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物理论文

转变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 物理论文  更新时间:2018-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介绍了研读式、研究式、研讨式、研习式四种学习方式实施的依据、条件、步骤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确保能够具体实施的做法及思考。

  关键词:学习方式 研读式 研究式 研讨式 研习式 实践 思考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方式、自主性方式、合作性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而且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同伴合作,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的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根本途径是转变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

  依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依据物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适合学生实际的四种学习方式,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研读式学习方式

  研读式:研读式主要是以学生研读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研读式主要用于介绍物理学史中的不同流派和观点,物理学家的生平和事迹,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科学理论的不同观点和流派等。

  研读式学习方式实施步骤是:先制定研读提纲,归纳成几个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物理事实,观点、方法,用图示或表格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研读小结。

  有一种常见的忽视研读的现象,教师在进行例题、习题教学时,往往是口述物理情景,或者用投影仪打出物理试题,接着就进行分析,看似教学效率很高,实际上学生往往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不能掌握其实质,更不能举一反三。在例题、习题教学时,我们采用了研读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仔细的研读题目,直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物理情景、装置、过程、结论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研读,学生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为下一步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读式学习方式的教学目标是:从整体上把握其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研究过程。通过指导研读,培养学生科学的研读方法,获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2、研究式学习方式

  研究式:研究式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式主要用于研究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定理。通过师生的共同研究,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中所渗透的物理思想。通过引领指导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式学习方式的一般过程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事实中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提出物理假设,建立物理模型,提出新的理论,把新的理论运用到新的物理情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则修改其理论,直到与实验事实相符。

  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的是“研究过程”。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让学生去“做”科学。让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转变为“方法中心”。“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探究课题的适宜性

  一个好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开端。课题的难度要适宜,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题的大小也要适宜,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课题,更准确的说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明确,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够解决的。对于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中长期课题,课题的难度可以大些,面可以宽些,需要教师从课题的意义、操作方法、涉及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逐步缩小课题范围,明晰课题研究目的,最后确定课题内容。

  1.2 探究课题的科学性

  所探究的课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心中有数,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探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或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或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方法,或能开启学生的科学思维。

  所探究的课题要有科学性,不能有科学性错误。比如欧姆定律,有人设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保持电阻不变,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压和电流,归纳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因为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依据欧姆定律为原理工作的,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1.3 探究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所研究的课题,若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设计方案的热情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即使方案有缺陷或不完善,也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标准模式或方式,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科学探究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

  1.4探究结论的开放性

  对所探究的问题,不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结论可以是多样的、开放的。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方法。即使是过程、方法也应是多样的、开放的,只有这样的问题才会有探究的价值。

  三、研讨式学习方式

  研讨式:研讨式主要用于辩析物理概念,明晰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的区别、物理规律的联系,通过探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

  运用研讨式学习方式时,应就某一物理问题、物理慨念、方法提供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充分的交流。

  1.1.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研讨,辨析物理慨念、明晰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形成某些错误的慨念、观点在所难免,通过学生的作业、试卷、问答等信息的反馈,发现错误,利用课堂辨析纠正错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辨析,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怎样修正。辩论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越俎代庖。

  例如在学习了动能定理后,曾经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

  一辆质量5吨的机车,以恒定功率从静止出发,经过200秒行驶了1500米,达到最大速度15m/s,假设机车在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不变,求机车的功率。

  将二种典型解法投影在屛幕上,让学生讨论:

  解法一:设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分别为F、f,汽车的功率为P。

  由运动学公式:     代入数据得: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

  由功率的公式:     代入数据得:

  解法二、当汽车达到最大速度时,汽车的牵引力等于阻力。

  由功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得:

  尽管两种解法的结果一致。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机车的运动是非匀变速运动,机车的牵引力也不恒定,因此,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都不适用, 应满足对应性,即汽车的功率对应汽车的牵引力而非合外力。通过研讨,学生明晰了概念的物理意义,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及适用条件。

  1.2 通过对思维过程的研讨剖析,化解思维定势的影响

  通过大量的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模式的训练,容易形成特定的思维定势。因此,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应注意展示思维过程,明晰思维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最本质的特征,防止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碰撞类问题分析的思维模式的本质的理解,特意在月考试题中选取了下面的试题:

  如图所示,A、B、C三物块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水平台面上。B、C间夹有原已完全压紧不能再压缩的弹簧,两物块用细绳相连,使弹簧不能伸展。物块A以初速度v0沿B、C连线方向向B运动,相碰后,A与B粘合在一起,然后连接B、C的细绳因受扰动而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脱离弹簧后C的速度为v0. 求弹簧所释放的势能ΔE.

  阅卷时发现确有不少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在评卷时特意安排学生研讨,分清B、C间已完全压紧不能再压缩的弹簧与B、C间自然连接的弹簧的区别,认清碰撞的最本质的特点。通过研讨,学生明晰了解决碰撞类问题的思维模式成立的条件。

  四、研习式学习方式

  研习式:研习式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展开,通过对同一类问题,同一种模型的不同角度的研习、寻找出其共同特点,方法和特征,从而建立不同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1.1重视模仿,培养思维模式

  知识、方法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沉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实现知识的传承,也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重视模仿,加强模仿,是传承知识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中可能认为学生一经模仿就会学会,就会掌握,其实不然,学生要通过多次的模仿才能掌握,在体育训练中,一项技能的掌握,需要上千次的模仿,才能掌握其技术要领。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是需要经过多次的模仿才能形成的。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对同一类问题,对异类同质问题、同一种模型的不同角度的研习、寻找出其共同特点,方法和特征,从而建立不同的模式。

  1.2 重视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过程与方法”,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是中学物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为明天服务。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学会学习,对教师来说,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拥有知识只是拥有过去,因为知识代表的是历史,只有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才会让学生拥有未来。”

  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所以教师教学中要选好典型问题,积极创设学生多思、多想、多动手、多观察、多分析的机会,善于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悟的结合上分析归纳符合思维规律的方法,并用心感悟方法。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内心体验的过程,离开体验就不能掌握方法,方法是在体验的过程中得到的。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基本观点,也就是对科学事实的基本看法。科学观点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他规定了对物理事实的方向和出发点,也是方法的灵魂。科学大师牛顿晚年受唯心主义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的道路孜孜以求,但仍然没有大的科学发现,可见正确的科学观点对科学探究的影响有多大,可见科学观点对新知识的探究能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

  对同一物理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方法,如物理问题可以有能量观点、力的观点、动量的观点,多种观点对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研究,会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本质、更完整的认识。

  1.3 重视反思,培养思维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但发现错误、改进错误的过程。反思是发现错误的最有效的途经。要给学生一定反思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及时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更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不断的感悟、体验学习方法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反思、感悟、体验,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将知识内化,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反思贵在及时,难在坚持。勤于动笔撰写反思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疑惑,丝丝火花,点滴感受。做到以记促思,以思促学,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怎样才能贯彻新的课程理念,确保学习方式的具体实施?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成功的关键。

  1.    转变教师职责,成为教与学的研究者

  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实现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的转变。要实现这三个方面的转变,教师就要成为一个教与学的研究者。传统的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分离的,教师职责是传授好知识,研究工作是专家的事,新的课程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成为教与学的研究者。

  2.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由教师独立研究转变为合作探究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研究,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预设,探究器材的准备,专题讲义的撰写等工作,如果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能持续进行下去的。那么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同一备课组内的教师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每一个课题要有主要承担者,也要得到同一备课组其它教师的大力协作。由教师独立研究转变为合作探究,才能提高研究的效率,也才有可能使新的课程改革持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施传柱。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合作探究”模式。中学物理。2008年,8:12

  2 蒋天林。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思考。中学物理。2008,2:5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论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探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