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教学创新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2-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渠道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新颖奇特,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有时相距很远)却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更不要误解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那就势必把很多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

  2、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是天生的创新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一个婴儿出生后,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需要与人交流了,便开始呀呀学语。刚刚会说话,其语言和思维就令人惊奇。孩子的创新意识、学习欲望、生命发展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学生会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3、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不以为然,不置可否。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这种不尊重学生的发现、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硬拉着学生“跟我学”的做法,导致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学习的需求,创新精神被扼止于萌动之中,出现学生“高分低能”、“越学越没灵气”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现,满足学生创新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创新意识是要靠激发的。

  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

  5、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看录像相结合,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有的学生问:“鸟的天堂究竟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问:“这株大榕树究竟是什么样的?里面的鸟儿又是怎么生活的?”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第一次去没看到一只鸟,第二次去后心中确感叹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这株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营造一种敢问、乐问、善问的气氛,并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

  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

  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三、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展创新性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全面开放课外活动设施。

  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服务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2、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课本剧),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节目主持人、小演员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到开展工作。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为不断创新打下坚础。

  总之,创新已成为了当今的主旋律,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