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3-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

  一、“读”而悟之—学会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文化基础,形成思想意识,学生的语感将会变得更加敏锐。

  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正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所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第四册中的《穿山甲问路》,是一则童话故事,写小穿山甲在雨林中迷了路,多次问路都没有结果,最后在小溪流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终于找到了要走的路。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准确感悟出:“路就在自己脚下”的含义还是较难的。教师引生入境,以“读”促“悟”,启发学生在练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进入童话世界,领悟课文情境。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穿山甲迷路、问路时的情态。同时了解小松鼠、老葛藤、织布鸟们所走的“路”和它们活动(或生长)的方式。再让学生根据小溪流自身的重点,认真思考、理解“我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和“路在自己脚下”的意思。最后抓住静下心来“观察”、“辨别”、“找到”等词语,明白小穿山甲是靠自己大胆“探索”,从自己的“脚下”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的。而这,也正是小穿山甲听了小溪流的话“忽然明白了什么”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理解的含义应该是不一样的,似乎清楚,却又朦胧,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一些空间,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也许会用不同的理解去填满它,这就是“读而悟之”的妙之所在。

  二、册繁就简—保证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现代学习活动不仅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注重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语文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因此看来,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册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在教学《“黑板”跑了》这课时,老师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来改变一下以往一段一段细读地方法,请小朋友自己细读整篇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讨论的。”学生读了一段时间后,纷纷举手,有的说:“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安培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人。”有的说:“我知道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还有的说:“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黑板’跑了中的‘黑板’不是真的黑板,而是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安培会把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当作黑板呢?他难道看不到马车的车轮吗?”老师说:“你提的问题很好,你非常动脑筋。有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吗?”这时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说:“请小朋友再细细地把课文的第2、3、4自然段读读,想信大家会知道答案的。”学生又读了一段时间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有的说:“因为安培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他对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好像没有看见,马车的车轮就更不会看见了。”有的说:“因为他需要找个地方来计算一下才行,他在聚精会神地演算,眼里只有‘黑板’,没有马车的车轮。”……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读书、思考、讨论、感悟,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得到了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恰到好处。

  高林生老师曾经这样说道:“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多余的一部分恰到好处地凿掉。最好的老师理所当然的是那些册繁就简,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捷径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知,课堂繁琐讲解的减少,就是学生入境体验、进行感悟时间的增加。

  三、学会做人—升华感悟。

  重视感悟体验有利于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学生边读边思,毫无拘束地畅谈心得,将自己的领悟都表达出来,这些心得和感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都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如不能让学生得到人生的感悟,那么这种教学便是苍白无力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教材中都得到了体现,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爱、感悟、感染,直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悟则能化”。

  从《母亲的恩情》中感悟伟大的母爱;从《劈山救母》中感悟孝心;从《“闪光的金子”》中感悟助人的乐趣;从《学棋》中感悟学习要专心致志;从《一株紫丁香》中感悟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从《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中感悟周总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以及孩子们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在学完《谁的本领大》这课后,学生说:“学了这课,我知道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本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本领,我们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要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我知道这正是学生在对课文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得到的“做人”的感悟。

  课文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自己的感悟而得到启发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初探
推荐资讯