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02-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为县委、县政府、乡政府出台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地点:金坪乡各村

  调查方法:走访、访谈

  一、基本情况

  金坪乡全乡共有留守儿童225人,年龄在3-15岁不等。经调查得知,这225名留守儿童中,4%属于单亲家庭,5%被托付给亲友,90%的留守儿童都是父母同时在外地打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将自己的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脱离了法定的监护人。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呈上升趋势。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原因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这部分儿童主要分布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困,监护人每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关心学习更是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二)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 50 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过度溺爱。

  (三)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对监护人的教育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时做出过激行为逃离出走,从而使得监护人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一)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

  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导致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 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三、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问题较多。

  (一)家庭教育缺位,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新世纪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既重大又艰难的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形成合力,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家庭教育缺位。一是监护缺位。二是亲情缺位。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父母与孩子一周联系一次占24. 4%,两周联系一次占42.6%,一月联系一次占25%,半年联系一次占8%,还有2%的父母一年与孩子联系一次。80%的父母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有的父母几年不回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失去联系,使孩子缺乏亲情抚慰与关怀。三是教育认识缺位。有的进城务工农民受现实环境的误导,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够在城里赚钱。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家长忽视孩子的学习,学校教育缺乏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的缺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他们不同程度地形成焦虑紧张、自卑内向、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二)学校教育乏力,学习成绩较差。

  一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效大打折扣。有些家庭虽然只有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但由于留在家中的单亲要独自承担农活、家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管理; 老师由于缺少家庭的配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对问题学生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此外,学校对学生双休日教育管理更是鞭长莫及。二是留守儿童多数被父母“金钱+ 自由”模式惯着,有相应的经济支配权力,学习上怕吃苦,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诸多麻烦。三是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段本身就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加之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督促帮助,而留守儿童自身对学习和生活也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情绪且成绩起伏性较大,成绩不够稳定。

  (三)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平常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不了解也看不见,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父母因无法照顾好子女存在着负疚感,往往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补偿,使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支配的自由度提高,无形之中形成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由于家庭监管的严重缺位,加之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错误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人生观扭曲,继而导致行为上出现偏差。

  (四)道德品质失范,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管,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打架斗殴、小偷小摸; 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恶语伤人,其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要多。

  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就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由于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粗放监护,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被拐卖、性侵的恶性事件也时有报道。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成长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交友缺乏选择性,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唆使,误入不法团伙,以致于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留守儿童因孤单寂寞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业荒废。

  四、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普遍问题,而且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特殊群体正在加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认为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2 、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4 、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1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县、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 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 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 、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

  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 、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乡中学如何统筹管理农村学校的民办教育    下一篇: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