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

所属栏目: 教师个人计划总结  更新时间:2018-02-1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对本次活动的反思:

  1、取得的成绩:

  (1)、课程的实施符合素质教育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有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2)、在教案设计上以教育部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有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任务、目标;教案完整,教具齐备(四堂课用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安排合理,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准确,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相适应,教案设计文字表达明晰、简练。

  (3)、教师教学能力

  能善于为学生营造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与活动的空间;教学组织清晰、合理;讲解简明、生动,恰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适宜并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能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把握,运用教学原则。

  (4)、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能活泼、自主的参与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带“问题”自学教材、讨论问题,心理体验良好,并有展示能力的机会。

  (5)、教学效果

  完成了本课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技能、知识、情感方面有所发展;师生、学生间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6)、教师的素养

  教师能用普通话教学,教师板书规范、字迹工整。教师注重激励学生,并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融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方法、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存在的不足:

  (1)、这次活动各参赛选手虽然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但还是有个别教师准备不够充分,使自己在上课期间有些紧张,不够稳健,在以后要多上这样的课,参加这样的活动,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把课上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设计上虽完整合理但没有创新,要知道,没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设计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3)、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上不足,多媒体操作还不够熟练。课件制作还很不够,有的还不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

  (4)、在教法上没有重大改革,成效也不突出。

  (5)、教师的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更加简明、生动,恰当,也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二、听课心得: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刚才说到,其实大家都想把课上好,可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一堂好课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让课堂活跃,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主动学习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不断发展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布鲁巴克曾经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网络时代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让课堂活跃,让学生主动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比如小杨燕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巧妙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让学生猜谜语,学生表现的兴致勃勃,当学生猜出是小蝌蚪时,教师再利用课件让孩子们直接从感官上认识小蝌蚪。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又如彭小兰老师在上《小猪画画》这课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画画吗?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小猪也画了一只小花猫,大家看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只小花猫,学生都说是一只可爱的小花猫。这时老师说:可是后来啊小猪把它变成了一只大怪物,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再如欧阳老师上的那堂音乐课,教师首先通过音乐律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音乐味很浓的课堂之中。然后在教学新歌时,利用课件引出了课题《人人叫我好儿童》,再通过画面出示歌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连朗读歌词都是配上了节奏的,处处体现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欧阳倩如老师上的那堂音乐课,她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让学生开口唱,还让学生给歌曲伴奏,再配上动作进行表演唱,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使音乐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记得某位名人说过”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所以争议也就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在不断涌现,只有通过争议才能泾渭分明。所以学生在课堂中争议的教学价值,也是毋庸质疑的。

  如周莉老师在教学《莲叶青青》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后,她又提出这样一道思考题:本课为什么要用莲叶青青为题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其实,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有助于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勇于创新。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还能让学生享受到争论的乐趣。

  教学中教师应”先放后扶“,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掌握学法。既要大胆地”放“,又要精巧地”扶“。只有大胆地”放“,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为主体“真正得到落实;也只有精巧地”扶“,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做到学会、会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在突破中教给方法,培养能力。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这样,学习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成了自主的乐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明说。“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期待我们每位老师都能上出高质量的课,解放自己,解放学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使用多媒体教学好处多    下一篇:做一名让学生有幸福感的老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