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中学生作文出新的三点认识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2-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曾听人讲: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这话是在强调:艺术创作必须出新,出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的写作,似乎也很有道理。写作嘛,固然是在用心灵说话,但总归要说得新鲜一点儿,否则读者打不起精神来读,那还有什么意思。然而,作为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所写的作文,究竟要“出新”到什么程度呢?这恐怕该得有个“度”才行。中学生作文,充其量还只是习作,还只是学着用笔把心里话说出来而已,用作家、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总归是有过分之嫌。再说,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学生,不同学年段、不同素养的学生,其思想素养、习作能力和水平等也不尽一样,因而要求的标准也不可能一样。可见,中学生“作文出新”还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应该超越广大中学生的实际,人为地在那里拔高要求。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来对待中学生“作文出新”的问题呢?下面,笔者试从三个角度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立意新绝不等于“说别人没说过的话”

  何谓立意?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作文的思想主题,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情感志趣等。一篇作文,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写作艺术多么高超,都不能算是好文章。可见,立意对一篇作文来讲有多么重要。那么,我们究竟怎样过好立意这一关呢?一般有四个标准:(1)立意一定要求真,即作文的主题必须真实,必须是真情实感,必须符合客观事理。(2)立意一定要求深,即作文的主题必须要能透视社会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意义,要能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3)立意一定要求精,即作文的思想主题必须要简明、精当、格高。(4)立意一定要求新,即要敢于打破陈规,标新立异,出其不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真实”、“简明”、“精当”、“深刻”倒还比较好理解,这里就不赘笔了,但这“新鲜”二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操之过左,强调到几近荒诞的程度。一些教师和专家动辄曰“立意新就是立别人未立过的意”,“说别人未说过的话”。结果,往往学生还没有动笔写作文呢,就已经被吓得不知如何落笔了。也正中了那句话:你不强调我还敢写、会写,你一强调,我反倒不敢写、不会写了。

  其实,学生哪里会有那么多别人未说过的话可写呢。比如,现代人都热衷于买汽车,有人认为汽车多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把人赖以吃饭的土地都变成停车场了。再比如,国学热“高烧”不退,有人认为要当心国学中糟粕沉渣泛起,再来毒害青少年的灵魂。毋庸否认,类似的观点都很有预见性,都很新鲜。但话又说回来,有这种觉悟和认识的人恐怕并不在少数,因而也就很难说谁在“说别人未说过的话”。换句话讲,如果某中学生写作文能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也就很了不起了,但能就此断言他在写别人没说过的话吗?还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要善待自然”、“要关爱他人”“要珍爱生命”、“要尊重人的个性”等提法,都貌似很现代,其实无一不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观点,只是现代人更需要这些理念,更希望人们都能这样去做而已。可见,纯粹“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只有极少数思想家才有可能说得出来。由此看来,要想使作文的立意出新,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说别人未说过的话”,而在于是这话否来自现实生活,是否与现代社会的思想潮流合拍,是否具有符合现代人的意愿和理想。一般而言,能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客观事物,去发现问题、提出看法,就应该算是有新意了。比如,说“北海牧羊的苏武忠君爱国”就没有什么新意,但若说“北海牧羊的苏武是在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很有新意。可见,所谓作文立意要出新,就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说与时代精神合拍的话,表达与时代精神同步的思想认识或情感意向。“听唱杨柳翻新枝”也好,“文章合为时而著”也罢,尺子似乎只能有这么一把。

  为此,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作文的立意能出新,就必须教学生学做时代新人,学会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思辨和认识世界,学会与时俱进、有预见性地看问题。只有扎实地做好这些工作,学生才有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养,才有可能在写作时亮出自己非同寻常的新意。现在,我们的结症就在于学生被“圈养”起来了,成了一切为了高考的做题奴隶,成了两耳不闻时代风云的书呆子,还谈什么与时代精神同步有超前意识!再加之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严重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教师(其实是教参)讲“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学生就被动地、规规矩矩地认为“玛蒂尔德被虚荣心害了”,根本就不去作发散型拓展式思辨,也就根本认识不到:玛蒂尔德还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还是一个坚守信约的楷模,其德行和品质比当今社会的一些人强多了。课堂上没有接受过任何思辨训练,课下也就不会养成思辨的习惯,因而也就不会主动地对自己平时的所读所见所闻等进行思辨,这样一来,学生作文立意出新也就丧失了起码的主体意识基础,还谈什么作文立意出新!更为荒唐的是,我们一些语文教师明知自己没在学生的人文素养上下过什么真功夫,明知学生的“人文家底”极其贫乏,却偏要在那里空洞地、高调地要求学生作文立意要“说别人未说过的话”,其结果只能是害得学生又怕又恨作文,或干脆胡乱地对付、克隆作文,甚至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也大多过不了立意新这一关。再多说一句,请不要总是两眼只盯着各省市那几篇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更何况有的还是山寨版!)来说事,其实绝大多数考生的考场作文都是“惨不忍睹”的。

  二、素材新绝不是仅仅着眼于时间概念

  毋庸置疑,素材新也是作文出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关键是不要绝对化,不要仅仅着眼于时间概念,仅仅强调素材的时代性。现代人写现代文章,表达和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当然选时代感强的素材会更好一些。比如,写《接力“爱心”》这篇议论文,选时代感强的素材就会针对性强些,就会更有说服力。但是,这样要求,是不是就等于说历史素材、课本里的素材等就都不新鲜了。比如,写《坚守》这篇议论文,采用屈原坚守爱国这一信念的史例就依然会很新鲜,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好相对陈旧一些的素材。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两点:

  1、表达或抒发传统性思想情感时,应尽量少采用陈素材。

  比如,以“美德”为题写作文,若写成议论文,文中就可能会谈到如何要坚守诚信、坚守良知、坚守爱心等,以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这样的作文,固然可以采用古今对比的论证结构,但还是应该多采用当下的素材,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说服力,同时还会避免因素材陈旧而老生常谈。我们的学生,被“圈养”起来,与时代隔绝,因而往往举例仅限于历史、语文课本,故写这类作文常是老生常谈,干巴寡味,很难打动读者。这一被动局面,我们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有针对性地来加以调整和改善。

  2、表达或抒发现代性思想情感时,不妨多采用陈素材。

  比如,以“家园”为题写作文,若写成议论文,就很可能谈到如何保护好人类家园,如何重视环保、追求和平幸福等;还可能谈到如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等。这些观念似乎都很现代,都与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但请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并不缺乏这样的聪明智慧。不妨指导学生在文章中多采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先贤的言论,这样做不仅会翻出新意,也会突出这些观念的历史渊源,增强作文的历史厚重感,进而增强说服力。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素材时就是缺乏这样的智慧,结果造成作文素材运用不够灵活、得力,不能最恰到好处地发挥其作用。

  三、形式出新是学生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前文谈及立意出新、素材出新,这些都是着眼于作文的内容谈的,也是学生不太容易做好的。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更容易做好的、也是大有可为的,该是作文形式的出新。所谓形式出新,笔者认为主要包括结构出新、写法出新、体裁出新等。就文结构出新而言,一般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出彩,如议论文采用故事开篇式、记叙文采用情境结尾式等。目前,指导结构出新的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再说写法出新,主要指一篇文章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要出新。比如,《拿来主义》一文,作者超越常规的文化论文的写法,采取了比喻论证这一很新鲜活泼的写法,把文化遗产比喻成“大房子”,把腐朽的文化比喻成“姨太太”,把大众文化比喻成“萝卜白菜”,把糟粕与净化并存的文化比喻成“鸦片”,把旧的文化形式比喻成“烟灯烟枪”等,这就叫写法出新。这里,我们还必须得强调一点:鲁迅先生的出新,绝不是未出新而出新,而是充分考虑到了该文的读者对象和表达效果——要活泼辛辣、生动有趣、别开生面地讲道理。如果正儿八经地写《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尽管也可能做到旁征博引,说理透辟,但肯定比不上《拿来主义》更令人喜欢读,更有战斗力。可见,写法固然必须出新,但绝不能为出新而出新,而是要既出新又能更好地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

  至于体裁出新,笔者认为,这是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做得最不尽人意的环节。郭沫若先生曾如是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评也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电视剧《聊斋》主题曲更是唱得棒:“……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笔者一直这样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讲,写文章不过就是要找个比较新鲜、比较合适的表现形式来把自己情感或意愿表达出来而已。所谓新鲜,就是要不落俗套;所谓合适,就是一要有一种适于作者发挥的好形式,二要考虑是否适于某种背景。蒲松龄写《聊斋志异》,之所以要那样新奇、怪诞地写,就是为了适于某种背景,进而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再以前文的提到的写“家园”这篇作文为例,写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固然可以,但若能以日本海里的一条鱼的身份写一封信给日本首相菅直人,或以一个利比亚公民的身份写一份诉状给法国总统萨科奇,或以地球的身份组织濒危动植物开一次座谈会(谈保护共同的家园问题,作好会议记录),肯定会比一般的文章更吸引读者,也会更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写好这样的作文,肯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想象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这属于另一话题,我们将另文讨论)目前,由于高考阅卷场上强调文体的确定性、打压这种有创意的作文,现实作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则干脆高考怎么要求就怎么训练,致使这类创意作文几乎绝迹了。毫不客气地讲,这种扼杀学生创造品质的行为该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它所造成的后果也将是十分严重的。

  不再多说了。总之,中学生作文出新不是个小问题,应该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引起语文新课改的高度关注。但是,重视并不等于搞极端,不等于超越学生实际,不等于违背写作教学规律,更不等于放弃绝大多数学生来培养什么作家、思想家!中学作文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面向全体地教学生学说话、学写文章,使他们运用母语来自主表达的能力基本过关(即基本做到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实用文等文通意顺)。鉴于此,无视学生的“人文家底”,盲喊“说别人没说过的话”之类吓人的口号,无限拔高“立意出新”的要求,僵化对待素材和形式的出新等都是十分有害的。当下,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量增厚学生的“人文家底”,尽量从实际出发指导他们在立意、素材、形式出新等方面做得理想一些,同时还要切实关注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素养的学生的实际差异,把工作做实做细。果能做好这些,中学生“作文出新”就一定大有前途,中学作文教学也一定大有希望!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风气确很浮躁,一些极端的、超现实的提法不断地冒出来,还需吾辈同仁淡定更淡定,务实再务实。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在中考作文中取得高分    下一篇:让“看”与“读”感悟语言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