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谈新课程改革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8-02-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了很长时间,早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但在我们地域特别是高中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思想意识里,却依然还是新东西,所以还得想办法予以极力推动。加上学校决心从本学期开始在全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所以就要求全体教师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多加学习并反思总结。下面将本人假期学习收获及点滴心得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许多新知识、新观念。

  一)是进一步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二)是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新”之所在:

  1、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⑴、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⑵、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⑶、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⑷、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⑸、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⑴、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⑵、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⑶、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3、评价创新:

  ⑴、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⑵、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⑶、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那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

  1)、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助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的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二、通过学习,加深了思想认识,增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感。

  1、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国家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国家早在2002年就已在初中、小学等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2007年秋季,湖南省所有高中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现已过去整整五年。且推进课程改革是国家的即定方针,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不需要再行讨论,是必须执行的教育发展方向。

  2、认识到课程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和人性的关注、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体思想和进行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重视每一个人,因而要求教育也要关注每一个个体,促进每一个个体各个方面的培养提高;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是需要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关注,这都需要对过去以少数精英为主要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3、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当今国际和社会竞争其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人才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教育要改过去单一的培养模式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创新性特点要求改变过去仅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能力型思维方式的启发引导;人才的实用性特点要求我们要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要能够学以致用。而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正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挖掘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开启。

  4、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大面积和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改变过去只重视少数、注重“精英”的育人方针理念,必须培养发掘所有人,切实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持续提高育人质量,更是要建立在对新的育人理念深入落实、全面推进且成为常规教育模式的基础之上,否则要谈持续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只能将质量的提高寄托在运气的基础之上。

  5、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提高学校生存力的需要。当前课程改革已在各校深入开展,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泛认知和切实践行,必将促进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持续提升,如果我们依然对它没有一个深入理解和全新认识,也必将促使学校育人质量的相对滞后,从而间接严重影响学校在未来发展中的竞争力,使学校面临生存发展危机。反之,我校惟有切实转变育人方略,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和学校风貌迅速改观,才能使学校真正走出困境,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6、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我们广大教师自身进步和提升的需要。我们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前大学学习到的知识、观念现在已明显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墨守成规只能使我们被社会进步的车轮远远地抛在身后,最后损了自已、误了学生、影响了社会。我们惟有与时俱进,深入学习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促使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我们可以设想,今天一位教师依然在以传统的旧模式、旧理念教育当今的青年,这位教师可能大广大青年学生中受到真正的欢迎吗?其教育成效可能会真正显现吗?在广大教育同仁中他会被真正被大家所认同吗?

  三、通过审思,明确了新课程下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转变教育观念。课

  程改革中涉及的“新的课程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新的学习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课堂观”、“新的教材观”、“新的‘课标’观”、“新的评价观”、“新的目标观”、“新的方法观”、“新的方法观”等等,与我们原来的观念、方法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切实加强学习,在学习中领会新的观念,掌握新的方法;此外,在新课程中,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不再是由教师单一设定的,如果教师自身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下,我们将无法在指导学生中有高屋建瓴的视眼,甚至会出现该尬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也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提高。

  2、改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是要有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再单纯强调自我中心,一定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了这种基本意识,才能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如果学生没有得到超码的尊重,就谈不上兴趣的激发;三是要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学习和思考的乐趣,同时也使之树立起学习过程中的相应责任意识;四是要及时激励,通过激励激发信心,促进兴趣的形成。

  3、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真正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一要注意巧设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二要注意运用变式教学,时常变换课堂教学模式,引导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三要注意引导督促,通过引导设计推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督促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四要注意跟踪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参与,并提高参与的有效性。

  4、要放下身段,走近学生。放下身段是要与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说再见,从而创建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只有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得近学生,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也只有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发掘,学习兴趣得到真正激发,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真正显现,使问题在显现的基础上得到及时解决。

  5、要投入感情,真情关爱学生。在关爱学生的行为过程里,感情投入的程度是影响学生认知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是融洽、和谐师生关系能否真正构建的关健。我们还要注意把学生当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或弟妹,不要把他们当成成年人对待,哪怕他们年龄已经年满十八周岁,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或身体外型比我们更高大更显成熟特征。他们还只是学生,还只是孩子或弟妹,所以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事出有因,理属必然,我们也就理应包容和柯护。

  6、要设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只有进行了换位思考,才可能想得细致、想得深入,学生才能有被理解的感受,学生觉得教师懂自己了,他才会坦诚与教师交流勾通,教育效果才自然显现。

  7、要花时间、精力研究学生和教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很简单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需要我们精心维护,不花时间和精力是万万做不好、做不到的;更何况前面讲到的“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要求、办法等等,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心投入,悉心钻研,更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形式下学校工会活动的创新途径    下一篇:提高作业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