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初中议论文的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3-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对于议论文的界定,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定义,概而言之无非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它的三要素为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有着严谨的结构方式,语言逻辑性强,条理清楚。如果按着专业性的角度来进行议论文的教学时,既可以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也可以用:引论,本论,结论的方式进行。但是这对于小学时就已经习惯了记叙文的初中生来说,议论文就是一个陌生的朋友、生涩的朋友。

  毋庸讳言,多数学生都觉得课堂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远没有读杂志、小说那样兴味酣然;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总按部就班的用专业术语来展开说教,就别冀望学生心领神会,而创造高效课堂就是空中楼阁一样虚无飘渺了。而议论文教学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议论能力既能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我们老师要培养起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就得多方位拓展思路,创设情境。古语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是否可以摒弃专业性的术语,探寻出一种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心得,从议论文三要素的角度归纳出一种教学结构方式:

  针对社会问题             发表看法             找材料证明

  ↓                    ↓                  ↓

  当时发生的社会现象       即作者的论点           即论据

  我在议论文教学中加以提升,学生时常以这种方式解决课内外的议论文阅读题效果还不错,现阐释如下:

  一、解析论点

  在议论文考察范围中找论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找出论点呢,我认为这首先要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下才能准确的归纳出。很多学生往往有个毛病,在做阅读题的练习时,时常快速的浏览一下文章就对练习动手了,这样数量是有了,可是质量就没法保证了。常言说“磨刀不费砍柴功”,我们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就是在“磨刀”,刀锋利了砍柴就不费劲了。所以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说一定要通读全文,最少要三到五篇,才有可能了解内容。了解了内容后我们就会发现:议论文往往是针对着某一个社会问题而展开论述的。比如读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就会很容易的发现,作者要探讨的是“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作者对这个现象所发表的看法就是他的论点。

  概括来说,议论文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我个人认为论点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完整的一句话;二必须是明确的判断。论点是作者对所述问题的看法,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以标题为例,如卡尔·萨根的文章《世上没有傻问题》,这个标题就明确的表明了作者对世界上有没有所谓的“傻问题”发表了看法,它就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以作为文章的论点。而梁启超的作品《最苦与最乐》的标题就不能当做论点了,虽然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探讨的是“最苦与最乐”,好像是一个判断句,但是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却从这里看不出来,它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因而不能作为论点。这样教学后学生们便可以根据以上两个要求来归纳文章的论点,一旦找出解决议论文的中心问题后,就可以展开内容的解说了。

  二、明确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真实性的根据,论点是否正确完全要靠论据来支撑。常言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即使真理也要经过岁月的积淀才能论证它的准确性。我们教育学生不能盲从于权威,应该大胆质疑,那议论文的论据就是回应这些质疑的盾牌。当一种社会现象出现后,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或许很难为人所接受。那么作者就得对此找出大量的依据来证实自我的观点,让大家去认同,只有得到普遍性的共识后,人们承认了他的论据的可行性,才会赞同他所提出的观点。

  例如当今社会“中学生该不该上网”的这个话题,也许众说纷纭,赞同的,反对的兼而有之。我们且不谈该不该的结果,只要对此发表了看法必定有自己的理由,就看谁的理由更有说服力。教学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如果有人认为“中学生该上网”,那他就得找出中学生上网有哪些好处。比如当今是信息社会,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拓展眼光的平台,让人更方便快捷的了解世界,丰富自己的学识等方面来谈。如果他人同意了他的看法,认为这是无懈可击的言论,那他所持的观点自然就有说服力了,我们大家就得赞同“中学生应该上网”的论点。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有人认为“中学生不该上网”,那他就得找出中学生上网的弊端,说它会让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使得中学生荒废学业,甚至有些未成年人会为了上网费不惜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如果他人认同了他的言论,那就自然赞同“中学生不该上网”的观点了。在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在这里他们找出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言论都可以做为论据了,学生也就形象的理解了论据的定义。

  又如我在教柳宗元的文章《捕蛇者说》中,我引导学生说:本文是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发表自己对政府征税问题的看法,得出了“赋税之毒比蛇更毒”的观点。通过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在文章中蒋氏捕蛇在永州人看来是可羡的,因为他可以“以蛇抵税”,可蒋氏三世捕蛇祖父、父亲先后被蛇咬死,他自己捕蛇也有几次差不多被蛇咬死,这凄惨的经历让人垂泪,可蒋氏宁愿再捕蛇而不愿赋税。枊宗元对此感到费解,于是蒋氏诉说了自己捕蛇的理由,他将自己捕蛇与乡亲们的赋税进行了对比:乡亲们赋税天天被官吏逼迫,弄得是鸡犬不宁,天天都有死亡的危险,结果十室九空;而他家捕蛇却可以免遭官府骚扰,一年只有两次冒死亡的危险。一系列血泪控诉,让人相信了“赋税之毒比蛇更毒”的观点;那么这样的论据就真实可信了,从而学生们也明白了论据是为论点服务了。

  三、归纳论证

  归纳论证方法也是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个要点,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特殊性,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定论了,告诉学生论证方法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比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等,不一而足。但让我们老师费解的是:学生无法准确的回答是哪一种论证方式,往往张冠李戴。而专业性的阐释只会增加学生的迷茫,运用简单直白的教学才是我们老师的当务之急,那么我们如何让理论系统化,删繁就简呢?

  我们是这样来展开教学的:比如邓拓的杂文《吴汉何尝杀妻》中,作者要证实的是历史上“吴汉没有杀妻”。那么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邓拓在证实吴汉没有杀妻时,他列举了哪些典故呢?学生一定会说作者以《后汉书》和《东观记》两部汉代典籍的例子为佐证,证实吴汉没有杀妻。那我们可以接着说,你们自己也说这是作者在举例子,那用议论文的术语来说是什么论证呢?学生们这下就会心领神会的得出“举例论证”的答案了。学生们一加品味就会发现,原来论证方法就是我们在用什么方式来证明论点,只不过要把这种名称加以四个字来系统化。我们还可以接着问:请问《后汉书》和《东观记》是邓拓的作品吗?答案显而易见,学生肯定会说这两部书是汉代的典籍,邓拓只是引用了其中的语段来证实论点的,那接下来“引用论证”的概念学生自然也就领悟了。

  简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学生的秉性巧妙的引导,再有的放矢的松手,让他们自我总结归纳,达到举一反三的结果,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中学古诗词的三点教学法    下一篇:浅谈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