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解读新课标——信息技术课初探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18-02-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燕  瑶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都一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善于总结,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使命。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鼓励创新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内容的设置和选择原则、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和上好信息技术课明确了方向。我的基本做法是:

  1、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新课标要求我们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教学主题和内容编排中,并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以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确定实践任务,组织学习内容。如对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四章《编辑特色文档》的教材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作了如下设计:将当前最令人关注的环境问题,作为活动主题,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word的知识,创作一张保护环境的宣传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如添加文字,复制、移动文本,和网上搜索、交流的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插入图片、图形、艺术字并对其属性进行简单设置等形式,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学生被动接收、机械训练的现象。

  2、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针对传统教学忽视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性的协同发展。

  在《保护绿色地球――环保宣传单的制作》一课中,我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教学:借助任务,将学生4——6人分成一组,每组共用二台电脑和二套学具,由组长负责进行活动。小组长根据活动要求,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组员根据各自的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展开讨论,合作完成。同伴之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合作学习的内涵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老师的职责是“导演”和“管理”。为了充当好这两个角色,上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学习支持材料,如学习网站、作品创作说明表、作品创作初稿、作品量化评价表等,在进行简单的学习方法介绍后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由于合作学习是几个人为单位完成的,老师要注意把握课堂气氛和时间的度,并制定一些措施使课堂纪律在老师的控制之中,确保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时间真正有效的利用

  3、尊重学生的差异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和轨迹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在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内容既丰富多样,又有水平层次之分,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殊发展需求,保证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开发,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如在制作环保宣传单一课中,我在学习网站中不仅提供了基本的素材,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参考网址,鼓励他们更自主的技术实践和更开放的探究与创新。学习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如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种环保主题的研究专题,上网搜索更多信息,或使用flash制作生动的动画,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幻灯片、photoshop处理图片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等。

  4、鼓励学生创新

  创新教育是我国新课改的核心,要把课堂教学当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发现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以此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1)         凭借“任务驱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和“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不会再满足那些“照猫画虎”的任务,喜欢自己去寻找任务中的精华,试图应用于其他方面,这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学会想象。比如,在学习word的自选图形时,在学完给小女孩画帽子后,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如果在雨天里小女孩会是怎样的呢?有的学生会给她画一把雨伞,放到小女孩的手中;又会在图中画一些雨点,几棵松树等;而有的学生会在小女孩的周围用三角、矩形等图形组合成小亭子等。学生们还会想出其他不同的方法,对原有图像加以装饰。总之,学生会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作出各式的图。

  (2)凭借对“实际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精选一些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任务,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以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比如,在WORD 图文混排一节,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元旦时,同学们喜欢给好朋友送些贺卡,如果年年都送现成贺卡是不是太单调了?不如自己动手做一张电子贺卡,会更有意义。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贺卡显示给学生。学生看到如此好看的贺卡后,会激发自己动手做贺卡的欲望,便会在头脑中构想自己做什么样的贺卡好。由于要实现送自制贺卡的愿望,他们就会格外注意听老师继续讲课。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

  (3)凭借“放”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放”的教学策略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学生自主实践就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往往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时,要考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练。为此,教师先要精心策划好教学内容,使之显示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层次,其次,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对“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的教学,完全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外将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做成一网页,上课时发布给学生;学生凭借对这一问题的好奇心,去点击相应的链接,并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以求对这一问题的甚解。这样,只要老师稍作指点,本节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了新知,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时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观念,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充当好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质得以提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