型的建立等重要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在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过程中有两个大胆的猜想,猜想一:“天上”的力与“人间”的力可能本质相同,即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是同一种力?随后牛顿通过月—地检验证实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这一证明过程既有常见的归纳、概括、逻辑推理,也有创造思维的科学猜测。之后,牛顿做了更大胆的猜想二:是否任意两个物体间都存在这样的力?于是,引力便被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可见,假设、推理、检验、再假设、再推理…,这一步步走来即证明了任何理论都必须得到实验的支持,同时又举证了创新性假设和严谨的数学演绎是科学探究的法宝之一。

  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开始并非按自然界真实图景来研究,而是把真实的图景高度抽象成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想模型,这样便于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便于计算推理、探索物质运动规律,进而建立物理方程。然后将理想模型与实际事物比较,再适当加以修正,最后使物理模型与真实的物质世界基本符合。如从椭圆到圆再到椭圆,从客体到质点再到客体,即从真实到理想模型再到真实,一次次的抽象,一次次的修正,反映了科学探究过程中高度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特点。实际上,物理学中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结果的总结,它需要直觉和想象力,通过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再引入合理的模型,并凭借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数学处理和逻辑思维才得出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这些科学思想与方法,这样学生才会学习科学的物理思想与方法。科学发展的过程常常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都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科学发展中的事例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好材料。教学中可采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究的方式,把学生放在牛顿的时代,感受牛顿的困惑、牛顿的灵感和奇思妙想,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圆周运动知识进行月—地检验,体会猜想被证实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不要迷信教材和教师的绝对性,凡事要多问为什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求新求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越慢,那么将重物和轻的物体栓在一起又如何?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而有的同学说重物因轻物的牵制下落会变慢,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探究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新教材设置了“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旁批”等栏目,这些栏目非常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能启发学生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和勇气,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栏目,目的是通过师生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分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勇气。教学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包办代替或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讨论中学生会提出各种想法和问题,教师不要随便肯定或否定,可启发引导学生具体深入的分析,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弄清错误的原因。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想法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四、抓住人文色彩,让学生欣赏物理

  物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一门智慧,同样是一门文化。物理学中蕴含着许多美的东西,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东西,为我们教学所用,让物理课也能充满文学色彩,这样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如在学习质点的运动这章时,引入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俯天遥看一千河”、“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在光学学习中用“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来讲物理颜色的成因等等,既让学生体会教师的语言魅力,又可让学生欣赏到物理学中的文学色彩。又如在学习《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一节时,结合上一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类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的规律认识越来越简洁,形式也越来越美,然后借用庄子的话语“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来揭示物理学所蕴含的美的魅力,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欣赏物理、喜爱物理的情绪。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下一篇:论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